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双能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2019-12-24蔡明山

武陵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双能双师工程师

蔡明山

(湖南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常德415000)

做教师者,必须“德艺双馨”,既有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性情,又有丰富的知识与较强的能力。既“德必为世范”,又“学堪为人师”。“德”高,是为师最基本的条件,其含义广泛而深刻,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教师须共同拥有的。我国省级地方所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不仅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间接或直接获得工程实践知识[1],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具有这种才能的人能从事多种工作,是一定范围内的多面手,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一种工作岗位转到另一种工作岗位[2]62,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其特殊的“艺”,即,地方高校教师应是“双师双能”型。

那么,“双师双能”到底是什么样的?需要准确定义;现在地方高校教师离“双师双能”还有多远?原因是什么?需要检讨;怎样才能做到“双师双能”,需要找到出路。

一、认识:何谓“双师双能”教师

简单地说,大多数的“双师”就是“教师+工程师”,“双能”就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双师双能”教师需具备的首先是知识,要求专业技术知识适度广博和深厚,教育教学知识必备并够用。其次是能力。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要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要求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这似乎有些勉为其难,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广博则不能深入”,“要求理论知识深厚则不可要求实践能力强”。因为教师从事的是培养有头脑、会思考、活生生的人的特殊职业;又因为地方高校教师要培养的是能较好地把专业技术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做教师不易,做地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更难。先暂且不谈教师应具备的政治和道德品质,“双师双能”在专业能力方面就直指这些具体要求:一是会教学为“师”,即我们常说的“老师”。首先是“学高”为师,特别是在高校做教师,须有足够、较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一直以来,高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做教师。其次是要有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论等理论知识。再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包括知识与能力传授、思维方法与问题解决技巧的传授、课程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还要能开展教学研究,并会把科研与教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高校经常会举行教学比武以及公开课和优质课展示,目的就在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总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教授、副教授,会教书、会育人,因为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艺术——永远不能完美、永远不能令自己和他人(包括受教育者)满意的艺术,所以锻炼提高永无止境,需要长期磨炼,生成经验、积累经验。二是会操作为“师”即,我们常说的“工程师”(Engineer)。首先,要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这是在生产一线直接面对设备,从事具体的运行操作、管理维护、故障诊断的操作实践中体验、积累得来的。但不同于技师(technician),技师只是技能专一的操作熟练工,也就是说,是工程师而不是“工匠”,但须会“做”。第二,要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不仅可以进行操作方面的技术技能指导,还能结合技术过程进行理论解释,知道为什么应该那么操作。能基于对设备组成结构(甚至数学模型)、工作原理、生产环节流程的系统了解,进行项目研发,流程设计、改进,设备故障诊断等。第三,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工程项目设计开发、技术改进、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高校常常从企业引进本科学历以上的高级工程师、硕士学历以上的工程师,就是综合考虑了以上专业知识、实际经验和工程能力。

二、现状:地方高校双师双能教师缺乏

(一)教师来源单一:出高校即进高校,缺乏实践经历

1999年后的连续10年,为了尽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服务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短时期内急剧扩招,其中主要是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地方高校扩招,使得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新兴专业情况更甚。于是,刚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了高校(甚至本校)教师,这就是典型的、普遍的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师资队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和经验缺乏;虽然《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过程对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原本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却因执行中的不严格而大大地打了折扣。

(二)教师入职条件重学历而轻实践经验。

国内外高校通常对教师入职设置了必要的学历学位标准。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期间,因为整体急需或某些领域、专业急需,甚至某些专业原本就没有培养这样的人才,地方高校大多只能把教师入职学历设置为全日制本科。一直以来,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却因为只有大专文凭而进不了高校。事实上,扩招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录取比例太低,那时的“大专”同样是佼佼者。现在,由于高校教师“员额”偏满,严格的编制控制使得博士进高校要按省级人事组织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部分专业连博士难进,硕士通常以聘用的方式担任学生或行政管理工作,而企业的硕士学历工程师或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更是进不来,这无疑使得高校只能将引进人员限定在“学院派”,导致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不够。

(三)人事管理不利于教师主动提升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实施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担任高校教师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尽管各级政府均出台文件要求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增加实践经历,甚至评职称、考核、待遇也与此挂钩,但实际上难以执行。另一方面,机械的人事管理制度阻碍了人才流通和人力资源共享。硕士(或本科)学历的高级工程师若想进高校,因为不是教授或年青博士,不符合“进编”要求。多年以来,高校和企事业之间,很少有人才流通。其实,如果体制机制灵活,企事业单位具有做教师意愿和基础的,经过学历提升,专业和教学知识学习、培训,可以进入高校成为优秀的双师双能教师;高校教师,适合转行的,也可以进入企事业单位,以发挥特长和能力。转行和交流的过程,是很好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过程。工程师给高校教师和学生做讲座,需要进行精心准备,如看书、读图纸,收集整理资料,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案例等。高校教师参与培训企业工程师和技术员,就必须深入了解设备、流程,收集资料、案例,甚至亲自走进生产一线。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和应用开发,也是最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由于一直以来很少有科学的考核体系,使一些良好的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动手能力的、事实上也特别经济灵活的举措在教师面前失去了吸引力。如,教师考证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学习提升,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过程,自然会增强其实践能力;工程师考证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过程。曾几何时,国家执行“以考代评”,凡考取行业技术资格并聘用的,应参照其对应级别的职称给付工资、津贴等待遇。然而,如今,在很多企事业单位甚至高校,以考代评获得的资格已不受认可。又如,教师在暑假参加企业一线实际技术工作,占去大量休整时间,付出精力和劳动,理应得到相应报酬,然而,死板的管理制度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出路:教师能力提升重在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活动要服从实践的原则[3]65。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生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4。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2]268。中国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3]46;黄炎培主张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能力并重[4]30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2]196,即,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到感官的跟前,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形象语言描绘学习对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应用型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4]6。专业性高等教育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2]71,从事专业实际工作。技术教育传授技术基础理论并以应用为目的,偏重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4]229。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性,即,以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为主,毕业生能较快从事职业领域实践工作[5]。教师是先学者,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人们参加变革现实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3]21。今天,我们鼓励创新,就是希望更多地发现旧理论、旧技术、旧产品的毛病与缺陷,提出新问题,随后找到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新理论、新技术或新产品[6]。这都需要以经验为依托,以实践为路径。

高校“学院派”教师(下称“学院教师”)主要不足在实践经历、经验与动手能力,通过实施针对性培养,强化工程能力,可成为合格的“双师双能”教师;企业工程师作为教师(下称“企业教师”)的主要不足在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与教学能力,通过实施针对性培养,补充专业知识、强化教学能力,可成为合格的“双师双能”教师。按照“不求为我所有,只要能为我用”的柔性原则选人用人,扩大高校师资队伍。以下对不同路径予以阐释。当然,各个路径或环节,不是孤立、互不相干的,更不可能一个环节就是万能的,需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以多个环节协力互补,还要配以科学有效的人事体制机制和检验评价体系,确保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与跟班实践。挂职,即学院教师在企业担任技术管理方面的实际职务,不改变他与高校的人事关系,待遇由高校支付。挂职时间一般半年到一年,因为时间太长会影响教师原单位工作安排,太短则达不到锻炼目的。顶岗,即学院教师在企业替代技术岗位原有人员,独立履行技术职责,待遇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支付。顶岗时间半年到一年,期间须轮换2~3个岗位,因为每个岗位工作时间太长会使业务范围太窄,也使任务太简单或单一。跟班实习,即学院教师作为学徒,跟随企业技术人员上班,学习一线技术工作,由高校给予报酬。学习时间通常在周末、节假日或寒暑假,内容可根据个人技术短板灵活进行。

现场参观、指导实验实践。可以是学院教师作为学徒,自行参观,或随学生、其他团体参观,以了解生产流程与操作、管理和维修等环节;也可是学院教师或企业教师指导学生参观设备、生产线,并在现场进行讲解;或者是学院教师或企业教师单独或参与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实验、课题专项实验、集中实践。

参与或指导项目。学院教师或企业教师,可参加企业技术研发、校企合作项目、校内应用技术课题,了解项目的全结构和研发的全过程,并完成一部分研发任务;也可独立或参与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科研项目,项目应密切结合生产实践,真题真做。

参加培训。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作为施训者,可面向企业员工开展企业自办或政府部门举办的技术技能培训、专题知识或专项技术讲座。培训内容应紧贴工程实践,结合生产流程、技术管理业务进行,并广泛收集实际案例;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作为学员,可参加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多以案例教学进行,突出项目依托、实践导向;企业教师可接受高校举办的教师技能培训;学院教师也可长期跟随企业高水平工程师、研究人员学习工程技术与研究开发。

听课评课。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多听示范课,多听专家评课;请专家听、评自己上课。通过对比,博采众长,即时改进。面向教学任务计划,到校外参加课程进修。

考取职业技术证书。鼓励企业教师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学院教师考取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证。通过考证过程自学或专项培训,补充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知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双能双师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引培并举多元平台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