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缝出来的造型》为例浅谈核心素养下“做中学”的实践和思考

2019-12-12王建学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做中学核心素养

王建学

摘 要:20世纪末,国际上倡导推动了“基于动手探究的科学教育”项目,即“做中学” 。动手做,是探究学习的必要。随着我国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手段和方法被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美术课采用“缝的方式”来完成,不仅是一种工具上的拓展和尝试,也是在强调在动手做学习中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更好地挖掘“缝”的艺术形式和生活的深度关系,在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美德,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动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缝的方式 做中学 核心素养

缝补、刺绣等民间美术早已纳入美术欣赏课程,在很多有丰富“民间资源”的地方,也已经将其打造成“特色课堂”。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为更好地创新和传承民间美术课程提供了依据。

为此,将针、线工具作为创作工具的尝试,作为造型-表现的领域来学习,是对民间美术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这种“做中学”为理念的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对缝补、刺绣等民间美术的进一步学习。

一、在工具使用观念上体现“新”

由于学生很少使用动针、线,所以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这种“新”,既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但也会给课程带去了新鲜。叶澜教授关于生命体验教育的观念,指出初中生心理仍处于好奇的阶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素。

在以“准安全”为由的借口,和社会和成人的思想附加压力下,现代的学生心理上普遍有 “畏难”情绪,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空间,阻断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只有采取有效的手段策略,经过合理教学设计,渗透实践出真知的行動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养成敢于尝试的品质和精神。

1. 利用工具在认知观念的“新”,引导学生体验。在认知观念的“新”,引导学生体验针、线是很不起眼的小工具,大多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它,在行为上却害怕它。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各种视觉因素的干扰,会形成“张力”,从而吸引人的注意。针线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工具所产生的思想距离,反而为学生去尝试带来了动力。

学具准备:细针、彩线、彩色泡沫纸、剪刀等(图1)

教学设计师问:同学们,你们用过针线吗?它可以干什么?

生答:针线可以缝衣服,缝被套,但自己从没做过。老师进一步试探:你们想试试针线,缝一缝吗?学生交头接耳,有畏怯感。老师采用激励法问:有没有用过针线的同学,谁来试试?师:有没有同学上来挑战的。小结:激励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之间的比较,消除了思想障碍,拉近了我们对课程学习的距离。

2、抓住工具在使用方法上的“新”,改善学习方式。在使用方法上的“新”,改善学习方式。对针线的畏惧,一是对针尖的锋利的害怕,二是使用上的陌生。大多学生对针线工具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材质、功用的理论上,至于怎样使用针线缝制?如何进行缝制创作?都完全是未知的。而通过“做中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赫伯特-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应遵循心理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效果。

教学设计  师问 :我们怎样用针线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呢?生答:缝啊!师问:怎么缝呢?学生不知所问。老师给出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讨论缝的方式。学生经过实践和分析得出方式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小结,缝的方式:平面接缝式(图2);立体重叠缝式(图3);翻卷组合缝式等(图4)。缝的方法:长针线、短针线、斜针线、交叉针等。

3、依据工具在结果形成上的“新”,促进深度探究。

在结果形成上的“新”,促进深度探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知教育理论,强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升华,当学生必须使用针线来完成作品时,原有的图像经验就会发生变化。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指出学习是一种过程性认知,当先验直觉和现象发生碰撞,他们可以重新建立新的视觉经验。当学生在用针线完成作品时,原有的经验就会失效,这时在既定的目标中,学生会为达到结果而产生新的技巧。

教学设计  师问: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缝的是人的造型,他们能成功吗?你们给评评。生1:这个好,因为比较形象。生2:这个不错,因为缝的紧密。生3:我觉得有点单薄,应该缝出立体的感觉。师出示作品,让学生观察讨论,小结:我们中有许多能手,他们的作品形式有优点,我们要取其长补自己的短。同时还要体会成功艺术作品的精妙,多尝试不同方法,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在的探究过程上突出 “行”

1、感知体验重“能行”

在学生眼里,穿针引线是件小事。大部分同学是不屑的态度,可是当操作时,动作却丑样百出,有的把手举得老高,有的眼睛快碰到手,还有同学急得直跺脚。这样一个小练习,让学生身上的问题暴露无遗,说明普遍眼高手低,这样的知行落差会造成学习的困难和烦躁心理。为此在教学中,采用计时的手法,通过若干小练习,让他们逐渐进入状态,达到“做中学,练中会,思中进”的效果。

教学设计:

(1)穿针小练习: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针线穿起来。分成小组实践,时间1分钟1次。时间2分钟一次,时间40秒一次。(图8)

(2)缝合数量小练习: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任意两块泡沫纸缝在一起,时间2分钟。把桌子上的任意3块泡沫纸缝在一起时间3分钟。

(3)缝合方式小练习:请同学们把桌子上泡沫纸翻卷并缝起来时间3分钟(1)请同学们把桌子上泡沫纸重叠并缝起来时间3分钟式。(图9)

缝合要求:(1)缝合的针发要统一;(2)缝合的线迹紧密而整齐为好;(3)缝合的接口要结实。

2、操作实践重“谨行”

学生的实践过程,会遇到许多问题,预先想好的造型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打退堂鼓”,要么会退而求其次的想法,所以每一步的操作都应谨慎细心,由于缝补的过程不可逆性,所以对学生的落针精准度要求自然也就很高。

3、交流合作重“言行”

新课标中提到“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针线实践,学生们的才能得到发挥,他们得到了快乐,这种情绪会感染给别人,并形成情境,营造出乐于分享的氛围。慢慢地在课堂上,他们交流技艺,相互学习借鉴,充满自信的展示和表达!(图11)

4、展示评价重“品行”

到了展示阶段,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急于展示。当学生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失去了向别人学习的机会。这时候,除了提供展示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机制,让同学们评出自己心目中的好作品,把注意力转移到欣赏学习的层面。这样学生就会倾听,逐渐掌握学会学习的窍门。同时评价方式上,鼓励同学们放开思维,勇于探索,学会观察,学会比较,从而提高美育的效果。(图12)

三、在完成作品上呈现“形”

每个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偏好。他们会不自觉地把个人的审美观带到作品的创造中。各种创作方法让人应接不暇,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指出在学生的学习就是游戏的过程,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想法。除了让他们自由想象,在以实践和探究为主体的课堂上,当学生在用针线材料表达造型时,尽可能保护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使得“做中学”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成为学生施展空间、艺术的表达、形成能力的实践场所。

1、表达出形态美

可能受到材料的启发,和学生对情感的敏锐度,使得他们用精炼,概括的方式去表达思想。这些同学不单纯在完成作品,以书信文字、故事图案为语言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他们把作品当成意义的载体。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去传递情感,很巧妙地把针线和软纸材料的特性发挥了出来。(图13)

2、构造出形式美

造型的空间化改变,与材料和工具有关。这些同学没有任何目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们思维和记忆仿佛只对形式感兴趣,这使他们的制作变得很偶然。他们一边模仿,一边尝试,一边构思,挺“任性”的。這种我行我素的创造,在针线的缝合下,营造了奇异的空间,有很强的个性化语言。(图14-15)

3、创造出形象美

在平面语言表达造型方式的惯性下,有些学生的审美表达,仍然寄托在主观“形象”上。动物、植物、人物是他们熟悉的内容,换了材料和工具后,这些形象便增加很多趣味感。(图16)

4、创造出装饰美

有的作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倾向,很多是开始就设计好的,有头饰、箱包、挂佩等。这些同学可能都没怎么多想,便开始了制作。从作品的制作到加工完成,都是按照现实生活已有的样子和经验去塑造的。同学中不乏有心灵手巧的,他们总能将一件作品逼真形象地展现出来,完成意义上的重构。(图17)

四、结语

目前 ,“材料筹备难,安全管理难,实践操作难,教学传授难,成果出彩难”已经成为“做中学”的“拦路虎”。从工具材料上找突破口,实现与当下探究教学的结合,是一种“行知结合”的有效课程探索方式。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合肥初中美术教师培训基地)   安徽合肥)

猜你喜欢

做中学核心素养
技校“项目教学法”的讨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做中学”和“做中教”中的“学”“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