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机制

2019-12-24冯旺雄

青年时代 2019年33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基层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除了观念落后、缺乏合力外,权力异化也成为阻碍治理模式构建的一大因素,而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的现实也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良性发展。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社会优化治理模式首先需要的是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其次则是强化监督、完善体系;同时,加强教育、培养人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机制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不仅是指农业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而且包括农村这一最广大的基层社会中拥有优质高效的治理模式。这不仅是为了建设起生态宜居又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也是为了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以卓有成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现三农工作的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必然及“三治”要素的内涵

(一)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必然

1.乡村振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战略指导

要解决积弊已久的“三农”问题,不能缺少宏观战略层面的政策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就是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就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2.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支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决策,最终需要基层一线脚踏实地开展工作。乡村振兴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为驱动、基层社会优良秩序为基底、基层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引。只有基层社会治理思想和能力实现整体抬升,才能实现农村基本经营与管理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从而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成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战略。

(二)“三治”要素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核心是“三治”要素相结合,具体内容是法治、自治与德治。

1.法治

作為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法治无疑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乡村治理实践中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正是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当出现矛盾或纠纷时,村民对依法维权的必要性、重要性认知程度较低,不仅缺少对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而且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法律权威缺乏敬畏。

因此,包括乡村干部在内,涉及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相关人员都需要不断加强普法宣传,通过进村送法、讲法帮助村民知法、守法。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司法仲裁与调解机制、完善司法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机制,双管齐下构建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格局和体系。

2.自治

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并突出农民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要将协商共治、民主参与、村民自治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有机融合。这使得村民参与、决策、监督、管理、服务等民主权益得以维护,并形成扎实的制度基础。具体实践过程中,需针对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进行持续优化,以使包括村民代表大会、理事会、村(组)自治组织等机构充分发挥作用。

3.德治

德治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文化基础。只有提升基层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形成健康向上的乡风乡俗,才能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常见问题

(一)观念落后、缺乏合力

乡村作为基层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不仅面积广大,且通常距离宏观治理中心甚为遥远。这种如同毛细血管远端的客观存在常常会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尤其是在思想、观念层面,乡村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意识往往会较城市更为陈旧落后。

例如,一些乡村虽然名义上实行村民自治式管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常常是村长一人说了算。又如一些村干部面对村务工作时思想僵化,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盛行,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以少数代替多数、以局部覆盖整体的不良状态不仅越来越无法满足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而且往往会由于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无法形成治理合力,从而出现费力不讨好的情况。

(二)权力异化、阻碍治理

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偏远乡村的村官便已经形成了“天高皇帝远”的治理理念,从而在基层社会治理时逐渐养成了“土皇帝”意识和作风。这种封建残余至今仍然影响着一部分基层乡村管理者。而近年来不断被曝光的乡村“微腐败”就是这种权力异化思想和行动的体现。

原本应当用于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权利被少数腐化变质的村干部挪为私用,成为中饱私囊的工具。这不仅是对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极大的侵害,也在从根本上阻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构建。

(三)素质偏低、制约发展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越来越高学历的新生代年轻人正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大潮,但从整体看,不少较偏远乡村的管理者队伍仍然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而这种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往往会从治理观念和手段等多方面体现出来,也是当前制约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良性构建的又一负面影响因素。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社会优化治理模式的创新机制

(一)转变观念、健全机制

意识决定行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先决条件之一正是转变治理观念。即,要从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制转变为更为科学的多元制,要通过形成协同治理模式推动公共权利实现切实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战略目的。

也就是说,包括拥有自治权的村民在内,各类乡村治理体系均应被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中。村干部须秉承以人为本核心原则,协调好上一级政策与基层各治理组织的关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得以实现纵横维度的彼此融合。

同时,基层社会治理以人为本还需要不断强化对弱势群体如乡村留守人群等的关心、关注、关照,使相对边缘的弱势人群既能参与到协同治理的大环境,又能平等享有社会治理的各项成果。

(二)强化监督、完善体系

基层社会中之所以屡屡出现干部微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督不到位。一方面是上级监督在覆盖范围、力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是基层民众监督力量薄弱甚至缺位。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社会优化治理模式需要持续强化监督,并不断完善监督体系的建设。

例如,全面落实三公开机制。但凡涉及到党务、村务、财务的诸项事务都要向人民群众公开、公示。既要让基层民众切实享有知情权,又能在同时履行监督权。又如,要不断强化乡村一级纪委监督工作力度。乡村一级纪委要不断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密切交流、深入互动,从而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第一手资料。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基层微腐败的负面影响,乡村一级纪委还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将权力异化问题消解于苗头初起之时。这不仅能够实现对基层民众身边腐败问题的防微杜渐,也是对广大基层干部最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唯有如此,乡村一级纪委才能更加全面、系统、规范地履行监督职能。

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正在成为优化政务管理的最强助力。当网络日渐日渐成为精准扶贫的优良工具时,“互联网+政务”也可以成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一大动因。例如,建立健全线上监督平台,县、乡、村等各级政府都可以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等信息化手段实现7×24小时的三务公开,同时接受基层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与建议。

(三)加强教育、培养人才

无论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还是构建起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全面提升乡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包括形成常态化、长期化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在内,基层应当综合应用包括网絡学校在内的一切教育教学手段。一方面,基层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不断巩固和坚定乡村干部队伍的政治自觉,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教育转变陈旧管理观念,推动越来越多村干部群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五、结语

作为基层社会涉及面最广又末端的环节,乡村社会治理可谓情况最为复杂又存在最多问题的节点。对相对远离治理中心的乡村地区而言,人的因素在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时格外重要。因此可以说,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核心正在于广大村干部群体的具体实践。而在此过程中,管理思想、意识则不仅决定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也在同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心之一就是不断加强对于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引导。这既需要营造浓厚的学习型组织氛围,又需使教育培训常态化、系统化。只有广大乡村干部整体工作素质有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才能实现现代化、科学化,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J].生态经济,2018(4).

[2]张保伟.生态文化建设机制及其优化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8(1).

[3]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谈起[J].生态经济,2018(4).

[4]陈彩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8(4).

[5]刘艳娥.浅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J].经济视角,2018(7).

作者简介:冯旺雄(1993—),男,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