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拓诗词,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表达能力

2019-12-23陈青环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诗词习作

陈青环

【摘要】统编教材新学期统一使用,古诗文数量大幅增加,根据部编教材特点,采取将诗词归类拓展和诗词拓展成作文两种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活学活用诗词,在学以致用中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诗词;拓展;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新学期统一使用,老师不难发现教材中古诗文数量大幅增加,整个小学六年十二册教材中,古诗文占了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诗词,尤其是古典诗词,言简意赅,凝练典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意义非凡。然而现行的诗词教学却相对滞后,学习一般停留于识记、背诵、默写的层面,对于内涵丰富的诗词来说,真是暴殄天物。

语言的魅力在于使用,诗词魅力也是如此。怎样让诗词发挥其最大功能,提高学生以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归类拓展诗词诵读,方便提取,提高表达能力

我们知道记忆是有规律的,归类记忆诗词,符合语义记忆规律。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以语言的意义为参照,与特定的时空无关,也较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稳定性强,易存易取。

(一)依据记忆规律,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有效拓展诗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选编课文的,这是归类拓展诗词的有效途径。按照单元主题拓展诗词,可以安排在整个单元学习之前,让学生提前搜集某一主题诗词,培养学生按照要求搜集材料的能力;也可以整个单元学习之后,利用结课时总结深化,升华感情。

(二)依据记忆规律,根据课文中关键词句有效拓展诗词

文章常常通过重点的句子或词语揭示中心。围绕重点词句进行诗词拓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三)依据记忆规律,以文章作者为中心有效拓展诗词

教材选取的诗词,作品数量有限,以作者为中心,拓展他的其他诗词作品,有助于了解其写作风格,为学生更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以“走近作者”为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拓展积累,办专题手抄报,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依据记忆规律,根据学生实际有效拓展诗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一篇文章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学生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拓展时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感触深刻的诗词诵读、积累,形成独特的记忆链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拓展诗词富有实效性。

依据记忆规律,归类诵读诗词方便学生学以致用,自觉地将积累的诗词运用到口头和书面语言中,提高表达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还需要将诗词拓展成文章。

二、诗词拓展成作文,深入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一)引导发挥合理想象,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是不完全的教师。”而诗词语言往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得诗词中存在着许多“空白”。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的感知,再现诗人当时的形象思维,这对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大多古诗是一幅美景的展现。我会适机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这首诗描绘了春夏之交的美景和儿童捕蝶嬉戏的情景。如果咱们把它画下来,你们说说,应该画些什么?”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给老师出主意,将诗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拓展成作文,水到渠成。

张继的《枫桥夜泊》中,诗人借夜景表达了寂寞孤独的心情。我在让学生领悟时,不靠讲解,而是启迪点拨学生去诵读,在反复地诵读中找出诗中绘色、绘形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用“过电影”的方式将其形象浮现于脑海中,学生经过我的引导,眼前不难出现一幅月落乌啼,若隐若现的江枫、渔火,悠长的钟声中,诗人客舟长夜,寂静冷落秋思萦绕的静夜图。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踊跃发言,妙语频频。

古诗的意境是深邃的,学生往往较难领悟。教师必须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或原有的生活经验,架起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的桥梁。“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合理想象,把空白的情节补充出来,将浓缩的语言具体化,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注意补充作者的背景材料,使习作内容丰富

许多古诗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为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意,应将诗词的出处、背景及作者的创作经过详尽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领悟诗词的内涵,这样完成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赠汪伦》这首诗简单易懂,仅仅凭借字面上的意思,习作未免内容单薄。此时,老师补充讲讲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记载的李白和汪伦之间有趣的故事——《十里桃花与万家酒店》,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感受到汪伦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李白的豁达洒脱豪情,习作内容就会精彩许多。

(三)学习诗词炼字,可以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推敲》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将推敲写成的诗词拓展成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过程。了解古人修改诗词的思维过程,就是带领学生感受语言准确表达的过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受到了精确表达的快乐,会激发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意识,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诗词拓展成文,应密切结合统编教材表达训练要求

诗词拓展成文章,应依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诗词固有因素,立足教材和學生基础开展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小学中年级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深入了解统编教材,兼顾读写结合的编排特点,精准把握中年级习作要求,这样才能使诗词拓展成作文,成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三年级表达训练要求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年级表达训练要求是“展开想象写故事。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而这些表达训练要求就是诗词拓展成文章的教学目标和习作评价指标。

三、诗词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中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的魅力在于使用,诗词的魅力更是如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诗词引用更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为每次讲话增色不少。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作学诗词、用诗词的表率。在导课时,恰当地引用诗词会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揭示主题时,恰如其分地运用诗词,会给学生留下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印象;结束课文拓展延伸时,诗词的妙用,会使得整节课有绕梁三日,余音袅袅之感。可以说老师课上恰如其分地运用诗词,语文课会更有语文味道。

为强化学生自觉运用诗词的意识,在习作批改中,发现学生有恰当引用诗词表达时,除了红笔波浪线标出外,我会在总评中浓墨重彩地表扬学生,在作文点评课上朗读这些优秀的引用片段,使全班形成乐学善用诗词的氛围,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班级中应相应地开展“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出口成章”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将学到的诗词运用到现实语言环境中,创造诗词的使用氛围,使班级学诗词用诗词蔚然成风。

诗词是浸润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与情感的表达,是中国人精神的故乡,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保持教学生命之树常青的源源活水。作为教师,只有充分理解部编教材编者意图,巧拓诗词,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诗词习作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诗词之页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