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出版视角下高校教材出版的创新发展

2019-12-13李长真秦昌婉

出版广角 2019年22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教材融合

李长真?秦昌婉

【摘要】随着MOOC、翻转课堂等的出现和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革新,教材数字化、多形态化、差异化等特点日益凸显。高校教材关系着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数字技术与出版行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立足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做好高校教材建设,为学生、教师和高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是当前教材出版的核心议题。

【关  键  词】融合出版;教材出版;高校教材;创新策略

【作者单位】李长真,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昌婉,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2.0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当前,国际格局扑朔迷离,社会思潮风云变幻,高校教材理应转变传统出版理念,注重教学实践效能,拓展教材多元形态,从学科体系建设到互联网应用,探索“技术+教育+出版”的新格局。

一、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重要意义

1.高校教材融合出版概述

“互联网+出版”是新时代出版行业的转型方向。这种融合出版形式以知识传播为目的,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出版手段,使得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上全方位呈现,实现了需求个性化、内容立体化、价值最大化[1]。在技术驱动下,融合出版逐渐打通各行业之间的壁垒,对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冲击。其中,教材出版作为融合出版的中流砥柱,不仅有力推动了学科教材和书籍形态的持续更新,还给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效果带来了全新挑战。

根据《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我国共出版大专及以上课本59950种,总印数31014万册(张),总印张5595481千印张,定价总金额1243148万元。可以说,高校教材在整个出版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高校教材出版市场日益细分化,重视专业化、特色化的出版战略;另一方面,出版单位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全新教材形态,数字出版成为新的蓝海。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书包、模拟测试APP、“M+BOOK”版教材 、数字化资源平台等融合出版教材应运而生。这些教材不仅在内容生产、呈现形式以及传授体验上有别于传统教材,还为高等教育的教学发展带来了实质性的转变。

2.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表现形式

(1)数字资源。教学资源数字化是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初级形式,即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将教学资源制作成融合音频、视频、超链接等动态化元素的新形态教材。这类教材可以承载教学演示活动,通过这类教材 ,学生不再一板一眼地学习知识,而是主动地感受知识的魅力。比如在强调专业性的医学课程中,纸质教材无法立体地呈现人体结构,利用实验室展示又有诸多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在数字化教材中加入视频链接,让学生使用虚拟设备浏览标本情况,弥补纸质教材的缺憾。

(2)应用软件。本文的应用软件指通过计算机编程模拟或管理教学与训练行为的软件系统,具有智能搜索、学习过程监控、交互式测验等功能[2]。这类应用软件不仅承载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凸显学习过程的交互性,方便教师随时监测教学质量。例如,一些英语教材APP关联了图书二维码,学生通过扫码即可获取视听资料,培养语言综合感知能力;在重要情境处设置了搜索引擎,让学生能够即时查询疑难点,与名师对话,完成随堂测验。

(3)云平台。云平台是打破单一教材内容,综合教学资源、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服务,基于网络信息集成而形成的综合性教材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这类平台以用户数据为支撑,背靠出版方的学术力量,成果聚集效应显著,旨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积极作用

融合出版推动了高校教材的迭代升级,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促使教材内容注重时效性、专业性、全面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養。高校教材是学科内容和专业知识的高度凝练,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融合出版打破了传统高校教材千篇一律的情况,不仅是出版形式的革新,还弥补了传统高校教材体量小、案例陈旧、语言匮乏等缺陷,对教材内容背后的知识体系、学科实践、思维方法进行深入挖掘,让教材 “活”起来。例如,可以促使新闻传播类教材紧跟社会发展潮流,融入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新闻数据可视化等前沿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教材形式更加丰富,数字化、动态化成为常态。数字链接、APP客户端、智能云平台……多形态的出版形式可以强化高校教材的交互功能,帮助学生和老师形成双向互动,让教材“动”起来。对于学生而言,使用融合出版教材无须照本宣科地背书,而是置身于学科知识的多维环境中,带着一颗好奇心主动探索教材内容,进行体验式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融合出版教材形式多样,改变了传统的“阅读+讲解”教学理念,利用技术手段达成在线课堂、虚拟实验以及成果检测,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发散式教学。

二、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发展条件

1.政策扶持是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发展前提

融合出版的提出、建设及成熟,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紧密相关。从2002年颁布《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到“十一五”“十二五”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建设,再到2015年《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出版产品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出版单位的必然选择。《新闻出版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思路》不仅对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还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保障[3]。高校教材作为记录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有质量的重要保障,在融合出版的生态图谱中,其地位毋庸置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机构共同推进高校教材的体制创新,保证资源与平台共生共赢,让高校教材融合出版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为教材出版提供了技术支撑

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生产的革新、通信网络的完善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高校教材告别了以纸本为主的出版形态,数字化教材内容、数字课程、在线平台等形态应运而生。然而,高校教材的融合出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数字出版物只是纸本内容的复制粘贴,缺乏创新思维;部分融合出版教材对硬件设施要求较高,造成阅读体验不佳。这既考验业界对高校教材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又对数字转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的是,5G、VR、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运算的推进,将为高校教材的融合创新插上新的翅膀,进而实现从“阅读一本教材”到“走入一本教材、创造一本教材”。

3.教育革命促使高校教材转型创新

我国全面推进教育改革,逐步建立多层次、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力求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发展。随着高校人才数量的增长,高校教学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教育界对融合教材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校教材尽快适应现代教学理念,明确教材应用主体,提升教学实践效果。教学革命要求高校教材应势而变,在坚持纸质教材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手段推进融合出版建设,实现培养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根本目的。比如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M+BOOK”技术、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立体书”APP都是新教学理念下高校教材的具体实践,开辟了融合教材的新纪元。

4.颗粒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学习趋势

全媒体时代,信息体量不断膨胀,人们获取信息、接受信息、消化信息的思维习惯发生了深刻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学习设备从粉笔黑板变为手机平板,学习场景也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变为户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新形势下学生注意力时间短、习惯碎片化阅读、依赖移动设备等新特征,大大削弱了高校纸质教材的地位,倒逼知识传播形成多功能形态。因此,出版单位必须尽快打破原有格局,从学生角度来审视教材出版状况,通过顶层设计、中层搭建、底层实施的方式满足知识服务这一核心需求,提供新型教材出版产品。

三、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发展对策

当前,高校教材的出版重心逐渐向深度融合过渡。这不是单纯的教材资源数字呈现,而是要立足“技术+出版+教育”的发展方针,由学生、教师、出版单位、网络平台或第三方机构协同打造全域化高校教材系统。因此,高校教材融合出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整合高校教材出版资源,完善出版规划

融合出版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尤其是牵涉到多方利益的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目前,尽管高校教材出版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在市场竞争严峻、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激进地发展融合出版很容易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高校、出版单位以及网络平台的多方力量,而且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根据专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进行有意识的高校教材融合出版。首先,做好高校教材的出版规划。由于高校教材发行量大,在相对饱和的细分市场,切忌“面面俱到”,只有特色鲜明、应用成熟的出版产品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其次,针对学科教材做具体调研,探究融合出版的可行性。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的教材呈现方式截然不同,电子信息与化学教育各有侧重。因此,出版单位可通过具体调研落实选题方向,了解市场前景,与高校教师做深入交流,就教材开发提出有效的建议。再次,针对融合出版的高校教材,采用“试点+推广”模式,允许分阶段、分层次的发展。这是因为融合出版除了需要稳定的教材内容做保障,还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规范、出版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课程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完善出版过程,才能实现出版迭代。最后,应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如专家优势、作者优势、学术优势以及学生优势,将卓越的教材基础和前沿的学术成果纳入出版资源库,保证融合出版的质量水平。

2.吸纳数字前沿技术,拓展教材个性化服务

常规高校教材局限于图文信息,而融合出版创造了新的可能。例如,二维码技术的引进,实现了教材载体从纸质介质到电子屏幕介质的转变;移动智能终端的开发,让教材内容以声音、影像以及虚拟实验等形式出现[4];云端技术的引进,搭建了教学资源和教学课程的综合性平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平台进行独立学习。尤其一些注重实践的教材,通过引入前沿技术,可以让学生利用APP与教材联动,直观、立体地感受教材内容,实现人机交互。总之,融合出版必须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出版单位应加快布局5G环境下的内容整合,寻找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面对高校教材可视化、交互性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传统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注重教材应用软件和可穿戴设备的开发,优化融合教材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要借助前沿技术优势,探索高校教材的教学功能,提供以“微课”为代表的一对一服务。简单地讲,融合教材不再是一本记载学习内容的书,而是一整套提供适合自主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式学习服务的产品。当前,一些出版单位把“智慧云课堂”作为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探索,即通过连接不同出版单位的各类数字教材,开放性地支持教师进行讲义编写,以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作为教学互动工具,契合开放性、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建构完整的高校教材生态体系[5],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3.建设融合出版人才队伍,兼具学科性与专业性

高校教材融合出版既是出版产品的升级,也对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类人才不仅要对高校教材出版有成熟的经验,而且要通晓计算机技术、数字出版应用,具备一定的市场前瞻能力。然而,高校教材出版很多都是沿用以往的框架内容,套路化问题严重;相关编辑也是由传统出版岗位转岗,年纪偏大,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欠缺;部分出版单位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内容不相匹配,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高校教材出版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版单位要意识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适当提高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留住掌握优秀技能的出版人才。其次,出版单位要结合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出版技術,加强编辑的职业培训,定期组织编辑进入高等院校开展实地考察,掌握教材出版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全面提高出版队伍的编辑水平。再次,有条件的教材出版单位还可以与其他技术公司、融合出版实验室协同合作,完善“产、学、研”的出版机制。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积极与方正集团就“方正书畅协同编纂与动态出版系统”展开合作,基于XML结构化数据标准,建构了一体化的数字化生产平台。

4.重视融合教材出版售后,保障出版可持续发展

高校教材融合出版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其在出版之后产生的技术难题、推陈出新以及阅读体验问题,关系着融合出版产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医学类教材为例,新技术和新药物层出不穷,细化的知识点要不断更新,过去被验证成功的案例甚至会遭到全盘否定。因此,负责医学类教材的编辑要及时了解医学学科动态,解决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遗漏、障碍、误区问题,做好教学资源的查漏补缺。由于融合教材对互联网技术、硬件设备有较强的依赖性,常常会出现使用效果不佳、使用难度过大等问题。教材出版单位对于教材使用环节中出现的状况要及时解决,比如优化精简设备,提高技术运算手法,提升学生的使用体验等。教材出版单位应及时跟踪教师与学生的教材使用情况,考察教材的应用效果,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此外,为了避免融合教材被第三方挪用、抄袭,减少因版权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还要呼吁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重视融合出版产权保护问题,为高校教材融合出版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融合出版是当前出版领域的重要课题,其对教育生态的变革将是翻天覆地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单位应积极探索高校教材建设,丰富融合出版的表现形式,促使教育实践初具规模。总的来说,在国家政策、技术手段、教育革新以及用户习惯的助推下,高校教材融合出版既要立足实际、做好规划,又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法律保障,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型出版。

|参考文献|

[1]尹曾花. 融合出版趋势下的中小学教辅出版[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18-19.

[2]单丽雯. 基于移动端的高校教材出版创新:数字化、微课化——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J]. 中国出版,2017(18):41-44.

[3]曹雄彬. 从高校教材选用困境看出版社教材出版的改进路径[J]. 现代出版,2018(4):31-32.

[4]孔全会. 信息时代高校教材出版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编辑,2017(6):56-61.

[5]韦铀. 高校数字教育生态构建下的数字教材建设[J]. 出版广角,2019(12):33-36.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教材融合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教材精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教材精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融合》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