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视域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2-22闫雯鑫王召青孙欣然张雪莹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硕士医学生导师

李 莉,闫雯鑫,王召青,孙欣然,黄 双,张雪莹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环境不断改善,专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其原因主要是医疗卫生体制不完善、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求医心切、医务人员态度冷漠、舆论的错误导向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医务人员自身职业素养问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未来医疗行业的主力军,其职业素养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也会影响医疗改革进程和效果。

2016年我国提出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康服务不再局限于治病,而是扩展到人的生、老、病、死全周期和精神、心理、生理、道德等方面[1]。在大健康视域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培育观念也要转变,从传统治病的医务人员变为全方位进行健康管理的高素质人员,在临床知识传授中注重道德伦理教育。

以往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及临床技能锻炼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临床医生素质的要求,因此,急需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以培育合格的医学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除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授外,还需要注重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人文素养以及行为素养、心理素养、性格素养的培养;除重视教育过程外,也要重视教育结果,即更加关注医学生在毕业时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美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能力方面,着重强调临床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尽可能为医学生提供临床实践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英国,医学生除拥有医院实习机会外,还会被分派到不同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基层锻炼对学生临床能力进行培养[3]。德国十分重视关键能力培育,强调综合能力的发展,除专业知识和能力外,医学生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也非常重要[4]。我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虽然已经有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但针对硕士研究生这个群体的研究较少,从整体分析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通过整理和总结目前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情况,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

2 概念分析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及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是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经过培养后,在将来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拥有的直接影响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及行为特征的集合。

3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及问题

3.1 学校方面

3.1.1 对职业素养培育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育以专业能力、基本技能和知识架构为主,对于职业素养重视程度较低。陈玮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发现,只有61.6%的医学生知道职业素养[5],可见医学类院校对于职业素养的宣传和教育仍有待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品德。在当前大健康理念下以及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势在必行。

3.1.2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制度不完善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应当尽快走制度化道路,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将职业素养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医学行为,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些医学院校和用人单位对此认识不深刻,致使职业素养培育没有制度化,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准则,必然导致培育质量不高。

3.1.3 课程设置不明确 由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尚不统一,各学校对职业素养相关课程设置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师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多数院校将人文社科课程等同于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不能系统认知和掌握职业素养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达不到职业素养培育目标[6]。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是3年,主要学习内容偏重临床实验和临床实践,平时上课时间较少,学业繁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注重专业课,长期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3.2 教师方面

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而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以身作则。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导师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业务指导,还应该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多数导师临床任务过于繁重,无力关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同时,部分导师也存在法律法规知识、沟通能力和技巧、大健康观缺乏的现实问题,因此仅依靠导师进行职业素养培育是远远不够的。

3.3 学生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医务人员招聘门槛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多局限在基本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方面,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只关注自身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内在职业素养的培育。

4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4.1 让大健康理念融入职业素养培育中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重要一环。医学类院校要根据大健康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将大健康理念融入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大健康的认知,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内化于心,综合应用临床流行病、临床心理、临床营养等知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同时,掌握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具备符合时代需要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

4.2 调整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

根据“健康中国”战略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布局以及对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在现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探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相互衔接的途径,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4.3 调整课程结构

目前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异,一些院校的理论课程只在第一学期开设,系统性较差。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临床心理、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多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既要关注临床知识、技能和思维等外显因素的培育,也要关注医德医风、服务意识和价值观念教育,同时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业荣誉感、自我成就感及职业理想。

4.4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生培育过程中,教师发挥关键作用,因此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在实际临床教学中,有部分导师带的研究生人数多,不能顾及所有学生,影响了培育质量。因此,要重视硕士生的招生和分配。同时,建议将导师招生、考核、评优等环节与学生培育效果挂钩,对于指导能力好的导师可给予相应奖励,在评优、招生等工作中优先考虑。重视对导师的培训,积极组织导师到国内外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硕士医学生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