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其优化对策

2019-12-26冯昊青高玉娜

武陵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胜任思政课青年教师

冯昊青,高玉娜

(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战略。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出发,以先进的胜任力理念构建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模型和指标体系,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青年教师的甄选、绩效管理和培训体系中,为尚具有可塑性的思政课青年教师的选拔、考核、培训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价值,必将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整体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一、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内涵、特征及指标体系

尽管胜任力(competence)的理念可溯源至古希腊,而对胜任力的探索与分析亦可追溯到现代管理学之父泰勒。但直到1959年,美国人华德(White)才明确提出胜任力作为人类一项特征的概念,随后被誉为“胜任力研究之父”的麦克兰德(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的主张,并把那些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1]。1983年,雷利(Reily)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比较丰富的教师胜任力内涵,而梅德利(Medley)则将教师胜任力精简地归结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三个方面,即通常说的胜任力三维模型(KSAs)。迄今为止40余年来人们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在胜任力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内涵模型建构、测评方式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方法等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当然,我国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西方不可能有针对性研究,但作为共性的教师胜任力研究却有大量的文献,其中有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并可从中获得诸多启示。

(一)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内涵及其特征

胜任力是一个表征职绩优秀者个体特征的概念,是指一种相对固定和持久的职绩优秀者个体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即它是能够被可靠测量或计数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胜任力研究思路的重点在于改变或塑造个体的行为,目的是促进个体在具体工作和生活领域中的成功表现[3]。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将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界定为:能够区分出思政课青年教师绩效高低,并能通过可信方式度量且可识别的特征或综合素质与能力[4]3,简而言之,就是指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并获得优秀绩效的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胜任力作为表征职绩优秀者个体特征的概念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针对某种具体的工作或岗位而言的,强调的是“人职匹配”,即具体工作或岗位所需的从业者的能力与素质,其核心在于强调个体是否拥有胜任某一特定工作或岗位要求的具体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胜任力与那种脱离具体工作或岗位要求来抽象地思考个体所具有或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同,它始终坚持以“人职匹配,人事相宜”为致思路径,研究个体适合并胜任某种工作或岗位的素质与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是使得个体在具体工作或岗位上达致优秀绩效的关键因素。由此也可合乎逻辑地推出这样的结论:某种胜任力的具体内容取决于相应工作或岗位对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特定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探讨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具体构成内容或指标体系之前,首先要厘清高校思政课的特征及其对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的具体素质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些重要论述意味着,思政课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一般的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而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直接指向青年学子的信仰与德性,真正体现着“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的职业称号。思政课及其教师胜任力与其他课程及其教师的胜任力相比较,既有普遍的共性要求,又有其特殊性要求,其特殊性主要有三条:第一,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它体现、贯彻着党和国家的信仰与意志,是党和国家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广大青年学子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之形成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它需要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综合性是思政课的重要特征,思政课虽然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它融合了诸多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因此它需要教师除了需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外,还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理论功底;第三,思政课还要求教师及时、准确把握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动态等方面的情况和信息,以便既能够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给予现实以合理诠释,并及时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思想与情感困惑,最终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理解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培养其明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知行统一的能力。总之,思政课的特殊性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职业情操、深厚广博的理论素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和解答学生思想困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指标

遵循由梅德利归结出来的经典胜任力三维模型(KSAs),结合思政课特点及其对教师胜任力的要求,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特别是陈鸿雁建构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模型”[4]123的基础之上,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推敲,我们将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分为理论胜任力、课堂教学胜任力、职业态度及其道德胜任力三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再分为若干具体指标,由此建构出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具体描述如下。

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就是指青年教师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知识结构及其相应的理论能力。思政课的特点决定了青年教师首先应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构成所教课程内容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丰富知识;同时,还要熟悉世情国情党情,并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掌握时事动态。其次,还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胜任思政课教学所需的理论能力。具体来说这种理论能力大致可分为三个具体能力,即阐释理论能力、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以及教材理论体系的教学转化能力。理论阐释能力是指能够将思政课程的理论阐释透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表征着教师对理论的精通程度;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就是用思政课理论来解释社会现实、解答学生疑问和人生困惑的能力;理论的教学转化能力是指将思政课教材理论或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精彩、生动地呈现出来的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思政课的实效性。[5]

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胜任力是指青年教师应具备的能够胜任课堂教学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这一胜任力可具体分为课堂教学技能、课堂组织能力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三个方面。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能够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板书等基本的教学技能。课堂组织能力主要包括能够恰当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活动,善于营造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等等,总之是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精彩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不同专业或班级学生的基础和特点灵活安排、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及其讲授方式方法的能力。

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及其道德胜任力是指青年教师应具备的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所需的政治素养、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精神要素结构,主要包括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立德树人的高度责任感三个方面。职业认同感是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前提条件。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意味着教师对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高度认同,具有职业自豪感,热爱本职工作,志愿全心身投入到积极探索和提高教学效果之中。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因素,这是由思政课的性质及其导向性决定的,是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魂魄。同样,思政课不仅作为政治课负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而且亦作为德育课负有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因此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立德树人的高度责任感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胜任力核心要素。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感染力,坚定的信仰、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对学生成长成才高度负责的态度直接关乎德育的成败。

二、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根据以上建构的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三维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我们以浙江省内高校为主兼及国内部分高校,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展开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从调查综合情况上看,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总体较好,这一群体普遍学历高、知识面广、理论精深、现代教育技术娴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年富力强且极富进取心,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的生力军,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立德树人工作贡献巨大。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优化提高的薄弱环节。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三个维度及其构成指标来具体阐释其不足,并分析其成因。

从理论胜任力维度来看,思政课青年教师群体存在专业知识与理论结构不尽合理、现实解释能力略显不足、理论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首先,从专业知识与理论结构来看,60%左右的青年教师所学专业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那些学校层次和所在地区皆缺乏竞争力的高校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0%左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普通高校为了提升教师队伍建设,除了高职院校外,基本都规定了只有博士才能进入专职教师队伍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有限,而思政课却是每个大学皆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且教育部有明确的师生比需达到1∶350的要求,因此大部分高校面临着无法足额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的窘境。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只好大量引进其他相近学科博士,实际上主要是相对冷门的文、史、哲博士。当然,非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且思政课内容的综合性特点也意味着需要多种专业背景的师资,但至少有些非马克思主义学科出身的青年博士暂时并不完全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水平。尽管这些青年教师因具有博士学历而在所学专业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因术业有专攻,大部分青年教师暂时还不完全具备除自己专业之外的思政课所要求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水平,相应地也暂不完全具备思政课所要求的除自己所学专业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阐释能力。其次,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和教学转化能力方面也还存在明显不足。客观来看,青年教师社会阅历相对不足,对世情国情党情和社会认知相对薄弱。这些客观原因必然导致青年教师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以及理论的教学转化能力相对薄弱,将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亦显不足。

从课堂教学胜任力维度来看,思政课青年教师因其年龄优势,而普遍具有娴熟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工具和技术的能力,且能够积极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并善于跟学生交流沟通,比较有亲和力。但也存在师范技能薄弱、因材施教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一是大部分青年教师大多未曾受过专门的师范技能训练,即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未经过普通话、板书等师范技能的专门训练,因而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二是青年教师因为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短,自然存在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现象,因而在驾驭课堂能力方面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起来相对较弱;三是大部分青年教师因深受博士阶段学术训练的理论思维路径影响,基本上都存在课堂教授太理论化,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恰当调整内容及其难易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另外,由于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思政课师资不足而导致的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现象,极大地挤占了思政课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导致的科研弱化现象又严重制约着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等现实利益,再加上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致使青年教师心理与精神压力过大,故在自我情绪控制方面的调查得分明显低于老年教师,容易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

从职业态度及其道德胜任力维度来看,思政课青年总体上表现较好,调查得分较高,基本在85-95%之间,但某些指标仍然有改善的空间。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价值感和自豪感明显偏低。我们获得的这个调查结果跟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孙蚌珠教授主持的“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45岁以下)队伍状况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孙蚌珠教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1.2%的教师不能坦然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有26.4%的人要视情况而定,也就是说37.6%的教师是没有职业认同感的,而高达80%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被轻视[6]。对此现象,通过个别访谈和小型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后,我们发现尽管其中原因众多且复杂,但主要原因仍然是高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十八大后,因党和政府对思政课建设的强调和重视,各高校对思政课的态度也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并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但思政课教师严重不足、缺编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改变,思政课青年教师疲于承担超负荷教学任务,既没有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以提升自己,亦很难提高教学胜任力,如此也就意味着思政课青年教师将很难改变被看低、被边缘化的处境。更有甚者,在某些高校里,思政课教师不仅地位比其他专业教师低,而且收入也比其他教师低,职称职务晋升也比其他教师困难。以上这些不良现象极大地挫伤了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价值感与自豪感。另外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现象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背景和深厚理论水平的青年教师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职业认同”上明显较高,反之则相对较低。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信仰”“职业认同”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理论素养不高、信仰不坚定、职业认同度不高这三个负面因素不仅相互强化,且必然从负面影响着教学态度,进而导致教学没有积极性,课堂教学缺乏感染力等消极现象,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对策

根据以上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问题的成因分析,本着“人职匹配,人事相宜”的原则,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提升或优化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对策。

第一,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专业师资队伍支撑,可从“供给侧”方面改善青年教师的专业与学历结构,一举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的理论胜任力。具体来说,当前应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建设,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招生规模。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毕业生供不应求,人数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学师资的需求。如不能适度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招生规模来缓解这个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专业不对口的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比例将进一步失衡。倘若大量思政课青年教师专业不对口,不仅理论胜任力难以提升,而且必将极大地制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及其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现有教师纳入各学科方向,在增强其学科归属感、提升其科研意识的同时,依托学科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为提升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提升营造学术氛围、提供机会,最终通过提升教师理论胜任力来增强教学的理论说服力。

第二,重视到位,方法合宜。既要强化对思政课及其教师队伍的建设,又要注意重视的方式方法,即重视但不要越位,要支持教师们按教育与学科规律逐步改进课程发展,保障措施要切实到位。具体来说,一方面确实要排除学校这一小集体利益的干扰,确实重视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认真落实中央与教育部制定的各项政策,保障到位。对待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将“有为才有位”的态度转变为“有位才有为”的态度,因为开设思政课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需要,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在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因而不仅教师做出了成绩要支持,而且在没有做出突出成绩的时候也要支持,甚至更需要支持[7]。另一方面,既要重视,更要尊重思政课的教学与学科建设规律,尊重并信任一线教师的创造性与责任心,切勿越厨代庖,既要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又要保持耐心和定力,须知积重难返,革故鼎新非一日之功。我们认为,真正的重视至少应该为思政课的发展建设提供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一样的保障条件,保障思政课教师享有相同的待遇和尊重,同时认真选配齐全优秀的教师队伍,努力提升其胜任力,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自豪感。我们认为,只要队伍精良了,职业自尊心与认同感增强了,胜任力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实效性的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三,加强和改进招聘选拔工作。一方面要严把招聘选拔关,确实本着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选拔人才,学科应以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专业为主,真正把那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信仰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改进招聘选拔考核的方式方法,使之真正发挥择优汰劣的筛选功能。传统的招聘选拔办法一般都是理论考试、试讲或说课,这种方式方法既无法考察应聘者的信仰与品行,也不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应聘者的理论素养,更不能检验应聘者的教学实践能力,尤其是解决教学情境问题的能力,因而这种考核方式信度、效度都极低,应该采用更能测出应聘者真实价值观和理论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情景测试法,即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观察和记录应聘者在情境问题上的行为选择和实际表现来测评其理论应用能力、价值观以及专业技能。相比传统方式,这种方法更明显地体现了应聘者的价值、信念、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而传统的理论考试测评方法,已经在教育测量的实践中证明是低效度的,因为所有的认知测验结果相关度都很高,这说明存在一种一般性智力因素对此类认知测验产生影响,而这种有助于在传统的认知测验中获得高分的一般性智力因素对教师胜任教学实践的作用甚微,这类测验中得分高者不一定是优秀的专业实践者[8]。

第四,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推进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确实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改进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往培训不仅非常少,而且基本是请个“专家搞个讲座”,也不管专业是否对口,经验是否适合本校环境,这种低效走过场的培训致使“教师对教育培训失去信心,因为他们认为理论学习无助于实践质量的提高”[8]。我们认为,培训要有针对性,要分类进行,要讲求方式方法,培训切实要跟老师的教学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要切实有助其提高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比如,对于那些“专业技能”胜任力测评得分低的老师要着重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那些“专业理论素养”胜任力测评得分低的则要着重进行理论培训。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老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外出进修活动,只有保持与学术圈的接触才能不断获取新的理论知识,只有不断进修才能不断进步。此项工作需要大力推进,否则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胜任力难以提高,而且长久的处身于自我封闭的小环境中,不仅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还会因脱离时代而倦怠。

第五,拓宽社会实践渠道。要克服严重制约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除了增加世情国情党情和省情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培训外,要拓宽渠道,多为思政教师深入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和机会。因为思政课实践性非常强,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深入社会实践,有了亲身体验与感悟,才会有“真知”。目前,浙江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青年思政教师到乡镇挂职锻炼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笔者曾经被选中到磐安县尖山镇挂职半年,对社会的体悟与理解跟书本上习得的还是不一样的,感觉收获很大,许多体悟与见闻在课堂上很吸引学生,而且明显感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提高了,思路清晰且宽阔了许多。可惜,这一数量非常有限,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开拓渠道,为更多的从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创造机会深入社会去,到社会这一大课堂里去补上社会体悟与认知这一课。当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是去一些典型的地方或企业工厂参观,可以设立一些课题鼓励青年教师搞田野调查等等。总之,要让青年老师们尽可能多地深入社会,去感受和体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带给这片古老黄土地上的巨大变化。

第六,加强和改进考评工作。在改善外部条件,为思政课老师创造和提供提升胜任力的渠道和机会的同时,也要加强和改进对此胜任力测评和考评工作,以图收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功效,调动和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考评工作,督促思政课教师不断奋进,避免落入目前已经大量存在的精神懈怠、工作倦怠的泥潭。另一方面,在加强考评工作的同时,要改进考评方式方法,建构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方法。目前,主要以领导、学生、同事考评为主,虽然这三种考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巨大缺陷。一是领导偶尔到课堂听一次课,就据此做出好坏评价,其实非常不严肃,因为其中有许多偶然因素,而且领导尽管有其过人之处,但未必就是教育专家,然而领导的判断对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乃至学校都有着巨大影响力和导向作用,因而此种评价最好杜绝,否则贻害无穷;二是学生评价尽管因其是听课者,较有发言权,但学生既不是教育专家,而且还是利益相关方,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方式却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结果我们看到了许多怪现象,有些老师为了得到好评几乎放弃了“教育权”与“教育责任”,一味讨好学生,结果教育只有剩下了讲解知识而丧失了“教育人”或“育人”功能。同样,同事之间投票测评虽说相对前两种方式要专业些,但也因为相互之间有竞争,摆脱不了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很难说更加合理。最好的方式应当是由学校组织若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考核评议小组,其中也可以吸收学生参加,但应经过必要的培训,而且对每位教师的考评都应尽力避开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考评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样表,根据量表一项项打分。总之,要做到科学合理,真正使考评发挥正向作用。同时,一定要把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与品德操行纳入考核范围,制定详细的项目,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考核。尽管考核政治信仰与品德操行是世界性的难题,既难以测评,难以测准,但是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不能因为难测评就不去测评,测不准就以为无用[9],测评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测评形成导向,收到“以评促建、促改”的功效。

猜你喜欢

胜任思政课青年教师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