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永别了,武器》的中译本中对话分析

2019-12-10陈书烨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顺应论武器

陈书烨

摘要: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是他于1929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是海明威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长篇小说,因此具有一定的翻译研究价值。人物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翻译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译文总体质量。而这部著作中人物对话占据大半内容,所以本文将针对这点进行研究。本文将从顺应论视角的四个维度为基础,对比分析林疑今和汤永宽的中译本,能对两本中译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其中翻译得体和不恰当的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顺应论;《永别了,武器》;对话分析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名作《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于1929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海明威用精炼的语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批判了战争的荒谬、在虚无和非理性。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大学教授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的使用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顺应的语言。顺应论有四个维度: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

由于对话在本书中占据了大半内容,因此本文将从顺应论视角分析两本中译本的对话翻译差别和原因,以期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利用该原则深入理解和表达对话的含义。同时我们要明确,该理论的提出迟于两本译文出版时间,因此我们从当今视角可以利用该原则指导翻译,完善翻译。

一、顺应论视角下译本分析对比

(一)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是动态生成的,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等。

1.交际语境顺应

从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角度来看,翻译要注意对作者心理世界的顺应和小说人物心理世界的顺应。

例1“教士要我们永远不进攻。你不是要我们永远不进攻吗?”

“不是。既然有战争,我们总得进攻吧。”

“总得进攻。要进攻!”(林疑今2009:14)

“牧师希望我们永远不要进攻。你不是希望我们永远不要进攻吗?”

“不。要是有一场战争,我想我们就必须进攻。”

“必须进攻。一定要进攻!”(汤永宽1992:13)

该对话发生在故事开始不久,牧师和军官正在一起吃饭。通过前文的描写,我们可以发现海明威笔下的牧师经常脸红,待人温和,说话方式优雅温柔,对待战争的态度是犹豫甚至有时是否定的,而军官们的形象则是粗犷豪放的。当大家都起哄说牧师不希望战争,想让奥地利人胜利时,他想要反驳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他说“I suppose we must attack”,但分析他的心理时,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此还是犹豫的,并没有那么的强硬和直接。因此must的翻译为“总得”会比“必须”更合适。这体现了对于原文的人物形象应该有良好的把握,顺应小说人物的心理想法,寻求更好的译文语言表达。

2.语言语境顺应

就语言语境顺应的角度而言,这方面更注重翻译中细节的语言处理。对篇内衔接、篇际制约的处理,是我们在翻译分析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例2“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迸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林2009:240)

“让那些野蛮人践踏祖国的神圣土地的,就是你和像你这样的人。”

“对不起,”中校说。(汤1992:193)

这段内容是在第三十章,由于运输物资的车子陷入泥泞时,有两名上士跑走了,亨利和其他人只能下车步行,过桥时他们和一名中校都被宪兵抓住了。因为他们和自己的部队失散,被认定是逃兵,所以将被审问。“I beg your pardon”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对不起,祈求别人的原谅,二是请再说一遍。当我们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中校很显然对于审问自己的宪兵所说的并不认同,觉得自己并没有背叛祖国,只是由于撤退时混乱才走到这里,因此林译文更为合适,“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可以表达出中校对于指责的无法理解。而汤永宽先生的译文则选取了第一种含义,表示歉意,使得读者对于中校形象的理解产生疑惑,同时也和下文中校问的问题没有逻辑联系。

(二)结构客体顺应

结构客体顺应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语言结构和结构组织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结构的调整和对作品风格的顺应。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如语言、语码、语体的选择等。

例3“由他去吧,”少校说。“他这人不错。”

“他究竟也是没法子想啊,”上尉说。于是大家离桌散席。(林2009:14)

“别逗他,”少校说。“他挺好。”

“可他对战争不能干任何事,”上尉说。我们都站起身来,离开了桌子。(汤1992:13)

“He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 anyway”十分口語化,因此相对来说林疑今的翻译更合适,很好的还原了原文少校和上尉的说话特点,保留作者写作风格,也体现出上尉理解牧师对战争的态度。而汤的翻译“可他对战争不能干任何事”就显得不太自然,直译使得翻译腔太重,也没有考虑到译入语语言的使用习惯。

(三)动态顺应

动态顺应反映的是交际原则和交际策略在协商过程中的运作,体现了选择过程的实际运作方式。也就是说,语言使用或选择过程中的动态性与语境、语言结构以及时间密切相关,促成了意义的动态生成。翻译过程应遵循与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三个方面的动态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也是语言顺应的特征,体现在多个层面上,如顺应对象、层次、程度和功能。

例4“太多了,”我说,拿起玻璃杯,对着饭桌上的灯照照。

“空肚子不算多。酒是件奇妙的东西。会把你的胃全部烧坏。这对你再有害没有了。”

(林2009:185-186)

“太多了,”我说,举起酒杯对着桌上的灯光察看。

“这不是给空虚的胃喝的东西。它是奇妙的东西。能把胃整个烧起来。没有比它对你更坏的东西了。”(汤1992:149)

在这段中,亨利的朋友里纳迪前来看望在医院养伤的亨利,并和他一起喝酒聊天。“Not for an empty stomach”的翻译出现了很大分歧。这时应该考虑到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前文亨利说“too much”,下文承接了這句话,考虑到句法结构和顺应语境,其实应该是“对于空肚子来说这点酒不算多”的含义。林疑今的翻译更合适。当我们只关注这句话时,汤永宽的翻译也不能算错,但是不管在上下文语境中,还是句子结构的理解上,都不恰当。

(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

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程度是指在语言的意义生成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做出顺应的意识显著程度。突显程度越高,文章理解起来就越轻松。

例5“我们演的这场戏坏透了,可不是吗?”

“什么戏?”

“别装傻啦。”

“我倒不是故意装的。”

“你是个好人,”她说。“你总算尽你的能力在演。不过这场戏坏透了。”(林2009:33)

“咱们是在玩一场糟透了的游戏,是不是?”

“什么游戏?”

“别装蒜啦。”

“我不是装蒜,不是有意的。”

“你是个正派小伙子,”她说。“你懂得怎样玩游戏,也真的玩了游戏。可这是一场糟透了的游戏。”(汤1992:28)

在这段对话中,凯瑟琳问亨利是否爱自己,而亨利虽然不爱,但却说了很多谎哄着凯瑟琳。当女主人公挑明真相时,亨利又开始装傻。原文中提到的“play a rotten game”的处理颇有韵味。汤永宽把它直接翻成游戏,把刚刚两个人假意的情话当成游戏,在中国读者看来并不合适。而林疑今在这里则有意翻成“演戏”,很明显game没有“戏”的意思,说明他在语言选择时做出了有意的顺应,使得中国读者一下子就能想到“逢场作戏”的说法,对于原文的对话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译者在此时的顺应意识突显性很高,使得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更轻松和明白。

二、结语

本文主要从顺应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林疑今和汤永宽的《永别了,武器》中译本中的人物对话翻译。从顺应论的四个角度具体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顺应论对于指导译文和分析译文具有一定重要作用。通过从顺应论角度分析,相信读者和译者都可以对经典作品的翻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汤永宽,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顺应论武器
“魔改”的武器
克敌制胜的“绝密武器”:无线电侦察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请放下你的武器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