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策思考

2019-12-11宁美霞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民族地区

宁美霞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尤其是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等,使得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着重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及提高意识形态安全三个方面思考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引言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所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减弱、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等挑战,着重从指导思想上、文化认同上、意识形态安全上思考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二、巩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

(一)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反映了中华民族渴望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多元社会思潮、境外宗教势力及极端分裂势力等影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所弱化。要巩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必须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共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头脑,做到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网络,提高民族地区人民对西方渗透颠覆思想的抵御力。特别是新时代,更要以新思想来武装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知行合一,以巩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加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党必须加强民族地区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使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本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加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利于保持和增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而提高民族地区人民对西方渗透颠覆思潮的免疫力。加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党必须继续开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专项行动,挖出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党员,找出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转变的深层次原因,抵制境外分裂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对民族地区思想的渗透,严肃打击民族分裂分子,以巩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引导民族地区的多元化社会思潮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等复杂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极易受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境外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的冲击。多元化的思潮集中反映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原有的体制和框架下寻求解决方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引导民族地区的多元化社会思潮。要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增强民族地区人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地区人民思想的渗透;坚定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抵制民族虚无主义的腐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增进民族地区人民的团结;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增强民族地区人民抵御敌对分裂势力的能力。民族地区的人民要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各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思潮加以引导,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并引导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制度,巩固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增强各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宗教等渠道,利用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制造文化隔阂,使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减弱。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民族地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发展。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内涵,赋予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力。其次,以民族节日为弘扬载体。在民族节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举办大型的节日庆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节日庆典。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中秋节及国庆节等,各民族人民可以一起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使民族地区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举办民族文化交流会。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制作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穿戴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制作汉族美食,学习汉语,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使各少数民族深入了解汉族节庆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要加强对各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社区、学校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使各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为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文化繁荣储备人才。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是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力向前的精神支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是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着力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整合和引领作用具体如下。一是导向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各民族人民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各民族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凝聚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凝聚各族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三是批判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提高各民族人民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增强各民族人民对民族分裂势力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判断力。四是引领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含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对多元社会思潮、少数民族文化等具有引领作用。五是创新作用。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創新性发展,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各少数民族爱国意识,削弱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抵御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滋长和渗透。同时,要提高各民族党员干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的能力,增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定,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在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各民族教育投入力度、立足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长效培育机制、借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社交网络平台、创新教育载体和宣传方式、践行社会志愿服务等。在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定,增强民族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民族地区抵制错误的思想倾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地区发展的各个层面,使各民族人民自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维护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时代,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的遏制、渗透和颠覆活动,“疆独”“藏独”“台独”及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否定中国的国史和党史、抹黑抗战英雄、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等,损害了国家形象,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使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面临风险,对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一)加强民族地区政治信仰安全

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属于非传统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一部分。加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首先加强民族地区的政治信仰安全。党和政府通过新闻报纸、文学艺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以及互联网等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法治建设的成果、外交政策、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人民可以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兴边富民行动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规划,使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民族地区人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有利于增强党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增强各民族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和信仰。

(二)积极引导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积极引导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首先,加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其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依靠群众、贴近群众,保护正常宗教活动,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具体实际对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且选派优秀的教职人员引导民族地区的信教群众。最后,引导各民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引导各民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使其正确区分非法宗教活动和正常宗教活动,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从事宗教活动。尤其是加强对民族地区的青年科学世界观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科学地看待本民族的宗教问题。加强民族地区人民的宗教学习和宣传,牢固树立抵制和防范西方宗教势力渗透的思想基础,提高对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正常宗教活动的区别能力,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三)加强民族地区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互联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沿,是当今中国年轻一代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微博、微信及论坛等传播的知识和信息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能否巩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的和平稳定。党和政府必须利用国家的制度和法律来加强网络文化监管,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加强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措施具体如下。首先,加强互联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加强民族地区的互联网内容建设,必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积极向上的网上民族文化,驳斥网上的分裂和渗透行为。其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通过法律严厉打击和依法管理互联网上散布的低俗、媚俗、黄色影视作品、文学小说等,依法惩处这些发表分裂思想、暴力视频、低俗媚俗黄色视频的人员。最后,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在民族地区要形成党委领导、民族地区政府管理、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元化参与的治理体系,加强网络基础管理、网络内容管理、网络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的防范和打击。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马立城.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经验、问题与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张熊玲,吴琼.新疆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8)。

[6]贾友军.大力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维护新疆地区主流文化安全的关键[J].新疆社科论坛,2013(4)。

[7]刘丽瑛.建设具有强凝聚力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前进,2018(1)。

[8]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10(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0]王政淇.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7-09-14.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