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改革探析

2019-12-26

武陵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供给政治思想

胡 松

(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创新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全国各界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供给侧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引导供给侧压缩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起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以不断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和经济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领域上的供给侧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和举措,而且是一种创新思维。针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从需求侧着力已经难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效,必须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的改革,这不仅是我们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也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精神的应然之举。

一、创新发展是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展的战略抉择

创新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就以创新发展理念为首,可见其重要地位与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以创新发展为其基本思路、基本方向和着力点。

(一)创新发展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创新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正是这种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都不断地完善、发展,逐渐形成了本学科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方法体系。同时,学校作为知识的交融之所和人才的集中之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加强大的力量。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更高、技能更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更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更加艺术化、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绿色、和谐。所有这些有利局面都会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大生态系统朝着更加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改革是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2]。“供给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审时度势的深刻论述,是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改革的提出不是一时的赶时髦、追热点,而是由于教育和经济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领域上的供给侧改革,另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为缺乏人本关怀理念,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这一需求侧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弱化。当我们认识到需求侧这个问题时,又开始将重心转向需求侧,结果却又出现了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方法,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内在引领力和影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要求,并不意味着仅从供给侧进行改革,而是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推进,共轭前行。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的现实审视

创新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对现实的审视和反思,针对过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而造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存在的困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探寻创新供给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结构与新时代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较为单一,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事,与其他教育者主体关联性不大。有些高校干部,他们自身就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认为这是一项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工作。这些认识和行为显然是极端错误的,更是一种缺乏责任感使命意识的表现。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干部都是这样的观念,又怎会引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重视。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忙于搞科研、评职称,对于课堂教学总是敷衍应付,不认真对待;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与自己无关;还有一些管理服务人员在学校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太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没有切实做到、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与自媒体蓬勃发展不相适应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吸收较快,对于校园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此外,还受到当前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想学习生活轻松简单却又不能。而起着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供给的内容却不能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诉求。最为主要的表现是供给的内容较为单调乏味。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未形成立体化的体系,没有真正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融合,一些内容较为陈旧,联系实际不太紧密。虽然每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教材修订和课程设计,但往往是重复性、同质化等问题突出,这些供给“产品”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难以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元需求不相适应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方式相比以前已有很大改观,但仍然比较单一,缺乏精准性。往往仅重视学生的主干课程学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安排、教师选聘、上课质量与效果却不太关注;也往往仅注重校园课堂的理论教学,而缺乏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虽然借助了新媒体,但仍然以“灌输”与“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一些教师上课从过去的念教材变成了念PPT,课件的制作也是质量不一,有些几乎全是文字,纯粹地把教材或参考资料的内容搬到了课件上;有些文字少了,加入了许多视频、音频、图片,把上课变成了看视频的课和讲故事课。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样、层次不一,而一些学校没有采取分类教学,常常是采用“一刀切”的集中授课,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环境与大数据时代发展存在差距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渗透到校园,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正悄悄地改变着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网络信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纷纷涌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方式,采取多种手段极力渗透和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等,利用网络舆论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制造意识形态混乱,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3]。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繁荣带来的负面和消极影响。同时,大学生群体自身面临着学业、就业、经济等实际困难和现实压力,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这些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冲击。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的创新路径

针对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存在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着力。

(一)实现供给主体的协同化

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主体不能再靠“单打独斗”“独自鏖战”。要实现供给主体的协同化,实现“1+1+1>3”的效果,首先,校长、书记等学校领导,不仅仅是学校这艘船的实际“掌舵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要经常给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激发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自身的职责与使命,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再次,专业课任课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担负起“教书”和“育人”的责任,建立平等、民主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果只强调自身的学术科研成果,不重视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此外,其他管理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后勤管理服务人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者之一,也应注重自身言行,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教育示范作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提升供给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最为关键的是供给内容的选择。优质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时代发展特色,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价值诉求,对个性鲜明的青少年学生充满吸引力。提升供给“产品”的质量,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自身的理论基础,建构起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立体化内容体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依据时代发展新特点、新热点,依据学生不断增长的新的利益诉求,进行有针对性、契合性、精准性的内容供给,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大供给投入,生产出丰富的质优效好的教育“产品”。针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复性投入,产品同质化、低端化、娱乐化,经常脱离大学生日常生活等问题,需要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打造出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更好地提升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效果。

(三)推进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正确的供给方式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浪费精品资源,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供给方式上,应该坚持分类教育,并注重知行合一。现阶段,学生群体类型日益复杂多样,每种类型的群体在成长经历、压力大小、利益诉求方面都各不相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刀切”,而是要进行“受体”的分类,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才能提升教育的实效性[4]。另外,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一味地“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借助现代电教手段(如电视、音频、视频、投影、多媒体设备等),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要采用互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阅读教学、研究性教学等[5],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不仅要注重校内课堂教学,还要重视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实现实践育人。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挂职锻炼,周末或暑期的社会宣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6],实现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以此增加学生阅历,增强学生实践、组织能力,进而促进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

(四)增强供给环境的涵容性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与感染。当下,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营造出和谐、健康、绿色的生态环境,增强良好生态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容性。其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自然条件、建设设施,像图书馆、体育馆、报亭等,让这些物质环境散发出感染激励作用。其二,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校多年来形成的校园精神,尤其是学校的校风、校训、校歌、教风等文化,实现健康美好的精神文化的激励前行、高尚师德的示范引领、积极向上的同辈模仿进步。其三,注重校园行为文明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的有利资源条件,开展爱国诚信教育、廉洁教育、孝道教育、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如举行演讲比赛、知识竞答、辩论赛和主题征文等,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认知。其四,注重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好的制度,可以激励学生想做、能做、敢做好人好事,敢于站在正义一方据理力争。这就需要供给制度上进行完善,如教师的进入、激励、退出回应机制[7],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健全完善的制度,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供给”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总之,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而是不忘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之初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起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科学转型升级;通过提供“协同性”“系统性”“精准性”“涵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良性互动和共轭前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各要素的生产率,进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渗透力。

猜你喜欢

供给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