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骊山“始皇祠”—“露台祠”—“人祖庙”承袭关系再探

2019-12-16鹿习健

华夏文化 2019年2期
关键词:骊山祖庙汉文帝

□鹿习健

陕西临潼“骊山之顶”(巅)有“人祖庙”一座,又称“仁祖庙”、“仁宗庙”,现为道教正一派骊山明圣宫分院。按《临潼县志》:“《游人祖庙记》:骊山东岭离邑二十余里有人祖庙,相传为天皇氏邑,亦云即露台祠遗址。”《太平寰宇记》:“露台祠,即始皇祠也。”(秦)始皇祠——露台祠——人祖庙前后承袭沿用两千多年。但前人对此亦有不同观点:①清代孙楷《秦会要·宗庙》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为极庙。二世元年,群臣议云:今始皇为极庙。始皇庙在临潼县东一十五里,即露台祠。《三秦记》:骊山巅有始皇祠。”认为秦代(秦始皇)极庙即临潼始皇庙,又名露台祠、始皇祠;②北宋程大昌《雍录》载:“《汉书》:文帝罢露台……后人误认汉址以为秦祠也。如昆明池旁有石婆庙,盖牵牛讹为石翁、织女讹为石婆也。”认为后人误将“露台”认作“始皇祠”,并举例说明此二者本无关联;③今存光绪十三年《重修仁祖庙碑记》载:“仁祖庙,不可知其始,基邑成。云:汉文帝于此起露台,继以百金之费而止,人怀其德,立祠报享,称人祖。”即汉文帝就是“人祖”。

详考文献可见,(秦)始皇祠——露台祠——人祖庙存在承袭关系一说始见于北宋《太平寰宇记》,但所载内容距秦汉时期已逾千年,真伪难辨;且三座供奉神主不同的庙(祠)相继承袭沿用近两千年,与常理相悖,故后世对此多有歧议。现本文在分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材料,对“三庙(祠)”之间关系重新加以考察,在此略陈浅见,以期有裨益于临潼史地相关研究。

一、“始皇祠”与“汉露台”关系再探

(1)“始皇庙”与“始皇祠”考实

秦代“始皇庙”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元年……令群臣议尊始皇庙。群臣皆顿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世不轶毁。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毋以加。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自襄公已下轶毁。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皇帝复自称朕。”秦二世按《周礼》规定始建“七庙”,其中有“襄公庙”和“始皇庙”,襄公为秦国始封之君,而始皇庙则被尊为祖庙,也就是说,秦朝是奉始皇为太祖的。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所载“始皇庙”又名“极庙”,它由渭南“信宫”更名而来。关于“始皇庙”地理位置所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仅载:“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即秦咸阳渭河以南地区,其遗址当在汉长安故城北部偏中的位置上,即今西安未央区相家巷村一带,此地与望夷宫、咸阳宫、章台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且20世纪90年代曾出土大量秦封泥,几乎包含三公九卿的主要部门和官职,是秦始皇时期国家行政中心所在地,与灞河以东的临潼区无涉。

秦亡后“始皇庙”毁于战乱,祭祀活动亦随之终止,《过秦论》载:“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至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下旨为秦始皇帝守冢,《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帝十二年)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按徐天麟《西汉会要》卷十八高祖十二年诏:“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他事。”“始皇祠”亦始建于此时。但因《西汉会要》成书于南宋,内容又与《史记》原文稍有差异,故笔者认为其对“始皇祠”的相关论述当为一种推断,且此推断无误,原因如下:首先,“始皇祠”始见于西汉辛氏撰《三秦记》而不见于先秦文献,这与徐氏推断的始建年代大体一致;其次,秦始皇时期任用祭祀官员,整理祭祀制度,把祭祀纳入法制规范。《史记·封禅书》:“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擅兴奇祠,赀二甲。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有鬼位也,为奇,它不为。”都表明秦代祭祀制度与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相一致,皆在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下。秦代无诸侯王国,所以不存在诸侯为先帝立庙的问题,秦所设各郡亦不立始皇庙及秦先公先王庙,在已有专门祭祀秦始皇的“始皇庙”(极庙)情况下,绝不会擅立“始皇祠”;第三,秦汉时期“庙”均是“宗庙”性质,级别较高,而“祠”均为祭祀鬼神或人,级别较低。秦代曾为前代帝王(周天子)立“祠”,《史记·封禅书》:雍之西,“于湖有周天子祠”,派祠官前往祭祀。到汉代为秦始皇(前代帝王)立级别较低的祭祀场所“祠”,与此传统相符,正所谓“兴灭国,继绝世”。

关于“始皇祠”的地理位置,今存两种记载:①西晋司马彪著《续汉书·郡国志》,注引《三秦记》:“始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斋戒往,即疾风暴雨,人理欲上,则杳冥失道。”按其所载,“始皇祠”距始皇陵不远,在骊山北麓某座山上。②北宋文献《太平寰宇记》:“按辛氏《三秦记》云:骊山顶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长安志》:“《三秦记》曰:骊山颠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强即死之。”将“始皇祠”定位在骊山顶(颠)。若同一文献记载不一致时当以年代较早的为准,且在今骊山顶部山脉及其周围并未发现秦汉建筑遗址,所以“始皇祠”当在骊山北麓而非山顶。

汉以后至唐代的各类地理类志书如《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括地志》等皆详载“始皇陵”而不见“始皇祠”,或表明“始皇祠”已在汉末战乱中被毁。至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下旨重建“始皇庙”、保护始皇陵并重开祭祀活动。《大清一统志》引《长安志》:“开宝九年,诏:(建)秦始皇庙。去昭应县十里。”《长安志》载:“秦始皇庙在县东一十五里会德乡。”《宋史·太祖本纪》载:“甲辰,诏:西京、凤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诸帝,凡二十七陵,尝被盗发者,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宋建隆、乾德年间也下达过类似诏令,其中秦始皇帝陵置守陵两户,三年一祭,祭以太牢。此时重建的“始皇庙”在临潼县会德乡(今临潼区代王街办)。元代“始皇庙”又毁于战乱,仅存石碑,《类编长安志》载:“秦始皇庙,在临潼县东一十五里。《新说》曰:始皇庙,在秦始皇陵北五里会德乡,今石碑尚存。”元末石碑亦毁,清代称其为“灵台祠”,《临潼县志》:“灵台祠,在县东南,秦始皇建,一在县东十五里会德乡,或云即始皇庙。”今始皇陵前石碑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重立。

综上所述,临潼“始皇庙”始建于北宋,并非是秦代“始皇庙”(极庙),“始皇祠”则是汉代皇帝为祭祀秦始皇而建,孙楷《秦会要》考证有误;秦、宋两朝的“始皇庙”和汉代“始皇祠”并无联系,“始皇祠”不在骊山顶(颠)而在骊山北。

(2)“汉露台”与“露台祠”考实

“汉露台”始见于《史记·孝文本纪》:“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索隐》顾氏按:新丰南骊山上犹有台之旧址也),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自此以后便常用“露台之意”、“露台罢营”来表示帝王节俭,体恤民情,可见此事确出于汉文帝时期。但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引《三秦记》:“《三秦记》云:始皇做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曰露台。”却将“露台祠”(露台)的出现时间提前到秦始皇时期,详考“山上立祠,名曰露台”一句不见于同时期官修类书《太平御览》,或为杜撰,不足为凭。

汉文帝所建“露台”是一处观察天象、迎神祭祀场所,且系未完工程。据唐代文献《括地志》:“新丰县南骊山上有露台之旧址,其处名露台。”《汉书·文帝纪》注:“师古曰:今新丰县南骊山之顶有露台乡,极为高显,犹有文帝所欲作台之处。”“露台”遗址在骊山之顶(巅),即今任宗街办仁宗庙(海拔1302米),20世纪70年在此地建气象观测站破坏了部分遗址,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又对其进行了系统调查,皆仅见夯土遗迹,并无汉代文物,表明“露台”在西汉至唐初仅为基址,并无祠(庙)建筑。至唐代宗广德二年始在骊山顶“汉露台”遗址建祠,《旧唐书·王玙传》载:“玙以祭祀妖妄致位将相,时以左道进者,往往有之。广德二年八月,道士李国祯以道术见,因奏皇室仙系,宜修崇灵迹,请于昭应县南三十里山顶置天华上宫、露台、大地婆父、三皇、道君、太古天皇、中古伏羲娲皇等祠堂,并置扫洒宫户一百户。又于县之东义扶谷故湫置龙堂,并许之。”《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中亦有相同记载,但工程开工不久即被昭应令梁镇上表谏止,据考古调查和《长安志图》所载,当时已完成天华上宫和“露台祠”部分建筑。

唐代宗选择在骊山顶(颠)兴建天华上宫及各种祠堂并非偶然。首先,骊山本是唐王室所封“神山”。《旧唐书·玄宗纪下》载:天宝七载,“改会昌县为昭应县,会昌山为昭应山;封山神为玄德公,仍立祠宇。”唐玄宗《禁骊山樵采敕》称:“(骊山)乃灵仙之攸宅,惟邦国之所瞻。”其次,骊山地区有伏羲、轩辕黄帝的相关传说,《长安志》载:“《两京道里记》曰:到彼下视诸山,有羲轩已降形。”此次兴建实是对骊山“神山”地位和李唐王室统治合法性的再度确认。兴建的神祠不但是对两京(长安、洛阳)原有宫观祠堂的移植,而且有所突破——首开祭祀中古帝王的先河,《路史前纪》卷一载:“至唐天宝七载始诏:以时至祭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于京城内。而王屿建言:唐家仙系所宜崇表福区,请度昭福,做天华上宫及灵台大地娑父祠,于是立三皇道君、太古天皇、中古伏羲、女娲等堂。皇则太古天皇外复别立三皇矣。”这使道教神仙体系日趋完善,并且将“伏羲女娲”崇拜引入、固定在骊山一带。

(3)“始皇祠”与“汉露台”、“露台祠”无涉

综上所述,“始皇祠”与“露台祠”无涉。首先,地理位置不同,一在“山北”,一在“山顶(巅)”;其次,“始皇祠”与“汉露台”皆始建于汉初且并存于两汉时期,必然不能建于一处;第三,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皆反映出“汉露台”至唐初仍是基址,并无祠(庙)建筑,最初的“露台祠”始建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比“始皇祠”晚八百多年。

二、“露台祠”与“人祖庙”关系再探

唐代宗提升“伏羲女娲”为“皇”并正式供奉在骊山后,对本地区的世俗崇拜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骊山顶(颠)的“露台祠”虽然承袭唐代所建各类神祠而来,但“伏羲女娲”崇拜已逐渐占据上风,该祠实为供奉传说人物“伏羲女娲”的庙宇。《长安志》:“露台祠……唐王玙请于昭应县南三十里山顶置天华上宫、露台、大地婆父祠,疑是此。”《路史》:“女娲,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元代官称为“露台祠”,俗称则为“人祖庙”,《类编长安志》载:“露台祠,《唐余录》云:在昭应县南三十里。《三秦记》曰:骊山颠有人祖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强即死之。……今置庙,塑伏羲、神农、黄帝三后,谓之三皇庙,又呼人祖庙,俗呼阿婆父庙。”

清代官称为“仁祖庙”,《临潼县志》:“露台祠即仁祖庙,骊山东二十里汉文帝庙也……地有露台故基。”据《重修仁祖庙碑记》,“仁祖庙,不可知其始”,表明清代学者对该庙的始建及历史沿革并不清楚。“人怀其德,立祠报享”,称人祖是将汉文帝的“仁”与“人”互通之讹。《临潼县志》载:“《游人祖庙记》:殿内帝后二像,衮冕翟茀,仪卫森列,近或称为仁祖,谓文帝惜百金之费,后人即其地祀之,亦无不可也。”即是“仁”、“人”互通,将庙宇内“伏羲女娲”误认为是汉文帝与窦皇后。

三、 结语

经以上分析可见,“始皇祠”与“露台祠”、“人祖庙”无涉,“始皇祠”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地点在骊山北麓;而“露台祠”始建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地点在骊山顶(颠)汉文帝造“露台”处(汉露台)。唐代宗建“露台祠”将“伏羲女娲”崇拜引入,固定在骊山一带,至元代“露台祠”逐渐转变为“人祖庙”,而清代学者对该庙的始建及历史沿革并不清楚,仅因其庙在汉露台遗址上,故将汉文帝的“仁”与“人”互通,称其为“仁祖庙”,并将汉文帝视为“人祖”。实际上明清时期“人祖庙”所供奉神主一直是伏羲女娲,至今在临潼骊山不但有供奉女娲的“人祖庙”,而且还有“女娲坟”、伏羲女娲成婚处“磨子沟”等后人附会的遗迹,及“祭人祖(女娲)”、“单子会”等民俗。

猜你喜欢

骊山祖庙汉文帝
丞相的职责
骊山:八千年中华典藏
故意结个仇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宝宝国学堂
骊山脚下榴花红
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