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病症术语翻译对比研究

2019-12-23熊展黄敏

老区建设 2019年20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对比分析

熊展 黄敏

[提 要]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对比分析《黄帝内经》不同英译版本的特色,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各个版本中病症术语的翻译。发现李照国的译本重医轻文,语言质朴,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医文化。他的译本着重关注翻译生态中的目标读者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以介紹、传播中医药及其文化为首要;Maoshing Ni的英译本则语言通俗易懂,更多关注翻译生态中的语言维度。该译本在中医文化维度及交际维度略显欠缺,这与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及目标读者有关。各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生态中的多个因素发挥不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黄帝内经》;翻译适应选择论;病症术语;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熊展(1979—),女,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翻译、中医英语教学;黄敏(1976—),女,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法。(江西南昌 330004)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计委中医药科研项目“中医典籍中病症术语的翻译研究”(2016B021)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的奠基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同时其语言文字也独具特色。近年来,《黄帝内经》已经有多个英译版本,比较有影响力的版本包括李照国的译本、Ilza Veith译本、Maoshing Ni译本以及吴氏父子译本等。本文以中医病症术语的翻译为研究目标,对比分析《黄帝内经》不同版本中病症术语的翻译,重点比较李照国译本和Maoshing Ni译本,参照王洪图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一书,并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医语言的特点,分析各个版本呈现的特色、译者的选择及适应等。

一、《黄帝内经》英译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约14万字。《内经》的成书明确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了阴阳五行、藏像、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1]。同时,《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它还蕴含丰富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包括古代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社会、物候、风俗等众多学科,自其问世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医从业者和中医爱好者的必读经典。随着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发频繁和深入,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交流和输出也进一步加快。作为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的《内经》,它的外文(英)译本是各国人士了解中医的重要窗口,尤其对于不懂中文没有中医基础知识的外国人士来说,《内经》的不同英译版本就给他们提供了不同选择。目前,已出版的《内经》英译本已经多达十余版,为不同层次、不同阅读目标的读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其中比较权威的英译版本包括我国中医翻译领军人物李照国教授的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Maoshing Ni英译本、吴氏父子英译本等。李照国教授耗时多年,先后翻译了《素问》和《灵枢》,整套译文入选大中华文库。美国学者Ilza Veith是国外首部《内经》英译本的译者,她翻译了《内经·素问》的前34章。Ilza Veith的英译本笔者之前已有相关对比分析,在此不做赘述。因此,本文选取李照国译本和Maoshing Ni的译本进行对比。两版《内经》英译本为:

译本1,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Yellow Empe rors Canon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56-257.(以下简称李本)

译本2,Maoshing Ni.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 Shambhala Publication, Inc.Boston & London,1995:17-215.(以下简称Ni本)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提出的新译论。该理论是在全球生态思想的影响下,以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为指导思想,把“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作为主基调,并把“以译者为中心”作为核心内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译者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不断自我适应与优化选择的过程”。它认为翻译中语言、文化、交际、读者等是一个整体,属于翻译这个大范畴,各个因素都会对翻译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翻译应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等不同维度综合考察,力求做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具体来说,“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2]。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结合语言、文化、读者、交际目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努力适应与选择不同维度,才可能产生较合理的译文。译者如果能在不同维度中实现不同的选择和转换,那么选择的适应性也就越高,译文则呈现出较高的整合适应度。

近年来,翻译适应选择论不断地用来解释中医术语的翻译,既拓展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也为中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医古文的研究、中医病因病机语言研究到中医术语国际标准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中,都体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研究中医语言方面的解释力。

三、《内经》病症术语的英译

“疾病”是指由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疾病的完整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中医病症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很多病证名出自《黄帝内经》,它们的翻译很值得研究[3]。本文所选取病症术语的主要依据是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中文解释来自王洪图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通过选取相关病症名词,本文拟对比研究具体某个病症词语的英译及其体现出的适应与选择。

《内经》语言古奥艰深,集数百年间众多医家经验、理论特点于一身,体现了不同的文字特点和文体形式。病症术语尤其如此,有的是单字表达,如惊、狂等,这一类术语不是太多。现代汉语中它们是个词素,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字组成短语,但在《内经》中它们是术语。《内经》病症术语更多的则是两个字表达,如善忘、魄汗等。本文主要分析双字术语,对比它们的不同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例1,消中,出自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原语是,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消中指的是热邪引起的疾病会成为消渴[4]。

译文:middle consumptive disease (李本)

Exhaustion of the middle jiao (Ni本)

李本的翻译较好地传达出了中医文化的内涵,Ni本则把“中”直接翻译成“中焦”“middle jiao”,文字维度传达太直白。

例2,脱血,出自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原语是,臂多青脉,曰脱血。意思是臂上有多处青筋显露的,是大失血的反映[5]。

译文:depletion of blood (李本)

Blood deficiency or blood loss (Ni本)

从译文可以看出李本采用的译法与西医的表达类似,语言简洁易懂,突出了语言维度的高度适应性。Ni本的译文则没有很好地表达出脱血的内涵,Blood deficiency指的是血虚,而脱血是有大失血的含义,译文的语言维度适应性并不是很高。

例3,厥逆,出自阳明脉解篇第三十,原语是,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意思是如果经脉气血逆乱使内脏受到伤害而出现的喘促就会死亡,如果只是经脉的气血逆乱造成的喘促则不会死亡[6]。

译文:reverse flow[of the Yangming chan el](李本)

Stagnation of the qi in the channel(Ni本)

从译文来看,李本的翻译没有直接反映术语的字面意思,采用了注释的方法来解释,但内涵则直接说明了该病的病机,可能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很难理解。而Ni本的译文语言通俗易懂,结合了一定的语境来翻译。语言维度的适应性很好,但没有体现文化维度。

例4,眩冒,出自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原语是,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意思是春脉太过使人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以及出现头痛眩晕等巅顶部位的疾患。

译文:dizziness(李本)

Dizziness,vertigo(Ni本)

两份译文都很简洁,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的维度都比较容易契合目标读者。

例5,寝汗,出自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原语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意思是肾脏有病的人,肾实表现为腹部肿胀,足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承重无力,盗汗,恶风等症状。

译文:sweating in sleep(李本)

Night sweats(Ni本)

从译文看,李本既体现了语言维度的适应性,也传递出中医术语的内涵,达到了较好的交际维度。Ni本的译文似乎没有传递出术语本身的意思,在中医文化的传递方面并不是很贴切。

例6,暴厥,出自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原语是,暴厥而聋,篇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意思是突然昏迷、不知人事、耳聋、半身不遂等病变,是由于体内气血阴阳运行紊乱造成的。

译文:sudden syncope(李本)

A case of sudden onset where the patient may pass out(Ni本)

李的译文用了简单的表达,也借用了西医的表述,语言和文化维度皆可,能够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Ni的译文则是忽略了术语本身,而是解释性表达出这样的意义。语言维度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但是没有体现出中医术语的文化维度。

四、讨论

中医翻译并非易事,中医药及其文化的海外传播交流,离不开中医经典的翻译,而《黄帝内经》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内经》语言博大精深,很多术语甚至是从《内经》成书起一直沿用至今,属于古奥艰深的文言文表达。不论是从译者当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还是目前对各个英译版本的研究来看,《内经》语言都值得我们从不同角度认真研究。

李照国教授精通英文又是中医博士,对中西方文化有着较高的造诣。李照国教授认为,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中医学从理论到语言都被钦定了[7]。在中医翻译领域,李照国主张“译古如古,文不加饰”。李照国的《内经》英译本,本着向海外介绍、传播中医药及文化的宗旨,在正确翻译中医医理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对中医文化是高度的忠实,同时还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等现实。因此该译本体现出了高度的语言和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达到了交际维度的目的。同时,由于李的译本高度保留中医文化的原汁原味,并且语言没有太多修饰。因此译文中会出现很多音译、解释、注释,这就降低了阅读的顺畅感。

美籍華人中医师Maoshing Ni的译本则是更多地考虑了目标受众,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中医,对于不懂中文没有中医知识的外国人士来说,可以从其语言方面简单地了解中医。因此,这个译本在语言维度方面达到了很好的适应性选择。但是,Ni的译本中术语的翻译有些直接借用西医的解释,有些并没有正确解释中医术语的内涵,没有真正传递中医药文化内涵,这就在文化维度的适应选择上造成了一些损失。术语是中医的精华部分,是中医及其文化的高度浓缩。只有正确地翻译出它们的含义,我们才能正确地传递中医及其文化。当然,对于海外读者来说,Ni的英译本语言更加通畅易懂,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交际目的。

五、结语

中医病症术语是《黄帝内经》的精华内容,是中医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医临床诊断中使用的很多病症名都是直接来自于《黄帝内经》。同时,病症术语的翻译也是《内经》翻译的重要内容,译者只有正确地理解术语的真正含义才可能正确地译出它的内涵。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内经》两个英译本的病症术语的翻译。从例句可以看出,两个英译本在一定程度上都实现了各自的交际目的,达到了整合适应度。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个译本有各自的特色。李本重医薄文,注重介绍中医医理和中医文化,语言质朴;Ni的译本则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虽然在术语的文化维度方面翻译得不是太贴切,但也不影响该译本在中医海外传播中所做出的贡献。《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英译版本更是对中医药及其文化的海外传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内经》两个不同英译版本,旨在表明不同版本有不同的整合适应与选择,这与译者当时所处的翻译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版本。

[参考文献]

[1][4][5][6]王洪图,贺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7]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对比分析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养心的境界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