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大学生就业的规划与实践

2019-12-11何湘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教育

何湘

摘 要:2011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教育机构创新能力发展规划》。该政策中明确指出有必要激发高校的综合创新能力。高校不仅要以培养优秀大学生人才为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政府的政策支持、结合社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人才需求,利用“政产学研用”模式为大学生的就业进行规划与实践。本文探讨“政产学研用”模式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探究“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最终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大学生就业;高校教育

一、引言

“政产学研用”模式是以“产学研”和“政产学”为基础的一种新模式。它兼具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同时融合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于大学生就业提供五大权力资源的优势,实现新型的综合创新思维。“政产学研用”模式的运用可以让大学生就业之路走得更稳更好。本文探讨了“政产学研用”模式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积极影响,然后以“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研究内容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423份网上问卷数据进行对比。旨在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更准确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主要面对的困境,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最后从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二、“政产学研用”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政产学研用”模式中,政府机构处于宏观层面,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企业集团、高校、科研院所处于微观层面,是具体的活动环节。大学生通过关注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多方面地从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有效联系中获得优势和资源。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方向,解决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及心理问题,更加集中化的找寻就业目标,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时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

在就业形势严峻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观念迅速面临挑战,导致大学生就业在规划过程中失去方向,大学生不了解目前自己所属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的接口。在“政产学研用”模式中,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交流,了解目前就业市场中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目标,再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有效的对接,直接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机会。高校积极主动地增设大学生与企业、科研单位的交流学习,增加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资源的多种渠道,拓展大学生就业的资源平台,促进大学生与企业、科研单位涉及的人才招聘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适合个人的就业方向。

(三)提升高校专业性的教育发展

“政产学研用”模式主要涉及的是五种要素。“政”代表的是政府机构,具体是指政府机关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等。在实现“政产学研用”集成式创新方面,政府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代表的是企业集团,是社会吸收大学生人才的市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對于市场的需求最为敏感,对于创新人才的渴望也更加强烈。“学”代表的是高等院校,具有强大的教育创新能力,是实现“政产学研用”集成式创新的重要载体,为社会培养综合型大学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研”代表的是科研机构。在“政产学研用”的链条中,科研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协助高校,扮演创新成果的研发者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者这一角色,是创新链中的“协作者”。“用”代表的是目标用户,目标用户的具体需求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导向。同时,“政产学研用”模式产生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理论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可以提升高校的专业性人才教育发展。

三、“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规划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主要通过在“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大学生涉及就业的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并对423份网上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实效性、系统性

关于大学生所在学校“政产学研用”教育的模式有哪些的调查,有65.48%的大学生表示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解相关案例,70.69%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或老师会开展相关实训课程,46.10%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或老师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还有21.04%的大学生表示会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整体而言,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培训不足,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缺少实效性与系统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价值观缺乏领导力,很难准确进行职业判断和选择教育,加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未落实到位,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

(二)缺乏“政产学研用”模式的实践运用

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组织的活动调查,组织最多的活动是企业招聘见面会,其次是邀请企业人士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但是学校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实习培训比例相对低,而邀请学校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仅仅只有9.46%,目前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社会经验缺乏实践参与性强的活动组织,仅仅停留在讲座教学之类的活动。

通过423份网上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可知,进入大学以来,大学生参加了多少次由学校主办的公司/学院/组织的实习。调查结果中显示,有37.83%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有41.84%的大学生参加过一次,参加过两次的占比16.55%,参加过三次及以上的只占3.74%。从这些数据里可知,学校提供的就业实习次数有限,并且不能兼顾到每个大学生。大多数的高校注重的仅是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也仅仅是在大四学期组织学生的实习培训,运用的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寻找实习的场所和工作,或者提供学生少量的实习工作机会。高校应该在组织就业实习上进行改进,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三)信息过于杂乱、难以筛选

从调查数据来看,19.86%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不知道大学生对自己专业未来职业需求的理解。29.3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了解过一点,30.97%的大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19.86%的大学生有进行深刻的了解。由此可知,大学生在对自己所学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没有了解过和有深刻的了解这两种情况的人数相同。这与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规划和就业态度有关。

在“政产学研用”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的杂乱和繁琐。就业是个双向的选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技能、职业成果、道德行为、人际关系调节等的选择,大学生也要对用人单位条件的要求,如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更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对自己的职业未来进行合理规划,学会找准自我定位,分析选择就业信息,才能走出“就业难”这个困境,实现更优就业。

四、“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对大学生就业规划与实践

(一)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大学生就业的方向中,政府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国家的教育部门不仅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思想,提高大学生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鼓励和保障。目前,我国实施了适当的基层就业计划,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领导基层招聘会是国家一贯的政策,具体就是促进国家政府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此类就业选择称为选调生。

選调生的就业规划是重点培养大学生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选调生也属于公务员体系,但是在报名条件、培养目标、选拔过程及管理措施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公务员,甚至高于公务的选拔要求。这一举措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基层人才的需求,优化国家就业分配的有效性。政治的支持和措施具有强大的领导作用和吸引力,促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基层就业,改进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推进企业与高校资源共享

为了提高“政产学研用”模式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有效利用,最直接、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加强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联系,完成企业与高校资源的共享。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高校要增加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等。例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邀请企业高管人士或者学校优秀的校友人物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学校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实习培训、邀请学校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以及学校根据学院或者专业的划分组织相对应的企业招聘见面会。

另外,企业与高校的互动过程中,高校也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了解和拓展,培养更多符合当今市场的需求的专业技术型大学生,为市场上的企业提供人才,从而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未来发展。

(三)创建优质的高校实训基地

“政产学研用”模式下,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目标以及未来培养教育人才的主要方向来思考和规划,从而创建相应的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际训练和实践活动。

高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操作。一方面高校在企业中挑选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来为学生们介绍新兴的材料、产品装备以及技术等,负责部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多方面协调,高校与优秀企业可以达成一致的合作共识,企业同意将公司内部划分出一部分作为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得学生可以在企业内部结合自己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顶岗实习、从企业职工身上学习实际工作经验、参与产品的开发和与客户的沟通等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在校外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企业与学校的互助合作,努力培养针对现代科技需要的全面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有利优势和能力,改善大学就业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娇.试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现代交际,2017(5).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高校教育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