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剧精神下的人性救赎

2019-12-11张芳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人物叙事电影

张芳

摘 要:当前中国电影在高度商业化的浪潮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红海行动》《战狼》《我不是药神》等众多优秀作品涌现,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双赢。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我不是药神》基于真实事件创作,无论是本身情感内核还是其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引起的巨大舆论、理论的批驳或者赞誉都展示着这部电影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电影;叙事;结构;人物

一、“大片”与华语电影的流变

国产电影发展的100多年间,中国电影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代电影人呕心沥血的创作,成就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持续繁荣。当前中国电影在高度商业化的浪潮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截至2019年,位居华语票房榜单前列的《战狼2》和《流浪地球》更是取得了逾567875万元和465570万元票房的奇迹。《红海行动》《战狼》《我不是药神》等众多优秀作品涌现,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双赢。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英雄》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制作的的潮流,以《阿凡达》为代表的3D技术标志类型电影在制作方面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诸多商业大片高额的票房更使电影界人士趋之若鹜,纷纷将目光对准了商业大片的制作。动辄几十亿的投资令人咂舌,名导与明星的商业噱头更是一波接着一波,甚至还未成片,便在观众心中与舆论的漩涡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近些年,所謂“华莱坞”的呼声、“中国新主流大片”的崛起,中国电影已是“今时不同往日”。盘点近几年影片,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大片”在市场失灵,新一代“大片”正在崛起,不再比拼大额的投资,没有大腕名导、天价片酬明星的加持,不再迷恋依赖热门IP的改编与眼花缭乱的视觉特效,而是凭借丰满的主题、人物与故事来打动观众。工业上的成熟、专业人才的出现、观众的审美成长和需求变化都是《我不是药神》这一类现实题材电影出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我不是药神》的出现和309996万票房的成功印证了中国观众对于中国电影内容与故事的期待,也从侧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某种程度上的发展与成熟。可以说,《我不是药神》这一类现实题材电影的出现或者引起的巨大反响是偶然也是必然。

二、《我不是药神》的叙事及结构特点

(一)现实的题材与真实的改编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我不是药神》基于真实事件创作,讲述了一个关于现实、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希望、关于人性的故事。电影根据2002年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患者“买药贵、买药难”的残酷现实。故事的主人公程勇(徐峥饰演)本来是一个无所事事的神油贩子,交不起房租,甚至面临着被赶出去的风险,与妻子离异,孩子也快出国离开自己,在人生的大事小事上可谓一个彻底的失败者。生活轨迹的转变从接触慢粒白血病患者这一群体开始,由于抑制病情的正版药太过昂贵,印度仿制药却价格低廉效果显著,在利益的驱使下程勇成为了印度仿制药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被病人们称为“药神”,他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loser一夜暴富。然而在警方打击的假药贩子的过程中程勇放弃了代理之路,病患们又不得不开始购买昂贵的正版药,当自己的好友由于吃不起正版药而死去,心怀愧疚的程勇再次走上代购之路,这一次他以成本价向国内的患者出售仿制药,最终被捕。主人公在剧情的推进之下从自私走向无私,实现了一个功利主义者向道德至上的英雄式形象转变。

(二)流畅的叙事节奏与喜剧设置

影片无论是从商业价值还是人文价值来看,可以说是国内史无前例的佳作。《我不是药神》的电影充斥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延续文牧野导演一贯青睐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社会题材的同时,汇集监制宁浩和徐峥的风格特征,将宁浩的“灰色幽默”和徐峥的“囧系列结构”借鉴其中,整合了当代观众对电影的多重心理需求,进而完成了电影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品质与思想品质的高度统一。

电影最彰显独特魅力的一点,就是在节奏的把握上,悲喜交替,情法交融,让人扎心而不痛彻。全片主题明确,始终没有绕开现实的“买药难”的残酷现状,将几乎每个群体都置于巨大的困境中: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伦理困境。而在电影节奏的张力下,又显得如此的恰如其分,让你笑让你哭却不失去东方韵味的深刻反思,导演也没有把你逼到现实的边缘,最终还是让白血病患者有药可医,却也让平民“药神”因违法卖药入狱。《我不是药神》的宣传海报上写着“药你笑”,而看过之后我们会发现,海报笑得有多欢乐,电影其实就有多扎心。电影倒不如说是现实主义题材的诙谐式喜剧,影片前半段以一种荒诞中带有黑色幽默的节奏开篇,后半段随着卖药团队的散伙、两个成员先后病逝,分分钟戳中国人的心窝子——药、穷、活着。沉重的话题配上流畅的叙事节奏、恰到好处的喜剧设置,以及并非刻意煽情的剧情推动下,让你先开怀大笑,而又深刻着触动你的心,让人潸然落泪。

(三)触动人心的人物形象

他们不是药神,却活成了“神”的模样。影片最触动人心的是人物形象,每个角色也都真实饱满、有血有肉,鲜活得让人感同身受,很好的带动了观众入戏。徐峥扮演的程勇,本来是靠着卖男性保健品讨生活,他的一出场就是头戴假发,从事这特殊职业的小商贩。他的一颦一笑,土到掉渣,庸俗而不低俗的话语就成功的逗笑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程勇听了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建议,打算从印度偷渡白血病药格列卫,转手卖给买不起正牌药的患者而从中牟利。一个是为了赚钱,一个是为了活命,都是为了生存。在故事进行中,程勇从自私贪谋利益的小商贩,变成甘愿垫付医药费发药给白血病患者的大药神。这其中的转变,他经历了从认识到痛病不易、人情温暖,最后到两个挚友的离去,他的内心从触动到煎熬,没有一刻不让观众感同身受的。他以身挑战法律底线,却不受世人的谴责,反而是人民的大药神大英雄。在情与法的边缘选择了情,而情法交融,最终他也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落入法网。他身上诠释着所谓自私与无私,平凡与伟大于一身。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出现,他因病折磨而脸颊凹陷、身形佝偻却还在大口大口吃着盒饭的镜头,让人揪心。一个白血病孩子的母亲,为了赚钱给女儿治病,晚上在夜店跳钢管舞,但是白天却跟着团队,为白血病友们分发药物,排忧解难。“活的像条狗,却高傲的像一头孤狼”的黄毛同样是白血病患者,但是为了不让家人受连累漂泊在外隐瞒病情,他内向而有担当、他冲动而讲义气。曹斌,是一名嫉恶如仇、尽职尽责的警察,他从前期的刚正不阿,对违法犯罪行为好不懈怠,到后期的对为情之触法的程勇内心的包容和忍让,他内心的煎熬同样让观众为之动容。

(四)矛盾的对立,情与法的张力

电影作品对于现实的关照较事件原型做了相应简化,在叙事整体上呈现为正版药医药代表与盗版药代理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主体重设的同时,对角色的设置也做了相应的变化。程勇和吕受益在道德、情感、法理上为观众的视点提供了不同的出口与动力。戏剧的张力未必就要来源于善恶的冲突对决,最耐人寻味的悲剧往往反而是善的冲突。事实上,在《我不是药神》里,我们很难找到反派,情与法之间张力构成了影片中最有力量的部分。当法的代表警察曹斌看着瑞士医药代表在电视上胡说八道时,曹斌内心反感的想一把关了电视,但是他的身份不允许他这么做,因为法大于情,镜头从曹斌的电视特写镜头,直接转换到了程勇家里,程勇立马不用三思的关了电视,实现了曹斌的想法。虽然这里剪辑是以硬切的方式转场了,但是却贴切地表现了曹斌的心理,巧妙的的让程勇去完成,动作衔接得流畅且不生硬。影片最后一个跟镜头程勇和曹斌坐着车驶向远方,观众们纷纷围在旁边为程勇欢乐送行吶喊“药神”。这仿佛不是送行入狱更像是迎接一个战胜而归的大英雄,表面感染力很强,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镜头最后指向了天空一片蓝,寓意着希望,同时也体现了情与法是可以在天平之上平衡的。在忍受生活的残忍与苦难的时候,只要坚持不放弃,无论是情与法,还是幸福与苦难都会在生活这个天平上归于平衡,只要心中常寄托着希望。

三、结语

《我不是药神》无论是本身情感内核还是其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引起的巨大舆论、理论的批驳或者赞誉都展示着这部电影的特殊意义,同时这一切无不指向着与其无比相似的蓬勃发展的中国或者中国的新一代人。以民族为起点,在征战世界的过程中,现实中的人们与银幕中亦真亦幻的程勇、吕受益、黄毛、刘思慧等人一起都在混乱中开辟属于自己道路,在生存的挣扎中从不放弃信仰,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中艰难抉择,在绝望的境地里相信和宝石一样珍贵的希望,代表着个人也怀抱着集体,走向新的生活与希望。

参考文献:

[1]陈献勇,吴宝宏.商业化背景下电影现实主义的困囿与突围——《我不是药神》的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8(21).

[2]饶曙光,张卫,李道新,等.电影照进现实——现实主义电影的态度与精神[J].当代电影,2018(10).

[3]郑炀.《我不是药神》:彰显现实题材电影的“悲喜剧”张力[N].中国艺术报,2018-07-09.

猜你喜欢

人物叙事电影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