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少数民族摔跤项目的提升策略研究
——以澜沧县佤族为例

2019-12-24李熠澜沧县民族体育运动中心云南普洱6656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澜沧佤族民族

□ 李熠(澜沧县民族体育运动中心 云南 普洱 665600)

1、摔跤项目简介

1.1、摔跤在我国的发展

摔跤是我国最具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古代被称作角力、相扑、争跤等。古代摔跤活动早在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便有迹可循。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把摔跤、射箭和驾车三者列为军事训练项目。汉代,摔跤还被选为演出的表演项目。到了晋代,摔跤比赛成了元宵节庆祝的传统项目。唐代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比赛,也被作为宫廷娱乐的项目。五代时期,摔跤技术强调轻便敏捷,名手辈出,当时还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讲述摔跤的书——调露子的《角力记》。宋代出现了女子摔跤,民间有摔跤组织角抵社,这一时期的摔跤比赛分三个回合。

1.2、澜沧县佤族摔跤运动的发展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位于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州(市)交汇处,辖20个乡(镇)、161个村委会(社区),属普洱市下辖县。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澜沧县常住人口达49.6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39.48万人。佤族是中、缅两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澜沧县的佤族是澜沧境地内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境内佤族被称为佧佤,自称“布饶”、“本人”,主要居住在澜沧县西部和西北部的安康、文东、上允、拉巴、雪林等乡镇。

每逢盛大的节庆活动,如佤族传统的“新米节”、“播种节”等节日,佤族群众都聚集起来举行各种比赛活动,摔跤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佤族将传统摔跤运动称为“拔腰力”。佤族人具有身体灵巧、耐力好、爆发力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参与摔跤竞技。澜沧县的佤族人日常所开展的摔跤项目主要以民族式摔跤为主,少数佤族摔跤运动员被选拔至普洱市少体校和云南省少体校参与民族式摔跤、古典式摔跤的专项训练与竞赛,澜沧县输送至普洱市的佤族摔跤运动员曾在省运会上收获古典式摔跤银盘的好成绩。

2、摔跤运动在澜沧县佤族群体中的发展问题

2.1、佤族居住地理位置偏远,不便于与外界接触,意识观念落后

尽管佤族人拥有上佳的身体条件,但由于居住地区位置偏远,多处山地和远离城市的村庄,交通与通讯并不发达,不便于与外界接触,由此导致了意识观念方面的落后。多数佤族群体不具备体育意识,摔跤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于其而言只是节庆时开展的助兴活动,而并不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不谈为本民族、甚至为国争光的手段。再者,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提升,很多佤族群体沉溺于歌欢酒洒,每到节庆或假日,多数族人都更愿意相聚放歌纵酒,越来越少的人会选择参与民族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而过度的酗酒也导致人群体质出现下滑。

2.2、参与人数锐减,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参与人数与人才储备的减少也是澜沧县佤族摔跤运动发展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现代化进程为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对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进步使更多佤族年轻人倾向于选择电子游戏等触手可得且刺激的娱乐方式,即便是参加体育活动的佤族年轻人现在也更愿意参与一些国际化的热门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这直接导致了佤族参与传统摔跤运动人数的减少。此外,澜沧的佤族乡(雪林、安康、文东)离县城勐朗镇都路途遥远,平均需要驱车2-3个小时,前往普洱市思茅区,或省城昆明更是要花费将近一天的时间,交通不便也是佤族成年人不愿让孩子外出参加专业训练的重要原因。

2.3、地方重视程度不足,场地条件落后

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一直是云南省边疆地区县市级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之一,尽管政府与体育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但碍于少数民族与其传统项目众多,使得行政部门在重点项目的选择上也甚是为难。摔跤虽然是佤族人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但在与其他传统项目(如射弩、陀螺等)的竞争中却没有明显优势。近年来摔跤运动发展也是几近波折,自由式摔跤是奥运会传统的竞技项目之一,可2020年东京奥运会这项为人熟知的项目险些被排除在奥运项目之外,通过协会的努力才作为临时项目得以回归。此外,中国式摔跤的推广还尚未触及澜沧县,佤族人的民族式摔跤与中国式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相比,还存在一些差异。

场地条件的落后与缺乏也是限制佤族摔跤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澜沧县民族体育运动中心于2018年正式落成,中心内包含风雨篮球馆、乒乓球馆和室外篮球场等基础体育设施,但暂未建设摔跤专用的场地,普洱市曾拥有的摔跤队和场地也没有延续下来,距离最近的摔跤训练设施与队伍位于500公里之外的省城昆明。

3、佤族摔跤运动发展的提升策略

3.1、做好普及推广,重视师资人才培养

推广与普及是提升一项运动参与度与运动成绩的必要手段,澜沧县佤族摔跤的发展需要得力的普及推广。相关单位与协会应协力推进摔跤运动在佤族群体中的认知度,县少体校与体育总会可牵头帮助成立县级的摔跤协会,保证摔跤活动的定期、正常开展。协会每年组织下乡展演活动,吸引更多少数民族群体,尤其是佤族,来了解和参与摔跤运动。另外,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也是推广摔跤运动的有效方式,县级摔跤协会应建立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信息主号,定期更新摔跤相关内容,同时建立摔跤微信交流群,广泛吸纳成员,以扩大覆盖面,让更多人知晓摔跤运动及其魅力所在。

专业师资的引进与人才培养亦是推进澜沧县佤族摔跤运动发展的关键。县级体育部门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引进具备摔跤专业技能与教学经验的专项人才,保证县少体校日常的训练与参赛,以及下乡选材等事务。只有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才能保证摔跤项目的健康发展。摔跤运动重视综合技战术的配合,短时间的学习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但技术与战术的合理运用,以及专项素质的综合提升,需要长期、规范且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摔跤训练的传统手段也应不断更新提升,少体校的专项教练员需要持续学习项目相关知识,定期参加相关部门协会组织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将最新的训练方法和规则讲解运用到日常的训练与比赛活动当中,例如:摔跤运动员的日常训练除针对性的项目技术训练外,还需要结合现代的体能训练手段,从而综合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技术能力。

3.2、加强顶层设计与管理,保障场地设施

佤族摔跤运动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综合提升,离不开项目管理部门及协会的长期规划与落实。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县级的体育职能部门与协会需要制定长期且可行性强的规划,保证有限的人力与物力能够往正确的方向齐力推进。其次要确保措施的落实,比赛与训练活动的定期定量开展,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传统的节庆日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在佤族“新米节”固定举行民族式摔跤比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运动天赋和参与热情得不到场馆和物资的保障,摔跤运动也难以长期稳定开展,场地设施与活动物资是体育运动开展的基本条件,澜沧县佤族摔跤运动的发展急需固定、完善的场地设施。体育部门应积极调动体彩公益金,并依据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县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有力政策,进一步完善县级和乡镇级的体育场馆设施覆盖,建设和完善民族传统摔跤运动的场馆,确保日常训练和节庆赛事活动的开展有充足的场地物资保证。

3.3、普及全民健身意识,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理念更新

全民健身工程是我国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提升全民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度关系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普及全民健身意识、鼓励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提升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县级政府、体育部门及项目协会需要大力在少数民族群体中普及现代的全民健身及体育意识,让少数民族同胞真正意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和参与热情。以澜沧县的佤族摔跤运动为例,相关部门和协会可通过多媒体及主题活动等手段,积极向佤族老百姓灌输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益处,发动更多佤族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尤其是摔跤运动中来。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理念更新也是促进佤族摔跤运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县级体育部门可与民族宗教部门联合开展佤族历史和传统文化、体育活动的讲演和教学工作,让老百姓了解本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及体育活动,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荣誉感,让他们了解到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件极富民族性且光荣的事。另一方面,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推进佤族同胞改变一些固有观念,让他们知道体育不只是节庆活动的佐料,而是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民族事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健体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够为民族群体带来荣誉。对于有天赋的年轻佤族运动员,其父母与成年组人应积极鼓励其参加专业体育训练和活动赛事。

4、结语

澜沧县佤族摔跤运动的发展,需要各方协同配合,以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为依据,长远的规划为指导,落实项目开展的实际措施,积极推广项目在佤族群体中的认知和参与度,配备完善的项目场地设施和物资,保证日常训练与节庆赛事活动的定期频繁开展。此外,提升佤族同胞的体育健身意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体育发展理念,这也是促进该项目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澜沧佤族民族
《寻美澜沧之拉祜老妪》《美丽孟连之盛装》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澜沧号”动车组运抵老挝万象 即将投入中老铁路动态检测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