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6例*

2019-12-17姚丽娟陆周翔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五区推拿法肩胛

姚丽娟 陆周翔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笔者运用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我院针推科门诊2017年3月~2018年9月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0例,其中男81例,女89例;病程2周~3个月。属钩椎关节增生型108例,72例单侧神经根受压,36例双侧神经根受压;椎间盘突出型44例,均为单侧神经根受压;后纵韧带肥厚型10例;单侧、双侧神经根受压各3例;混合型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对照组8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主穴:C2~C7颈椎夹脊穴。配穴: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依患者病情选择4~5穴。牵引:颌枕带牵引,重量2~8kg、时间20min。按摩:以揉、点、把衮、搬等组合、力量由轻→重→轻,时间20min。每天1次,7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2.2 治疗组:采用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联合中药治疗。①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根据治疗要求,患者可选坐位或俯卧位,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按摩颈后线(自枕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向下至第七颈椎棘突止,相当于督脉经颈段)、颈旁线(自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颈臂穴,左右各一线)、椎旁线(风池穴至颈根穴线,左右各一线,每线上下往返6~7次。采用法、按揉法、拿法按摩肩胛带区(自颈根部向外至肩峰部区域,为手太阳、足少阳经脉所过)、肩胛背区(在肩胛骨背面,肩胛岗下缘区域,为手太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肩胛间区(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为督脉经、足太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每区1~2min。点揉风府,风池、颈根、颈臂、肩井、肩外俞、天宗穴(左右各一),每穴1~2min。十三穴可根据部位和治疗需要,可选择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拨法、点法操作。总治疗时间20min,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②益痹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川芎各10g,肉桂3g,海风藤、桑枝、当归各15g,乳香5g,木香、甘草各6g。风邪甚加防风10g,白芷9g;寒盛加制附子6g,细辛3g;湿甚加防己10g,薏苡仁20g。每日1剂,煎服。7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体征阴性,颈椎活动度:向左、右侧屈各>45°、前屈后伸各>35°、向左、右旋转各>60°,恢复正常工作,随访3~6个月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颈椎活动度:向左、右侧屈各30°~45°,前屈后伸各20°~35°,向左、右旋转各40°~60°,劳累后头颈部有轻度不适。好转:症状、体征有所减轻,未能完全缓解,颈椎活动度:向左、右侧屈各20°~30°、前屈后伸各10°~20°、向左、右旋转各20°~40°。无效:症状、体征未见好转或加重。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体会

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结合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从颈椎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神经分布,肌肉、韧带的起止分布规律入手,点(穴位)、线(经络)、面(区域)结合,通过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擦法、拿法、把衮法等手法疏经活络、消肿散结,消除炎症、水肿、粘连[1]。本观察表明,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联合服用祛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五区推拿法肩胛
萍乡开放大学:为推进“五区”建设贡献开大力量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九)——小儿眼保健推拿法
正常成年人肩胛动脉网的高频超声检查
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福建五区救护车通行能力调查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五区复合模型产能分析
中医调理儿童亚健康
开展“五区”联动推动基层工作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