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伦理重要论述探析

2019-12-13吴灿新

桂海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文艺伦理

□ 吴灿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0)

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出发,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社会实践,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新理念。文艺伦理是人类社会伦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人们在文艺领域与文艺活动中以一定的道德调整各种文艺关系的伦理现象之总和。它作为文艺的灵魂,决定着文艺的生命意义及其兴衰荣辱。为了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伦理重要论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伦理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的归属问题历来是文艺首要而根本的问题,也是文艺伦理首要而根本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文艺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文艺的根本伦理目标。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我们很多同志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故在他们的情绪、作品和行动中,就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以及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人民的国家,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更是社会主义事业成果的享有者。因此,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伦理目标就是为人民创作,这是由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所决定。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2]314

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不仅是由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所决定,也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文艺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严重干扰与重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迈开了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一段时期里,一些人在打着批判所谓“左”的旗帜下,提出了“为文艺而文艺”“为艺术而艺术”“为自己而文艺”等等思想观点和口号,从而模糊甚至对立于“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对此,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314

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也是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在新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314-315。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大伦理价值:引领新时代的风气

习近平不是就文艺而谈文艺,而是把文艺事业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中和世界发展大势中去看待的。

在习近平看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必须充分发挥文艺的重大伦理价值:引领新时代的风气。无论是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还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文艺都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重大伦理价值。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中华民族虽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却前仆后继,奋勇向前,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同样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4]5。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艺创作就要坚持与新时代同步伐。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文艺要引领新时代的风气,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4]21。弘扬中国精神,在新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我国新时代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起着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家园的巨大作用。如果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则是灵魂的工程师。习近平明确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4]23。此外,弘扬中国精神,还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特别是民族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反对崇洋媚外,反对全盘西化。习近平强调说:“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4]25二是要认真引进、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4]26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伦理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要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伦理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大伦理价值:引领新时代的风气,就应当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伦理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众所周知,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走上成熟与完善的时代,是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自身调节作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要受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其根本伦理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不仅要讲社会效益,而且还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不能不讲经济效益。由此,一方面,我们应当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伦理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另一方面,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让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习近平明确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2]320

之所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伦理原则。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逻辑使然,更是实践上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千方百计地去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可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2]316然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造就的拜金主义,对文艺创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文艺工作者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唯利是图,使文艺成为了市场的奴隶,从上到下全身沾满了铜臭气。从而严重地扭曲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必须进行阻止与克服的不良倾向。只有强调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伦理原则,才能有效地坚持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伦理标准: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在习近平看来,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其根本伦理目标,充分发挥其重大伦理价值,实现其基本伦理原则,就应当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伦理标准: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所谓品位,最早是指官吏的品级、官阶;在自然科学中,也指矿石中有用元素的百分率,百分率越大,品位就越高。现在引申为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档次、层次、格调。品位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人的品位,是一种修养,是人的道德、审美、知识、能力的总和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品位与其创作的文艺作品的品位是一致的、统一的。所谓讲品位,就是要讲文艺作品中反映真善美的品质和水平,因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4]24。因此,“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4]25。

所谓格调,一是指风度、仪态,也指文章的风格;二是指人的风格或品格;三是指格式、式样四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在这里,格调既是指人的审美风格和道德品格,也是指文艺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文艺工作者自身的格调与其创作的文艺作品的格调,往往受到其自身的品位所影响与制约。一般来说,品位不高的文艺工作者,其自身的格调和其创作的文艺作品的格调都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所谓讲格调,就是讲良好的审美风格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就是讲高雅的艺术风格与健康的审美趣味。既然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那么,社会主义文艺的品位与格调,都应当追求真善美,倡导追求真善美,弘扬追求真善美。

所谓责任,是指一种职责和任务。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责任就是担当,就是付出。讲责任,就是讲文艺工作者承担其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其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其应当做好的工作。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所应当承担的任务和应当完成的使命是什么?习近平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4]6习近平又进一步说道:我国作家艺术家“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4]6。总之,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315。

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就必须反对和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3]43。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文艺创作上的乱象,习近平予以严厉批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4]9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论的伦理准则:实事求是

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无疑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但是开展正确、积极、科学的文艺评论,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在因素。文艺评论,又称文艺批评,一般地说,它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必须多出精品。可以说,“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4]7在习近平看来,要多出精品,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因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4]29。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文艺批评以“表扬与自我表现”渐渐替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时间,文艺界相互表扬吹捧、阿谀奉承成风,还有的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或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给文艺评论界乃至整个文艺界带来了一股歪风邪气,阻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4]29

为此,要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论的伦理准则:实事求是。文艺评论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揭示文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文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坚持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真正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才能真正做到公正、科学、正确,才能真正充分发挥文艺评论这把“利器”在文艺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文艺评论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4]30。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伦理要求:德艺双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因此,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道德文章”的优良传统。一个人的学识学问高度,必然受其思想品德水平的限制。一个人只有具备真正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有真正高水平的学识学问。凡是伟大的作品,必然是陶冶情操、浸润人心的;凡有价值的成果,必然是影响社会、引领思想的。因为精品之所以是精品,不仅仅在于它表达形式的精美,也不仅仅在于它表现技巧的高超,更是由于精品中所内涵着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4]24文艺创作要做到追求真善美,传递出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艺术家就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向上向善的仁者。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学识先学德,学问必修德,只有德才兼备的学者艺人,才能创作出留芳千古的精品佳作。

但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整个社会都忽视了道德建设,文艺界也因此同样面临着道德的危机。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广大人民的精神支柱,成为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要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德艺双馨,说到底,德才是基础。要造就这样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不仅需要组织培养与制度安排,更重要的是,文艺工作者要“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4]12。

七、结语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349文化工作中的文艺工作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培根铸魂的功能。可以说,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强化观念熏陶、丰富审美情趣、增强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我国文艺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对此,习近平多次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光芒,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对于引领文艺工作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5]。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系列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站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直面文艺创作问题,着眼文艺工作价值,瞄准文艺发展方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本文从根本伦理目标、重大伦理价值基本伦理原则、创作的伦理标准、评论的伦理准则、工作者的伦理要求等六个方面深入思考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伦理重要论述的若干问题。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伦理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思想的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弘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强大指南,必将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走上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文艺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1942,文艺之春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