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若镛《尚书》学成果研究综述

2019-12-24谯云云

青年时代 2019年33期
关键词:尚书

摘 要:丁若镛作为韩国的实学大家和经学大师,他的《尚书》学成果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界没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成果,目前仅刘绪义、崔冠华、孙卓、钱宗武四位学者有研究成果,且主要针对的是丁若镛的辩伪巨著《梅氏书平》而进行的,本文对这些仅有的成果进行简要的梳理。

关键词:丁若镛《尚书》学;辩伪;平实;实学思想;经学思想

一、丁若镛的著述

早在朝鲜三国时代,儒学经典就已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历史上长期以儒教立国,以儒教为国教。”《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首,在朝鲜的历史文化中举足轻重。古代尤其是在韩国李朝时期,朝鲜半岛许多重要的学术大家如退溪李滉、星湖李瀷、沙溪金长生、西溪朴世堂、湛轩洪大容、茶山丁若镛都研究过《尚书》,韩国《尚书》学文献是非常丰富的,在《尚书》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18世纪的朝鲜王朝内有外患、危机四伏,传统的儒家思想开始受到强烈的冲击。丁若镛(1762-1836)则顺实学思潮集朝鲜实学思想之大成,“茶山先生将‘经世致用‘利生厚生‘实事求是实学思想會通于一,又将西方技术科学精神融会贯通,完成了朝鲜朝宏的实学思想体系建构。”(刘绪义,2008)成为“一座朝鲜巍峨的学术高峰”,著有《与犹堂全集》五百零三卷、《经世遗表》《牧民心书》《毛诗讲义》《与犹堂全集补遗》等影响较大的著述。在其实学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丁若镛精心研究经学经典。在其被流放的18年间(1801-1818)完成了多部关于《尚书》的研究著作。包括《梅氏尚书平》九卷(1810年春)、《古训蒐略》六卷(1810年秋)和《尚书知远录》七卷(1811年春)。1827年,因其与洪奭周、洪显兄弟进行学术交流见到了阎若璩(1636-1704)的《尚书古文疏证》一书,对阎氏的观点颇为赞同,受其影响,于1834年将《梅氏尚书平》《古训蒐略》《尚书知远录》修订为《尚书古训》(又叫《尚书古训知远录》)二十一卷,收录于朝鲜景仁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与犹堂全集》第二集。

二、丁若镛的《尚书》学成果研究

关于丁若镛,学术界也从各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相关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以“丁茶山”“丁若镛”为关键词在超星发现系统、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9年5月12日),最终整理发现,崔益翰、金彦钟、韩英、琴章泰等学者研究过丁若镛,相关论著有共13部;另有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33篇;学位论文17篇。这些文章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丁若镛的哲学思想、实学思想、经学思想、主行政思想、《尚书》学研究等方面,但其中《尚书》学研究成果数量最少。“茶山研习‘四书五经始于《礼》终于《书》”(钱宗武,2013),从其学术研究的顺序来看,茶山《尚书》研究拥有丰厚的经学基础,而且“他特别强调《书经》应放在各经书的最后来读”(金暎镐《尚书古训解题》),这说明他是非常重视《尚书》研究的。可以说茶山的《尚书》学著作是其晚年呕心沥血之作,成就和价值也是巨大的,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丁若镛的《尚书》学著作鲜有人知,学界研究茶山《尚书》学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者仅刘绪义、崔冠华、孙卓、钱宗武四位学者,并且他们的著述主要是围绕《梅氏书平》的辩伪思想、辩伪方法和辩伪价值展开的,这为人们研究茶山其他《尚书》学成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下面笔者将对上述关于丁若镛《尚书》学研究的仅有的著述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

(一)刘绪义《<梅氏书平>的学术价值与成就》

该文肯定了《梅氏书平》在《尚书》学史上地位,尤其在古文《尚书》的辩伪上,可以与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相媲美,认为《梅氏书平》进一步巩固了前人《尚书》辩伪方面的已有成就,清晰地总结了《梅氏书平》在订正旧籍旧注之误、补充疏证新的历史事实、阐释《尚书》义理之辨、考辨孔壁真本源流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子进行论证。并总结了茶山《梅氏书平》的几点新结论:一是真《古文尚书》应是杜林漆书;二是认为阎氏对古文《尚书》历史的误构在于以二十五篇考古,未措意史传,司马迁、刘歆、班固、郑玄、马融、贾逵等人皆不曾见过孔安国之传,古文《尚书》失传时间待考;三是阎氏《疏证》功莫大焉,然其病根深矣,“赝经真经错杂解之,书义他经之义错杂言之,其书殊无义例”;四是孔安国、马融、郑玄、孔颖达等大儒虽有识伪的眼光与能力,但均有矫伪的表现,在伪《古文尚书》的流传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五是尤不可尽信郑注、孔疏,凭空造盲处甚多,不能按阎氏以三家注为本来复原古本。

(二)刘绪义《<梅氏书平>与茶山<尚书>学方法论》

《<梅氏书平>与茶山<尚书>学方法论》中简要介绍了丁若镛的生平事迹,论及茶山《尚书》学,认为研究茶山《尚书》学对研究其经学思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梅氏书平》是茶山《尚书》学成果中成就最大的,而且“也是《尚书》学史上唯一一部系统考论历代辩论《古文尚书》真伪著述的著作”。刘绪义还将茶山经学和康雍乾嘉四朝的经学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在对待理学的态度上,康雍时期阎氏是反对阳明折中程朱,毛氏是尊信阳明友程朱的,而茶山主张“只要有利于利用厚生的,都要学,都要开发”,他从朝鲜的现实出发,明确反对朱熹性理学,茶山的经学研究也反映出他“摆脱性理学”的性格。与乾嘉学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学术产生的背景有鲜明的反差,乾嘉学术最终趋向保守,李朝朝鲜以茶山为代表的学术大家开始冲破性理学的局限,他们吸收清朝的实学与西学,围绕近代社会矛盾与危机进行思想争鸣。指出茶山《梅氏书平》以“平”为其特色,这不仅反映了茶山实学思想在其经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而且突破了“真则全真,伪则全伪”的时代观念。在古文《尚书》的辩伪方法和考证思路上茶山较阎氏是有所超越的,阎氏以方法论为纲,以考证对象为目的;而茶山则是以考证对象为纲,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阎氏“由根柢而枝蔓”有先入为主之嫌,而丁氏则从梅氏古文由来入手,“远溯源流,近订义理”来考证其伪。

(三)崔冠华《丁若镛考辨古文<尚书>的基本理路——<梅氏书平>的逻辑基点》

文章重点论述了《梅氏书平》考辨古文《尚书》的逻辑基点,即考辨的根基,具体指《梅氏书平》考辨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的评判标准——对孔壁古文《尚书》(《史记·儒林传》和《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古文《尚书》的文献记载)的重新考证诠释。文章对丁若镛考证孔壁古文《尚书》进行了总结,分为古文《尚书》的出现,古文《尚书》的篇目,十六篇不传,孔壁古文《尚书》二十九篇的流传,《泰誓》篇问题五部分。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评判梅氏古文《尚书》的结论:一是梅赜献《书》之事不见于今本《晋书》;二是梅赜献《书》与孔壁古文《尚书》篇数不符;三是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传的说法没有根据;四是古文《尚書》不存私传问题;五是《舜典》篇为梅赜等人伪造。以该文为基础的博士论文增加了对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考察,并对《梅氏书平》和《尚书古文疏证》的逻辑基点和辩伪举证及其效力进行了比较。

(四)孙卓《丁若镛<梅氏书平>研究》

文章主要从丁若镛的辨伪理论及其运用的语言学方法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主要分析丁若镛辨伪的理论体系。首先,分析丁若镛辨伪思路,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其次,着重对丁若镛辨伪的方法进行分类,并举例分析,清晰呈现《梅氏书平》的方法体系。下篇从语言学角度概括丁若镛的考证方法,即在辨伪的过程中丁若镛使用的语言学方法。从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及其组织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分为词汇学角度和语篇学角度两节。在词汇学中,又从词形、词义、用词惯例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丁若镛辨伪的语篇学方法,分为结构、主旨、体式以及语言风格四部分。

(五)钱宗武《茶山<尚书>学研究——阎毛之争的评议》

文章对丁若镛及其《尚书》书学进行了简要介绍,肯定了茶山《尚书》研究尤其是《梅氏书平》的价值。并指出丁氏《尚书》学具有“平实”特征,“平”是指丁氏“凡议谳之法,贵在平允”的学术态度,“实”是指丁氏实事求是的学术方法。其“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发凡条例,纲目分明;穷究字词形变,探索辨伪新法;辨析同形异义,分解深层结构。文章将茶山《尚书》学与当时的学术思潮联系起来,分析了茶山《尚书》学和康雍乾嘉四朝经学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肯定了丁氏和一些朝鲜进步思想家敢于突破性理学局限的精神。最后指出茶山《尚书》学存在发凡条例,梅氏作伪之法与茶山辨伪之法杂糅交错,边界模糊;类目繁杂,缺乏区分度;引文粗疏,不便验证等一些时代局限性。但这些局限性并不影响茶山《尚书》学在整个《尚书》学研究史,和在韩国、在亚洲乃至在全世界的儒学传播史和儒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结语

综上不难发现,目前学界主要研究的是丁若镛的《梅氏书平》,其他几部著作暂未涉及,我们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丁若镛的《尚书》学价值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钱宗武.论韩国《书》学文献的文本状态及其校勘原则[J].岭南学报,2015(3).

[2]崔冠华.丁若镛考辨古文《尚书》的基本理路:《梅氏书平》的逻辑基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38-42.

[3]崔冠华.阎若璩与丁若镛古文《尚书》考辨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4]崔冠华.阎若璩与丁若镛古文《尚书》考辨比较研究[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16.

[5]刘绪义.《梅氏书平》与茶山《尚书》学方法论[J].阳明学刊,2008.

[6]刘绪义.《梅氏书平》的学术价值与成就[J].中华文化论坛,2006(3):60-65

[7]钱宗武.茶山《尚书》学研究:阎毛之争的评议[J].齐鲁学刊,2013(2):5-12.

[8]孙卓.丁若镛《梅氏书平》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谯云云(1992—),女,陕西紫阳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尚书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尚书·无逸》政教思想的实践与运用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新解
自大的马谡
民主
尚书·禹贡
“铁嘴尚书”的口疾
孟子《尚书》学研究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