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立场标记“不是”及其来源

2019-12-20聂小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证言测度立场

聂小丽

(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本文要讨论的认识立场标记“不是”是指附着于陈述小句句尾表达确认功能的“不是”,例如:

(1)这当然不算出卖女儿,只是帮她“找”个婆家嫁了,女孩儿家终是要嫁人的不是?

(2)“又小心眼了不是?”“是我心眼小吗?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万一真发生点什么大事,你肯定会先往那边跑。对你来说那边才是重要的,我是死是活与你无关。”

前人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不是”的功能和来源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关于“不是”的功能问题,我们赞同李宇凤(2008)[1]的观点,并认为“提醒”是一种典型的语用或话语层面的互动功能,而“确认”严格来说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语义层面的功能,对“确认”背后言者意图的进一步解读往往还需要借助语用推理来完成。因此表示确认的句尾“不是”在语用或话语层面的互动功能还有待揭示,而这也正是句尾“不是”在汉语众多表达“确认”功能的语言形式中的特殊价值。史金生(1997)[2]已经注意到,除了表达确认,有些句尾“不是”还带有“未出所料”、“理所当然”等附加功能,但并未展开。我们认为,句尾“不是”与言者认识立场的表达密切相关,可以视为一个认识立场标记,从认识立场标记的角度来考察“不是”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它在话语中的互动功能,而这种基于互动视角的话语功能的挖掘同时也有助于找到“不是”出现的典型或适切言谈语境,进而为解决其来源问题提供线索和证据。

一、“不是”的认识立场标记功能

根据Conrad&Bier(2000)对“立场”的分类,方梅、乐耀(2017)[3]指出:认识立场一般是指说话人或作者对所言或所写信息的确信度和信息的来源,因此会涉及情态范畴和传信范畴。表达确认功能的“不是”本身不参与命题内容的表达,而是用来体现说话人对所言命题内容的确信度,这显然与说话人的认识立场有关,可以视为一个认识立场标记。根据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认识立场标记“不是”常用来表达说话人的“发现立场”和“事理认识立场”。

(一)发现立场。Elise Kärkkäinen(2007)[4]在讨论美式英语中“I guess”在言谈互动中的立场表达功能时提出了“发现立场”这一概念。作者认为,“I guess”在引发话轮中表达说话人的发现立场,即说话人在言谈进程中在线发现或意识到了某一情况,造成知识、意识或取向认知状态的突然变化,这一发现立场是在说话人的推理过程中产生的。受此启发,我们认为“VP不是?”也构建了一个认识立场的表达框架,用于表达言者的“发现立场”,即表示说话人在言谈进程中在线(或者说“即时”)发现或意识到了某个情况,这种发现可能是由前一话轮或言谈进程引发,也有可能由言谈现场环境等触发。说话人之所以要对发现或意识到的这个情况进行(主观)确认,与说话人的表达动机和表达意图密切相关,也由此形成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认识立场表达。

1.“发现-证言”立场。这是指说话人发现或意识到了某一现实情况,并且这一情况使得自己之前的某一论断或预测得到证实,往往传达了强烈的合预期性。由于之前所言和刚刚发现的实际情况具有一致性,所以说话人既可以采用“VP(发现的情况)不是?”的话语形式,也可以采用“我说VP(言说的内容)不是?”的话语形式。下面例(3)-(4)是事态的发展呈现出与说话人先前言说内容一致的情形,因此借助“(我说)VP不是?”的立场表达框架,说话人表达了即时发现现实情况证实了自己之前所言VP的认识立场。

(3)(尚师长)便笑道:“你这一生气不打紧,把人家逼得那样子。”说时,将手向沈三玄一挥,笑道:“得!你先和她唱上一段吧。唱得刘将军一开心,不但不罚你,还有赏呢。”……(有删略)凤喜唱完,合座都鼓起掌来。刘将军也笑着吩咐马弁道:“倒一杯茶给这姑娘喝。”尚师长便向凤喜笑道:“怎么样?我说刘将军自然会好不是?你这孩子,真不懂得哄人。”

(4)只听那男孩叫着那女孩道:“阿颖,别跑那么快,小心摔跤。”……(有删略)那小男孩快步奔上前去怜惜地责怪道:“你看,你看,不听我的话,这下可真的绊倒了不是?”阿颖把小嘴一抿,道:“都怪你,都怪你,若不是你说这些话,我也不会摔倒。”

例(3)中,刘将军为难凤喜,由此引发了二人之间的矛盾,尚师长从中调和,劝说凤喜和沈三玄唱上一段,并预言“唱得刘将军一开心,不但不罚你,还有赏呢”。凤喜唱完一曲后刘将军态度的转变正印证了尚师长所说,发现这一情况的尚师长马上向接受了他建议的凤喜确认这一事实结果。“怎么样?”在这里是用来提醒受话人注意事实是否如说话人之前所说的那样,“我说刘将军自然会好”陈述说话人之前有所断言(表现为先前话语中假设复句中的结论小句)的事实,句尾的“不是”通过确认来引导受话人主动将现实情况与这一言说内容进行比对,并从中得出二者一致的结论,因此“我说VP不是?”构建了说话人的“发现—证言”立场。例(4)中划线句并非用来告知或提醒对方,而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发现-证言”立场,即这一情况证实了他之前的担心。由于这种后果的出现缘于受话人没有采纳或听从说话人的建议,因此也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和责备。

2.“发现-证明”立场。这与上文“发现-证言”的情况有些相似,但“发现-证言”是实际情况与说话人言论一致,VP体现出强烈的合预期性,可以表述成“我说VP不是?”,而“发现-证明”则是说话人发现或意识到某一相关现实情况可以用来证明自己之前的某种认识、观点或主张等,VP的预期性不明显,不能表述成“我说VP不是?”。例如:

(5)她的声音有点呜咽,“里面好吗?”“里面?好,很好。刚进来,生活有些不习惯,过了几天就好了,吃得下,睡得着。你看,我胖了不是?”“是胖了。”她心里得了一点宽慰,凝视着他胖胖的腮巴子,又不知道说啥是好了。

(6)几家本来就反对挖地的孩子们更来了话,开始数落家长们:“你们瞧瞧,把人家老太太折腾病了不是? 一个院子住着本来好好的,这是这么一闹就事了吧?”

例(5)中,“我胖了”并非是说话人刚刚发现的情况,但当说话人意识到跟妻子说牢里面的生活“好,很好”时很可能缺乏说服力,在话语组织过程中他在线发现或临时意识到“我胖了”这一事实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自己话语的真实性。“你看”是引导受话人注意某一现实情况,“我胖了”言明事实本身,而表达框架“……不是?”则传达了说话人的“发现-证明”立场,即说话人在言谈在线互动过程中临时借助对“我胖了”这一情况的确认来证明自己在牢里面的生活很好。在下一话轮中妻子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二次确认并“得了一点安慰”,表明丈夫的论证行为取得了效果。如果改用一个陈述句(如“你看,我胖了。”)或一个测度问句(如“你看,我是不是胖了?),则可能或倾向于解读为“吃得下,睡得着”导致“我胖了”的结果,即二者为因果关系,而非论证关系。例(6)中“把人家老太太折腾病了”显然也并非说话人事先预料到的情况,而是被说话人发现或意识到并用来论证其反对挖地的主张,由此“VP不是?”传达了说话人的“发现-证明”立场,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对受话人的不满。

3.“发现-推断/评价”立场

这类立场表达主要是指说话人从对方、他人言行表现或自己之前的陈述中发现或意识到某些情况引起了说话人认知状态的变化,说话人因此做出相应推断或主观性评价。例如:

(7)雅倩醒来,发觉丈夫在踱步。她冷淡地看了一会儿,不耐烦地说:“阿坚,又在多愁善感了不是?又不是换装两支不锈钢假腿,这是货真价实的真腿呀,有什么可愁的!”

(8)我一边走一边叫道:“老吴,行李里有一瓶酒要送你。”老吴说:“你客气了不是?我家里又不缺这些,今天只看梅花,等下还有事向你请教哩。”

(9)那五看看回目,倒也火炽热闹。可掂掂分量,看看厚薄说:“这哪能分一百段登啊?我一百块钱买下来,登三十段完了……”斋主说:“说您年轻不是?名利是一回事,可不能一块来。您不是先求名吗?这稿子写得好,保您一鸣惊人!出名以后再图利!”

(10)“当时太年轻,许多事情我不懂得如何去面对。”说完,他嗤笑了一声,整个人摊向椅背,透过挡风玻璃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我见过我父亲了。”他说。可爱缓缓挺起背脊看向他。“……(有删略)对于我的问题,他只说,因为当年太年轻。”看向她,他嘲讽地拧起唇角。“我们还真是父子不是?就连逃避责任的理由都如出一辙。”

例(7)是说话人依据丈夫半夜不睡觉却在踱步的行为对丈夫的内心情绪做出主观性推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负面评价立场。例(8)-(10)中,说话人从前一话轮或自己之前所说的内容中突然发现或意识到了“你客气了”、“您年轻”、“我们还真是父子”这个情况并做出了相应评价。不同的是:“你客气了”本身就是说话人对对方在前一话轮中言行的主观性评价,是说话人的一种新发现;“您年轻”本来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而对方在前一话轮中的言行激活了说话人对这一事实的认识,用“说”来引出是为了标示或凸显其主观评价特征;“我们还真是父子”在此处显然不是说话人对父子关系的客观事实进行确认,而是指父子俩具有相同的品质或性格特征,“还真是”凸显了这种主观评价性特征,体现了说话人对他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共同点形成了新的认识。总体而言,说话人借“VP不是”的表达框架表达他的“发现-(负面)评价”立场,用来回应前一话轮或是对自己的陈述做出总结,后续话语则都是对说话人立场做出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总体而言,“发现-评价”立场的表达表现出强烈的负面评价倾向,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一例中的“VP不是”用来表达说话人关于自己的一种新认识。

(11)李颜:(坐在婆母的旁边)吕伯伯您好啊?还常画画吧?

吕千秋:我好,还常画画!我和图画就象身体与灵魂,永远不能分开!

李颜:妈,您看,我还是很明白不是?我还记得吕伯伯是画家,他们都说我是疯子,对吗?

(二)事理认识立场。这是指说话人借助“VP不是”的表达框架来表达他对VP的这样一种认识立场:VP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或明显成立的事理。说话人通过申明一项被受话人忽视的明显事实,用以(辅助)施行规劝、建议、推论、说理等言语行为,传达事实显然如此或按理该当如此的话语含义,彰显受话人应该认同的言外之力。

(12)温泉好不容易才等到她从身边走过,“刘阿姨。”温泉说:“我现在该干什么呢?”“哦。”刘护士好像才发现这里站着一个人,她冷冰冰说:“别叫什么阿姨,叫老刘。我们是同事了不是?”她嘲讽地笑笑,“至于你该干什么?你会什么呢?会打针吗?”温泉摇头。

(13)学手艺,一辈子逃不出手艺人去,即使能大发财源,也高不过大官儿不是?

(14)在这个厂还没被接收前,总得有个人临时维持着不是?不能叫人家来接收一盘散沙无首人群吧?

例(12)中“我们是同事了不是?”本身表达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说话人用它来支持和解释“别叫什么阿姨,叫老刘。”的建议或要求,体现一种因果事理。例(13)中“VP不是?”表明说话人的结论显然成立。例(14)中表达框架“VP不是”与借助语用量级表达让步的“总”字句相配合,表明说话人认为理当如此,体现一种语用量级事理。

二、认识立场标记“不是”的来源及其功能扩展

(一)认识立场标记“不是”的来源。史金生(1997)认为“不是”来源于“是……不是”,但并未对其演化过程展开细致讨论。王世凯、张亮(2017)[5]肯定了史文的看法,并认为正反问结构“是 NP 不是”中的 NP 由 VP 取代进而形成“是 VP 不是”的格局后,前一个“是”由判断标记转化为强调标记进而消失,原正反问的疑问框架随之消解,转而变成了“VP不是”的反问句式。我们认为这种解释的问题在于它暗含了语义语用的变化由语言形式的变化引发的观点。

1.“是VP不是”的反问用法与“发现-证言”立场表达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认识立场标记“不是”总是显示说话人对VP的强烈确认态度,最典型的情况就是说话人借助“VP不是”向受话人表明或展示VP由一种(具备一定争议性或不确定性的)断言变为一种(有证据证明的)显性事实,而正反问的反问用法也具有与之相同的表达功能,因此我们推断认识立场标记“不是”与“是VP不是”的反问用法密切相关。

在邵敬敏、朱彦(2002)[6]以及王世凯、张亮(2017)的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发现19世纪后期一些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已经出现了表达说话人“发现-证言”立场的“是VP 不是”和“VP不是”的典型用例。例如:

(15)何小姐道:“别动他,等我给你团弄上就好了。”说着接过来,把圈口给他掐紧了,又把式样端正了端正,一面亲自给他戴在手上,一面悄悄的向他笑道:“你瞧,团弄上就好了不是?等要放他的时候,咱们再放。可惜了儿的,为甚么毁他呢?”(《儿女英雄传》第34回)

(16)陈孝一听这话,说:“……(有删略)今天我倒不是不叫你们众位进去搜,我这家里住着亲戚呢,……”……(有删略)有一个人骑着马,来到陈孝门首,翻身下马。这人说:“陈爷,我们来接你侄女、外甥女来了。”……(有删略)他也真会随机应变,当时就说:“二位老爷,你瞧,我不是说瞎话吧?是我家里真有亲戚住着不是?人家来接了。二位老爷先候一候,等我侄女他们上了轿子走了,你们再搜,这总可以吧?”黄老爷、陈老爷说:“就是罢。”(《济公全传》第176回)

例(15)中的“VP不是”可改说成“是VP不是”,例(16)中的“是VP不是”也可改说成“VP不是”,之所以可以互换,是因为这些用例中的“(是)VP不是”已经不是有疑而问并要求对方回答的中性问(或测度问)了,而是用作反问,这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证据证明:

a.可以从话轮转换以及后续话轮得到证明。如例(16)中的“是我家里真有亲戚住着不是?”并不处于话轮末尾,说话人并未在此处交出话语权而是继续说话,下一话轮“就是罢。”是对对方的提议表示赞同。b.可以从共现的话语成分得到证明。两例中,“(是)VP不是?”小句之前都出现了“瞧瞧”“听听”“你瞧”等引导性话语成分,现代汉语用例中“你看(看)”更是和“VP不是”高频共现(如前文例(4)、(6)等)。根据陈振宇、朴珉秀(2006)[7],用来提请受话人注意的“你看”是一个现实标记,受它管辖的小句只能是陈述或者反问,表明说话人已经确证其内容为事实(“看”“听”“瞧”等词语提示证据来自于这些感官途径获取的直接感知,这些动词所在语调单位是说话人向受话人展示证据),并且要求或希望受话人也加以确证。c.可以从前文语境得到证明。例(16)中说话人先前就做出了“我这家里住着亲戚呢”的事实申明,当有进一步的事实(有人来接侄女、外甥女)证明说话人此前的预测或陈述时,说话人就会通过正反反问句向受话人表明VP的确然性并要求受话人予以认可。

祁峰(2017)[8]指出,“语音性的焦点表现形式(如‘特别句重音’)能使正反问句从一般询问句变为反问句,即从‘有疑而问’变成‘无疑而问’”。对于以整个命题为辖域的“是不是VP”问句而言,当“是不是”语音上弱化、语句重音在谓语上时表明谓语为疑问焦点;但当特别句重音落在“是不是”(尤其是第一个“是”字)上面时,句子则很容易转化为反问句。例如:

(17)比如说,什么是仁爱?你假如说仁爱就是不应当杀人,好,那么打仗的时候,你是不是要杀人呢?所以要是从现实上举例子,常常是相冲突,不一定一致的。

实际上,单独构成一个语调单位的“(我说)是不是”在《红楼梦》中就出现了表达说话人“发现-证言”立场的用法,此时“是不是”(特别是前一个“是”)承载特别重音,也应该视为反问用法,这种用法也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例如:

(18)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 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红楼梦》第8回)

此例中,后到的林黛玉在发现宝玉也来了后表达了她和宝玉应该“间错开了来”的观点,而当她发现宝玉疑似要离开的言语举动后,便随即用“是不是”表明她发现了能够证实自己此前言论的情况,即“我来了他就该去了”。

鉴于“是不是VP”与“是VP不是”的对应性关系,我们认为对于“是VP不是”疑问句式而言,赋予第一个“是”特别重音或删略第一个“是”都是使它由中性问(或测度问)转变为反问用以表达说话人“发现-证言”立场的手段。当然,删略只是一种简便的说法,由于第一个“是”的删略,整个正反问句的句式框架也随之消解,形成了“VP(陈述小句)+不是”的表达框架,一些原本和“是VP不是”语义不太协调的成分也能出现在“VP(陈述小句)”之中了(如表达预期的“果然”等)。另外,句尾的上升语调由非强制性变为强制性要求。

2.“是VP不是”的测度问用法与“发现-推断”立场表达《红楼梦》中还出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例子:

(19)探春便问:“测的是什么字?林之孝家的道:“他的话多,奴才也学不上来。记得是拈了个赏人东西的‘赏’字。那刘铁嘴也不问,便说:丢了东西不是?” ……(有删略)林之孝家的道:“他说:底下‘贝’字拆开,不成一个‘贝’字,可不是不见了?”(《红楼梦》第94回)

此例中的“VP不是”表达的是说话人凭借测字依据推断“丢了东西”,标示了说话人的一种“发现-推断”立场。如果改说成“是丢了东西不是?”也能表达说话人的一种推断,只是主观确认的强度明显变弱了。由于此例缺乏“是VP不是”反问句适切语境的支持(双方事先并不存在对VP真实性的争议且受话人具有明显的知识优势),因此只能理解为具有说话人明显倾向的测度问。邵敬敏、朱彦(2002)用统计数据证明,“是不是VP”问句有明显的肯定倾向,常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推断,而且其“信度”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下呈现出强弱变化,因此我们认为由表示说话人推断的“是VP不是”问句到“VP不是”是一种强化说话人推断信度的手段,应视为强势测度问,接近于反问,用来表达说话人的“发现-推断”立场。

从表达效果来看,“VP(陈述小句)+不是”的表达框架能使说话者确认VP的意图表达得更为明确。这是因为“是不是VP”或“是VP 不是”用于反问时,主要表达说话人肯定和确认VP的意图,但也可以表达说话人否定VP的意图;用于测度问时,主要表达肯定倾向,但也可能表现出否定倾向,因此对其意义的解读更依赖于语境。例如:

(20)张三是不是打了你?(转引自祁峰,2017)

(二)认识立场标记“不是”立场表达功能的扩展。认识立场标记“不是”立场表达功能的获得以及扩展都与其来源密切相关。前文分析已经指出,“是不是VP/是VP不是”、独立构成一个语调单位并常出现在话轮之首的“(我说)是不是”以及本文重点论述的“(我说)VP不是”都是“是不是VP/是VP不是”正反问的反问用法,用来表达说话人发现确实证据对VP予以确认并以此证实自己之前言论的认知立场,即“发现-证言”立场,因此VP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合预期性。当说话人发现得到确证的VP为自己相关的观点、主张提供了证据的时候,那么说话人就可以借助对VP的确认来证明这一相关观点、主张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时“VP不是”就发展出了“发现-证明”的立场表达功能。如例(16)中说话人“发现-证言”立场的表达正是依赖于对现实证据——“人家来接了”的发现,这是言谈语境中刚刚或正在发生的一个现实状况,所以是一个得到确证的事实,说话人可以借助对这一证据性事实的确认——“人家来接了不是?”来证明“我家里真有亲戚住着”,这就形成了“发现-证明”的立场表达。另外,如果说话人认为所论述的VP(包括复句形式所呈现出来的各种逻辑关系)具有自证性或者说不证自明的特点,那么说话人就会借助“不是”来标记其确然性或常然性,传达显然如此或理当如此的主观态度,此时不涉及说话人知识状态的改变,形成一种“事理认识”立场的表达。

另一方面,表达“发现-推断”立场的“VP 不是”来源于“是VP不是”的测度问用法,当说话人认为其推断具有明显依据和相当的可靠性时,就会打破原有的正反问形式框架而借助反问格式“VP不是”来凸显其推断的超强信度。在社会交际互动过程中,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行为,针对受话人的负面评价尤其容易引发质疑和反对,所以说话人为了强化其评价的信度,也会使用“不是”来标记他的发现立场,用以表明其评价行为是有充分依据和显性证据的,由此形成“发现-评价”立场的表达。

综合本文主要观点,“VP 不是”立场表达功能的来源及扩展可以概括为下图:

图1 “VP不是”立场表达功能的来源及扩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交际互动的视角考察了附着在陈述小句句尾表达确认义的“不是”的立场表达功能,并认为句尾“不是”是一个认识立场标记,用来标记说话人的“发现立场”和“事理认识立场”,这些不同类型的立场表达功能的核心语义基础都指向VP的确证性和确然性。作为“是VP 不是”问句反问用法的一种显性手段,“VP 不是”表达说话人的“发现-证言”立场,并由此衍生出“发现-证明”、“事理认识”的立场表达功能;作为“是VP不是”问句测度问用法的一种信度强化手段,“VP不是”表达说话人的“发现-推断”立场,并衍生出“发现-评价”的立场表达功能。这些发现可以证明对“不是”话语互动功能的进一步挖掘能够帮助我们找出“不是”出现的适切话语语境并进而解决其来源问题。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反问和测度问之间的相通性以及二者之间界线的模糊性。

猜你喜欢

证言测度立场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民事诉讼证人证言采信问题探析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Rn中一类具有N元数字集的自仿测度的谱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漏洞百出的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