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间沟电针联合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流速度影响*

2019-12-18唐流刚程远东唐浩琛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斜角肌间针刀

刘 太,唐流刚,王 标,程远东,唐浩琛

(四川省骨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交感神经性颈椎病主要是以椎间盘及其周围组织持续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钩椎关节衰变、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椎间孔侧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神经、椎间孔狭窄所产生的一种病变,该病主症为颈、肩、臂出现放射性麻木、疼痛,如果长时间受到刺激或压迫,那么周围组织容易出现充血、水肿,并且出现继发炎性反应, 最终导致出现剧烈疼痛[1-2]。中医中针刺、推拿、小针刀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作用,针灸作为安全、绿色、有效的方法防治交感型颈椎病的需求越来越高,经斜角肌针刺星状神经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3]。本研究探讨肌间沟电针联合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流速度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交感神经性颈椎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83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74±6.93)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49±1.87)年。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6.69±6.90)岁,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为(5.53±1.89)年。治疗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79±6.96)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45±1.8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患者伴有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患者对针刺过敏;伴有严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选穴 :双侧曲垣穴、脑户穴、双侧脑空穴、双侧天宗穴和大椎穴,暴出患者俯卧位,低头且下颌内收,保持床头边缘与患者下颌部齐平,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以上所选穴位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小针刀(厂家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型号 :0.40 mm×25 mm)进行针刀松解,按照针刀疗法的步骤进针,保持松解部位肌肉神经走行和刀口线相一致,垂直进针,直接到达骨面进行肌肉松解,在出针刀时,压迫按压止血保持3 min,然后采用无菌敷料进行贴敷,保持创口清洁干燥,1次/周,1周为1个治疗疗程,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肌间沟电针疗法,患者仰卧,嘱患者屏气深吸数秒,以便暴露出前、中斜角肌间沟。共4点,两组电针,在胸锁乳突肌后缘选取3点,颈6椎体前一点 :①前中斜角肌间沟内,平环状软骨水平定第1点;②以第1点为起点,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直上,约与颈外静脉夹角下缘左右为第2点;③胸锁乳突肌后缘,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夹角上缘第3点;④平环状软骨水平,气管于颈前血管鞘之间。针刺 :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厂家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型号 :0.25 mm×40 mm)进行针刺,以上部位垂直进针后,缓慢、探索深入,若遇较硬抵触或者针下空虚,则退针调整方向,进针深度以穿透斜角肌筋膜鞘达肌间沟间隙后沉涩阻滞感止,第1针顺肌间沟略上下左右缓慢调整针尖方向,至沉涩阻滞感后微提针,第4针进针抵达颈6、7颈椎横突根部止,按第1、4针和第2、3针为组,接上G6805-2型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4 Hz,强度根据患者耐受、针刺区域或患侧上肢有节律收缩为度,持续留针15~20 min,隔日1次,1个治疗疗程为7天,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5]:治愈 :肌力正常,症状消失,颈部及上肢功能达到正常水平,症状缓解≥90%;显效 :颈肩背疼痛显著改善,原有症状出现好转,颈部及上肢功能出现好转,症状缓解≥75%,<90%;有效 :原有症状出现减轻,但仍存在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症状缓解在30%~75%;无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变化或加重。

1.4.2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评分[6]: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评定其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和眩晕,每项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4级,评分为0~3分。其次为视物模糊、耳鸣、记忆力减退、心动过速/过缓、心慌等症状,每项评分计为0~2 分。面红等症状相对少见,有症状计为1分,无症状计0分;轻度评分为0~6分,中度评分为7~14分,重度评分为15~20分。②颈椎曲度值 :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Harrison 法测定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值;③生活质量评分[7]: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椎动脉血流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分别测椎动动脉D(血管内径)、PS(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ED(脉舒张末期血液流速)、FV(每分钟血流量)。

1.4.3 安全性 观察有无晕针、血肿、刺痛等针刺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值和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降低,颈椎曲度值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临床症状评分和颈椎曲度值改善程度优于治疗后(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生理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颈椎曲度值对比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椎动脉血流ED、PS、FV和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血流ED、PS、FV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ED、PS、FV和D对比

2.5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晕针、血肿、刺痛等针刺不良反应。

3 讨论

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病因是机体正气不足,且机体外侵风寒湿邪从而阻滞项背部经络,“不通则痛”,引发疼痛、心悸、胸闷等一系列症状[8-9]。在中医上根据“缓则治其本”理论,目前在临床上西医多采用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等方法对症治疗,但是复发率较高,在中医学上灸法、针刺、牵引、推拿、中药等治疗手段对该病具有独特的疗效[10]。采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能够从根本上治疗此病,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的动静态平衡,纠正颈椎的生理曲度;并且所选穴位主要分布于颈背部,通过针刀刺激能够起到通畅瘀阻和疏通经络的功效,能够通过调整电生理主干道起到“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11]。颈周特定腧穴 (双侧天宗穴、双侧脑空穴、双侧曲垣穴、脑户穴和大堆穴)选取容易受损的、与颈椎活动相关的肌肉为起止点,结合“经脉所过 ,主治所在”的中医经络理论,选择以上穴位[12-13]。斜角肌间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斜角肌包括后斜角肌、中斜角肌、前斜角肌,均在较厚椎前筋膜的深面,主要受第4~6颈神经前支支配,第1肋骨的上面、中斜角肌的前缘、前斜角肌的后缘共同围成三角形间隙称之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和臂丛下动脉越过,臂丛主要由第1胸神经的前支和第5~8 颈神经的前支共 5 条神经根组成。其中第7颈神经前支构成中干,第5、6 颈神经前支组成上千,第1胸神经前支和第8颈神经前支组成下干[14]。臂丛的上千和中干位于下干的外上方。唐流刚等[14]研究表明通过对斜角肌间沟给予电针刺激,根据不同深浅刺激及针刺方向,通过电针给予连续波适度的刺激,能够调节椎旁星状神经节等、松弛肌筋膜及斜角肌;在患者处于侧卧位放松颈椎颈肌时垂直向下点拨,指力能够深入渗透,并且给予旋转牵引法,起到缓解痉挛、松弛板结、整复关节和松解粘连的作用,增大椎间孔,使椎间隙增加,能够缓解神经压迫,调节椎旁自主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并且该方法安全性较高[15]。本研究采用肌间沟电针联合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立题依据是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的基础上联用肌间沟电针疗法,针刀刺激能够发挥通畅瘀阻和疏通经络的功效,肌间沟电针疗法能够松弛肌筋膜,起到缓解痉挛、松弛板结、整复关节和松解粘连的作用;研究价值在于通过联用肌间沟电针和针刀松解颈周腧穴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交感神经性颈椎病患者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好(P<0.05),提示联用肌间沟电针疗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主要是由于肌间沟电针疗法能够增大椎间孔,使椎间隙增加,缓解神经压迫;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降低,颈椎曲度值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治疗后3个月临床症状评分和颈椎曲度值改善程度大于治疗后(P<0.05),提示联用肌间沟电针疗法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颈椎曲度;两组患者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血流ED、PS、FV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以上结果提示联用肌间沟电针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椎动脉血流指标,主要起到缓解痉挛、松弛板结、整复关节和松解粘连的作用,唐流刚等研究亦表明斜角肌间沟电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4]。

综上所述,采用肌间沟电针联合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交感神经性颈椎病,具有较好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椎动脉血流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斜角肌间针刀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肩膀硬成“铁”可尝试放松斜角肌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治疗中斜角肌综合征的体会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