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和政治哲学范式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9-12-13

桂海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历史学牢记范式

□ 张 弓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不仅为此次主题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从方法论的角度为考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划定了“思想”和“理论”的视域。一般提到的“思想”“理论”多属于抽象的形而上学范畴,与一般理解的口号式的宣讲存在道器①的关系。而从学科范式的角度更容易从看似相悖的范畴中找到交点,挖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内涵、逻辑意义,从而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做到在“思想”和“理论”的层面开展主题教育工作。

一、历史学范式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渊源

从学科范式下考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关于范式的定义,学术界尚存在争议。在开始下面的论证之前,有必要阐明什么是学科范式和接下来将要采取什么样的学科范式来考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

“范式”(paradigm)就是“规范”“范例模型”。它由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库恩并没有给“范式”下一个严格的定义,而是将其解释为一种在科学活动中的共同基础和准则,或者说传统。库恩的范式论之所以能迅速得到认可,是因为他并没有严格划分学术研究的界限,而是将一套科学研究中的实际的习惯和传统予以褒扬,这无疑扩大了科学界域的范围,使相关研究更易于进行。学者不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思考体系、方法论等具有清晰边界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范式?历史学范式就是运用该学科的相关习惯、传统进行的学科研究模式从历史学的发展来看,一般认为研究历史有如下功能。其一,历史就是过去的总和,研究历史可以知古鉴今;其二,强调历史研究的实证性,主张以严格的史料考证来对待历史,从而尽量真实地再现过去;其三,认为研究历史就是观照当下,是对当下问题的历史分析和阐述。从历史学学科范式层面观照问题就是以一些历史模式的集合,来开拓研究基础。这样既可以使研究具备学科特色,也使研究具有开放式的趋向。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恰好是一个历史学范式的开放话题,而不是一个适合从历史体系、学科角度进行考察的问题。

为什么要从历史学范式的角度考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一学科范式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具有什么内涵?这一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又具有什么关系?接下来便予以考察。

如果从字面语义的角度衡量,不难发现“不忘初心”与历史的关联。特别是“初心”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具有党史理论背景。问题就在于宾语“初心”之前有动词“不忘”,加上后一分句使得这一“口号”式的短句内涵已远超出历史学科的范畴(这也是为什么要采用“范式”而不用“体系”的初始原因)。事实上,“牢记使命”根本与历史无涉,那为何还要继续以历史学范式来诠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呢?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挖掘其历史渊源,有利于使“初心”的原初动机和理论价值得到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式传入中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之前虽然也零星传入了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但学界尚分不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派别的区别。但即使当时的思想界一片混乱,政治上一团漆黑,也没有阻止先进的中国人对真理与救国之道的不懈追寻。章太炎在十月革命之前出版的《齐物论释》②一书共探讨了反帝、反封、反无政府主义及唯物主义四个时代前沿问题。章氏思考的问题,恰好是当时第二国际宣扬的主题。衡量这一则史料,除了对章太炎的革命精神表示赞许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时代的渴望、追求究竟是什么?从历史上看,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们这些追求,这些未竟的事业,最后全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从这个角度上看,将中国共产党摆在时代前沿,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因为从我们考察的史料中已发现,那时候先进中国人的追求就是共产党人的追求,而且中国共产党人比旧民主主义者革命更彻底。

此外,中华传统史学范式注重史学、史才、史识和史德四个维度。从这四个维度考察“不忘初心”也具有现实意义。史学是指相关历史知识,这就是上文用来分析史料的相关方法。史才是如何组织史料、剪裁史料。具体到研究“不忘初心”这一问题,要注重史料的选择,如上文选择以1910年出版的《齐物论释》为例,而不选择文字更流畅、内涵更深刻但出版于1918—1919年间的《齐物论释定本》作为考察对象,即是一例。同时,“不忘初心”主题教育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具体措施为参考,选择一批符合不忘初心主题教育的资源。这就要求善于区分红色教育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联系和区别。不是所有的红色资源都可以直接拿来即用,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但这一主题教育的相关资源却可用于红色教育。最后一个史学维度是史德,要注重道德品质。而具体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里面,这个史德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史料梳理、剪裁、红色资源甄别、选择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品牌。

考察“不忘初心”的历史渊源,除了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之外,更重要的价值就是找到历史上的价值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一切先进的、追求民族独立解放、人民幸福的革命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这样一来,不仅找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历史价值,也为当前的主题教育实现“思想强党、理论建党”找到了历史支撑。

二、政治哲学范式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考察

历史学科考察的对象是什么,尽管言人人殊,但不能否认历史学对于实证和真实近乎偏执的追求。上文从求真求实的角度已对“不忘初心”的历史源头作出了考察,价值层面的问题则需要以政治哲学范式予以论述。另外,前面提过,“不忘初心”可以涉及历史,但是,“牢记使命”如要挖掘其理论意义,则藉政治哲学范式予以考察更为恰当。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43次提及“不忘初心”及“牢记使命”。但直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时,作为大会主题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正式以固定的形式出现。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也正是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才将“不忘初心”与“牢记使命”合成一体,这样做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考察党的十九大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往往是分开提及,更多地是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形式提及。上文考察了“不忘初心”的历史意义。“不忘初心”的提出,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原初价值的坚持。将“不忘初心”与“方得始终”联系起来,也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体系的重视。因此,他才在多个场合提出只有“不忘初心”,继续秉持共产党的原初价值,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才能得“始终”。有人认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源自《华严经》卷第十七的“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这是不恰当的说法。《诗·大雅·荡》即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2]1991的诗句,其意在强调事物都有开端的同时,着重强调完成、终结的重要性。《左传》还两次引用此句,其一是《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3]4053。其二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卫侯在楚,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虽获其志,不能终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之实难,令尹其将不免。”[3]4377强调善始善终的重要性。《老子》也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易·文言》: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2]27。这些历史文献都强调了始和终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方得始终”的最佳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因此他提出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强调只有秉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初价值观、革命信仰,才能以此为动力,最终完成共产主义事业。那么,为什么之后又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呢?这需要从政治哲学范式来予以考察。

有人将权力作为政治的核心,也有人认为政治是追求正义,实现公平的手段。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通过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而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显然是具有正义属性的。但是,政治的另外一个特征强调事实的合法、权威。有句政治谚语叫千万不要对事实发火[5],虽然内涵丰富,但政治活动以事实为根基,观照现实是其最基本的特质之一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范式的限制下,如果只从形而上的角度去单纯思考问题,只谈到初心的重要性价值的正义性还不能达到政治学范式的要求。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时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显得具有深邃的政治意义。首先“牢记使命”是在“不忘初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既然强调为“使命”,则其具备共同的价值当代政治学十分重视治理,特别是治理中的善治,被认为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善治强调认同,而不是强制。既然提到“使命”,其内部的逻辑强调的是责任,是一种能够引起最大群体认同的政治价值。其次,“牢记使命”也是对“不忘初心”作出的进一步行动的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的终极“初心”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又可以分不同阶段和步骤,个体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的使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各自使命的实现过程中,实现合作、协商和互动,从而形成良性的治理过程[6]。总之,比较“方得始终”与“牢记使命”可以看出,前者强调的是只有秉持共产党的原初价值观,才能完成伟大事业;后者强调的是在伟大目标指引下,完成各自使命职责,是在强调责任的同时,也突出担当。

另外,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哲学研究的对象大致有四个,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能期望做什么?人是什么?前三个问题康德分别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作出了阐发。最后一个问题引起了大批哲人的思考,康德、海德格尔、萨特、熊十力、梁漱溟等等都参与了这一话题的探索。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于本体论的考察,虽然与这里讨论的问题无关,但如果以中国共产党为本体,那么,“是什么”的问题就是一个可以纳入哲学范式的问题。这在哲学界也有先例,德里达等人将诠释作为本体,建构出诠释学的理论框架。如果以中国共产党为本体,作为“being”,那么“不忘初心”可以看作是对真理的追求,就是考察能知道什么的问题。同时“不忘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本体的开端,也只有牢记初心的种种使命,勇于担当,并一直实践下去,才是对本体的完整诠释。才能实现哲学范式中提到的“存在”。

三、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要求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7]78从这一文本出发来解释“不忘初心”的重要意义是合适的。“道”也可以作为初心。为了初心,孔子可以牺牲生命,更别说物质了。所以,孔子才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7]78问题是,儒家是注重实践的学派,听到“道”,有了初心,就完成使命了吗?郭店楚墓出土的简册“道”一般写作“導”即“导”,如果代入上文,就是“朝闻導,夕死可矣”。这样,就不仅仅是有了初心就可以停滞不前了。而是要实践它,使人得到“导”,让初心在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实践中,指引方向,这才是既符合传统文化,又具有政治高度的做法。

那么,如何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呢?核心就是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及建设世界一流人民军队,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保障。在这些保障之下开展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措施则表现在深化改革、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美丽中国。只有做好了这些保障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措施,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是真正地、具体地做到“牢记使命”。而从“以学术讲政治”的角度,这又分别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本体的角度出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做好保障和实际工作,从而追求共产主义真理,实现共产党的信仰和价值。

总之,上文从历史学范式的角度,考察相关史料,以史为鉴,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原初价值观、使命追求,以与当下对话,实现史学解答当代问题的模式,以史料解释“不忘初心”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再以政治哲学的范式考察“牢记使命”在政治上追求正义、认同的价值观,和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终极价值,实现存在的哲学范式,以期对为什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出一种诠释。

注 释:

①道与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见《周易正义》卷7,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第1册,第171页。该范畴近似于当代提到的意识与物质这一对范畴。

②以《齐物论释》为例,而不考察更为精审的《齐物论释定本》,是由于《齐物论释定本》于1918—1919年间由浙江图书馆校勘出版,其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已传至中国,这样就不能体现章氏独特的远见。

猜你喜欢

历史学牢记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牢记使命担当 忠诚履职尽责
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历史学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