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向同行:高校课程思政视域下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2019-12-22唐晓君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专业课程思政

周 莉,徐 瑛,卓 扬,唐晓君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1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中央对新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发挥高校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方针准则,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方向的教育界思政工作的创新。自2014年起,上海市教育部门探索出一条融合德育与智育的高校思政教学道路,并逐步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1]。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2]。

教育强则国家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水平已然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部分。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还应培养其思想政治素养。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理论实践型学科,医学院校学生必然更加关注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导致医德修养、人文素养、爱国奉献等思想教育往往被忽视。课程思政就是在现有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品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为重学术轻人文的传统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本文拟从课程思政角度对流行病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 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学科[3],同时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门主干学科,在预防医学教学、学术研究以及疾病控制等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社会要培养与国家发展目标和未来方向相适应的人才,那么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有思想的流行病学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如下。

1.1 学生应试能力与实践能力不平衡

当前高校流行病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学生纸上谈兵多,实践应用少。采用以LBL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准备教案讲稿,课堂重知识讲解,以成绩来判定学生掌握程度,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应试能力强,但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欠缺。由于流行病学是面对人群的大学科,学生不仅仅能“笔头生花”,更应该“舌绽莲花”。

1.2 思政课程的“孤岛”现象

大学生思政教育自成一体,存在“孤岛”现象。医学院校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各类专业设计,流行病学课程是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而思政课程属于基础课程,医学专业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各自为政,学科之间交互较少,不能使思政课程与流行病学课程同向同行,使得思政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极其尴尬。

1.3 思政工作理念陈旧

高校思政工作理念陈旧,广大专业课教师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在内的思政课程内容存在交互重复现象,枯燥乏味,难得引起学生共鸣,且上课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单向灌输,教学互动较少,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2 流行病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国家大势,具有时代必然性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的出台,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关键是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用好教学这个主渠道,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才是顺应新形势发展的流行病学人才培养方式。

2.2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

2014年起,上海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各高校陆续推出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包括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大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智造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人文中国”等。这一系列课程代表着上海对实施高校课程思政的全新探索,即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变[4]。不仅仅是思政课在向政治靠拢,专业课程教学中也不断融入思政元素。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学课程被打造成“一堂有温度的生命大课”,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责任意识的培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证明,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比纯粹的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2.3 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强调在人群中开展病因调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变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引起国家对健康的重视、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以及流行病学工作者对群体的重视。因此,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从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选择经典案例拓展教学内容,适当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流行病学中的德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思政,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3 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探索

3.1 找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医学院校应该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流行病学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丰富专业课程的内涵。如可开设一些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哲学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名师大家等领军人物的模范作用,如介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王焕云、“抗非”英雄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可以邀请一些思政专业教师,对教学资料、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各科教师合作互动,深入挖掘流行病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明确流行病学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2 注重课程创新

充分利用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实现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育人。另外,应用角色体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推动互联网技术与流行病学教学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课堂、实践、网络三位一体,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3.3 探索建立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专业课考核目标应包含专业与德育两方面。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通过整合教育和实践,紧密对接公共卫生系统,结合基层实践,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

3.4 教学团队与管理

流行病学教师要成为传道授业、言传身教的人生导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应该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以德施教,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流行病学教师应该走出去,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参加学校各级讲课比赛、教学演示活动。学校应建立流行病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师团队,力争将流行病学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协同性,必须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三类课程协同带动,进一步形成全员思政、全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5]。流行病学课程思政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德育目标,开辟一条新的课堂、实践、网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进行课程考核评价和教学团队配套改革,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