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12-20周小强戴华王勇智陆有丽

好日子(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周小强 戴华 王勇智 陆有丽

【摘 要】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IT应用型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核心任务。本文以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新工科建设

0 引言

“新工科”是新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是目前教育部大力推行的重大建设项目。从2017年2月的“复旦共识”,4月的“天大行动”,再到6月的“北京指南”,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步曲”[1-3]。此后,新工科持续受到高校广泛关注,特别是肩负转型重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借新工科建设这一契机,成功实现转型发展任务。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高校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新工科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以新工科建设基本思想为指导、以校企深度合为重要途径,对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 校企协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学校与青软实训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办学,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信息学院自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2.5+1.5”的“1246”人才培养新模式,将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就业教育等教学活动,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贯穿本科四年教学的全过程。“2.5+1.5”,即要求学生在校学习2.5年,在企业实习、实训1.5年。前5个学期以在校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主,后3个学期以校外实践为主。在本科第一、二学期,聘请IT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为新生开展专业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到校外IT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在第三~五学期,邀请IT行业专家、企业主管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同时聘请知名企业技术骨干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训指导;在本科第六~八学期,组织学生到合作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与毕业综合训练,学生毕业综合训练由合作企业导师与学校专业老师共同指导、综合考核。“1246”,即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1条主线)、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功能(2个主体)、实施“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个层次实践课程体系(4个层次)、以校企“共同组织招生、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织学业评价和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为保障(6个共同),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 校企协同实施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

2.1 校企协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结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对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进行调。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增设“移动互联网”方向,新开《HTTP协议及应用》、《Web应用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等课程。

2.2 校企协同制定课程质量标准

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将内容按知识与能力进行分解和模块化,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与知识结构。根据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强化过程考核和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主的案例和项目设计考核,并开展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2.3 校企协同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部分专业课程选用合作企业“项目实战化”教材,项目驱动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向师生开放校企共建的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优质自主学习平台;对2016级计科专业启动线上视频自主学习与线下精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校企协同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组建了6个教学团队,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开展校企师资互聘计划,鼓励专任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实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工程师为学生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5 校企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组建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成立“理工-粤嵌”众创空间,组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两个创客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2.6校企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开设专业基础实验、单项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课程,分别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单项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创新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从四个环节开展实践活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移动互联网方向,建成了针对不同层次的系列实践基地,分别为实验基地、实训基地、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15年以來,学院先后获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项。学生在“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应用作品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项数目不断增加,奖项层次不断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不断攀升;学生获得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证书的比例达70%;学生考研率显著增加,这无不验证了改革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0-11.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24-25.

[3]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20-21.

作者简介:

周小强 (1976.9—),湖南新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戴华(1980.10—),湖南澧县人,通迅作者,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湘教通[2017]452号-326)。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专业应用导向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究①
双培计划—院校间交流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