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探究

2019-12-23刘玉玺刘儒佳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留学生体质体育

□刘玉玺 刘儒佳(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序幕,新时代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三大强国战略赋予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新使命,对教学设置与实施、教学服务平台等环节的建设提出新要求。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虽然经历了多次思想与实践上的多次变革,但是仍然存在尚未解决的瓶颈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结构进行科学优化和合理创新,解决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新使命

高校体育教育具有育身、育心双重功能,首先育身是体育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目的,高校体育教育需要积极介入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行为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过程,才能继续保持或增强莘莘学子的体质健康水平,加速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以身体教育为基石,是保障青少年思想、文化、心理和体能各项素质均衡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因此体育教育是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根基。在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融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高校学生担当起发展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同时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留学生为载体向世界各国传播与发扬,展示我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将我国从文化大国蜕变成真正的文化强国。

2、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2.1、高校学生体育现实需求难以满足

高校育课程普遍存在开设年限短和学时较少的情况,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总时长144学时的最低标准为一、二年级本科生安排体育课。高校体育教学在不断的改革中相继增加了武术、体育舞蹈等徒手类项目,但是学生感兴趣的新兴时尚体育项目和特殊的传统体育项目因场地设施问题往往被放弃开展。在教学时教师过分注重考试内容的练习,理论知识教学匮乏,不少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保证出勤和练习,并没有产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自2002年新纲要颁布以来,高校体育经过改革构建出多种教学模式,但在课堂形式上仍没有脱离原有千篇一律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手段。在课程的衔接和组织上还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需求和主观能动性,现代化的微课教学、智慧化教学、情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较少。

2.2、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存在弊端

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开始重视体质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为他们开设专门的体育课,但是大多高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导致体质弱势学生仍然无法获得体育教育上的公平对待。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校没有为体质弱势群体开设专门的体育课程,而是采用随班就读和免修体育课的形式,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调研发现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并没有为体质弱势学生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安排专业的体育教师和提供专门的体育设施器材,成绩考核并没有可供参考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容易打击学生继续参与体育课程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2.3、高校留学生体育教育亟待完善

基于“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战略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发展,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各高校开始重视留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但是仍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合理构建和发展。目前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的设置比较混乱无序,各校对留学生的体育发展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体育课程在留学生短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不了解。学生无法通过体育课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无法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真正的弘扬者。

2.4、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忽视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和体育项目始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注重体育项目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成绩的获得,忽略了教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失去了体育教育应有的知识深度和文化本质,导致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体育人文素养等很难提升。

2.5、高校延伸体育教育衔接断档

高校体育相关部门缺乏对课余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导致目前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仍然处于无规模和混乱无序的状态。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组织并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学校相关部门也只在隶属关系上做宏观管理,对体育组织的发展规划、活动设计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组织运转资金不足、活动场地设施缺少是高校众多体育组织遇到的常态问题,所以体育组织的活动没有规律性和稳定性,很多组织都是经历最初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到后来因种种客观因素大家参与度逐渐减少。

2.6、高校体育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学校相关部门只注重学生数量的增长却忽略相关体育物质资源配备,因缺乏政策和经费的支持,高校体育设施和信息资源不仅得不到及时更新,甚至极易出现安全隐患问题,落后的物质条件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自我练习。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配备上更注重技能属性,学历结构相对其它学科偏低。高校在教师入职后缺少为教师提供继续接受教育学知识和职后教育的机会,再加之体育教师本身不重视理论知识储备,体育教师在以科研为职称评定主要指标的大环境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严重地挫伤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策略

3.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优化

高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着发展学生体育实践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体质弱势学生群体和留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随着人数规模的扩大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高校体育关注的焦点,在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高校体育课程必须重视不同群体体育目标、学习内容的设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目标侧重于发现、发展其合适的体育特长和改善心理健康,留学生群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侧重于通过向留学生传授我国源远流长的体育理念和体育实践活动等特色体育文化。根据教学目标各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根据本校地理位置、教学资源条件,体育项目的引入既要注重与时代体育发展接轨,也不能忽略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教授。对于理论内容的传授,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从体育锻炼、体育文化与欣赏等知识中甄选出合适的内容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到科学锻炼方式和提升体育文化素养。

3.2、创新教学实施,规范课余体育

现代高校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在“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三自主型”、“三段型”、“分层次型”等教学模式被研发和实施。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各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合理化整合,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师应适当增加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游戏教学和比赛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同时教师对有疾病、生理缺陷等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实施需要更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辅助学生有效改善身体和心理状况。高校应重视高校课余体育教育,可为三年级以上学生安排俱乐部教学,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授课教师,继续接受体育实践与理论的学习。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建立,为其配备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或指导教师在宏观上指导和规范其组织管理工作和社团活动组织,加大学校经费投入和社会资金的赞助,实现其常态化运行和可持续化发展。从校级、院级到班级应配备体育领导机构或负责人员组织多样化、常态化体育活动和独具特色的品牌化赛事,营造活跃的体育锻炼氛围和充盈的体育文化氛围。

3.3、高校体育教育服务体系完善

随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各高校应构建衔接顺畅、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体育教育。新型的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应下分体育教学管理、体育活动管理、留学生体育管理和体育设施管理等相关部门,做好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统筹安排、留学生群体与体质弱势群体重视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等。各高校应长期、有规划地组织体育教师培训和鼓励教师进修更高学历,不断汲取先进的体育发展理论和科学的教学理念、方法;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发展教师多项运动的专业水平。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自我提升,自主学习本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高校应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和改进,不仅要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使用,还要能够保障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和学生自主性体育活动的使用空间,同时不能忽视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需要的特殊性功能室、体育器材的配备。各高校应根据实践课和理论课设置情况甄选合适的教材指导体育教学,尤其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材的选择和研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高校体育目标,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应在网络技术的辅助下实现信息化,将体育教学与竞赛管理、学生成绩考核管理、体育资料管理等工作智能化和清晰化,方便各部门联合管理体育教育工作。

4、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虽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制度和培养体系,但是新时代其体育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瓶颈问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实施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现代化体育需求,对体质弱势学生、留学生等特别群体的关注不够,体育文化教育融入度较低,体育服务体系配套滞后于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构建关注留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教育和融合体育文化教育的课程结构对接国家战略,以创新教学实施跟随时代发展、以规范课余体育衔接体育课堂、以完善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和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留学生体质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我们的“体育梦”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