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说《湘西秘史》中的民俗风情

2019-12-10王晓冬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秘史民俗风情刻画

王晓冬

摘要:《湘西秘史》是作家李怀荪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创作的一部集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人性情感为一体的长篇小说。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交织的爱恨情仇等,在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渲染烘托下积淀,从而显示出别具风格、蕴藉深厚小说特色。因此,《湘西秘史》不仅仅是一部简单地通过情节推动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性特点的小说,更重要的是它透过文字折射出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形成的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本文就《湘西秘史》中民俗风情的刻画展开论述,重点研究小说对湘西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

关键词:《湘西秘史》;民俗风情;地域文化

《湘西秘史》描述的是清末湘西这个特定地理环境下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通过五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向我们展示了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湘西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以及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小说将故事发生背景设立在湘西的一个普通的镇子——“浦阳镇”上,故事的主体是当地土著居民中几个世家大族的日常,故事发展中融入了当地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交融过程中出现冲突的元素,展示了湘西地理环境下孕育出的独特的风俗特点,以及文化融合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融合过程中冲突不断的情况。将湘西文化用由浅到深的方式娓娓道来给人以全新的视角体验。《湘西秘史》的写作意义不仅仅局限在小说本身对人性和文化融合的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书中的描写,我们了解到当地蛮霸强悍又醇厚朴实的湘西土著居民,也感知到山清水秀,风俗鲜明的湘西地域文化独有的魅力。其文学价值之外的历史发展、民俗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湘西文化描述的载体分析

小说对湘西文化的展示是独具匠心,全方位,巧妙的。由于《湘西秘史》是一部以剧情发展和情节推动进行的小说,所以,书中有大量的人物语言刻画和描述故事情节发展的旁白部分,这就导致了作者不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对湘西文化做一个第三人称,百科全书式的表述。如果这样做,不仅降低了小说本身的可读性,而且枯燥的文字表述给读者留下的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记忆,无法让读者从更深层次上领略湘西地域文化和风俗特点。因此,作者巧妙地将风俗文化的展示融入到了小说本身的情节发展要素和语言刻画上,以湘西文化为底调,描绘了浦阳镇三代人物情感纠葛的画卷。在载体的选取上可谓匠心独运,地域色彩鲜明突出。

其一,以地方戏曲和巫傩文化为载体。《湘西文化》作为对湘西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下几个大家族之间三代人之间纠缠恩怨的描写,自然少不了对湘西文化具有独特代表性和地域特征的戏曲和巫傩文化的描述,正是在这样背景和文化熏陶下,孕育出了一群有独特性格特点的当地居民,也构成了小说发展的故事基础。小说中重要情节的推动和一些生老病死生活图景的刻画离不开戏曲元素,戏曲从方方面面参与到浦阳镇居民生活中,主角之一的张复礼是一个当地戏曲的资深爱好者,他的妻子就是戏班出身,这样的身份特点是众多情节走向和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当地的巫傩文化比重也比较大,小说人物石法炎,龙发胜等是巫傩文化的传承者和推行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捍卫巫傩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透过他们,读者能够对巫傩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理解湘西文化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死观念以及巫傩文化对当地居民思想的影响。巫傩文化的刻画过程不仅是体现详细独特地理位置下独特风俗文化习惯的需要,而且在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为故事中当地土著居民的性格特点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是许多故事情节发展的背景和推动力。在地方戏曲的描绘中,读者感受到了湘西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间接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的厚度和当地居民醇厚、原始气息浓厚的特点。可以说,以地方戏曲和巫傩文化为载体表现湘西文化是为小说整体发展设立的基调,在这样的基调下才会衍生出独特的故事和独特的人。

其二,以语言的综合运用为载体。《湘西秘史》对湘西文化的表现另外一个重要载体是小说中文字语言的刻画。书中采用的语言除了第三人称的旁白部分,更多的是情节叙述和对人物语言的记录,尤其是小说中人物对话的描写,设计了湘西当地多样的地方方言,乡音俚语,还包括戏曲语言,甚至符咒语言,极具特定的地域和历史背景特征,不仅使人物个性彰显,涂抹了乡土特色,使情节的推动更加入情入理,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情节冲突时的感染力。而且这种独特的小说文字刻画会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能够迅速将读者摄入到湘西独特的故事发展背景下,从而增加了读者阅读小说时的兴趣,在乡俗文字语言所设立的特定氛围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小说人物的悲欢离合。

鲜明的语言特点是小说的一大特色,这种运用需要的是作者对当地语言文字深厚的掌控功力,了解并熟悉湘西文化特点,将故事的推送和意识的传达,润物无声般蕴含到小说文字语言的表述上,在不知不觉中为读者阅读营造一个有湘西地域文化特点的气氛。

二、对湘西文化中的风俗民情的分析

其一,独特的渔猎文化。渔猎文化是我国文明发展历史中具有地域性发展特点的重要一环,记录了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中如何生存,捕猎,对我们民族的追根溯源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野生的虎豹数量上急剧减少,再加上其他中重工因素的影响,这种文化在当代已经没有传承者。但是,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渔猎文化传承中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和狩猎活动。《宋史》中对渔猎文化有比较详尽的记载,书中“梅山峒蛮”的描写正是渔猎文化的反映,在“梅山峒蛮”的描写中,渔猎活动的从事者属于“梅山教”,技艺高超的狩猎人称为“虎匠”,这些人以捕杀猎物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渔猎文化。小说中故事发生地点“浦阳镇”正处于宋史中记载的“梅山蛮地”一带,小说中“盘瓠崖之恋”和“梅山虎匠”两个故事情节记录和展示了这种文化,向公众展示湘西地理条件下这已经消逝了的文化现象。

其二,历史悠久的湘西戏曲文化。小说中浦阳镇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戏曲的参与,戏曲不仅参与到小说人物的生老病死,一些重要人物的身份特点,爱好等或多或少地与戏曲产生联系,而书中涉及到的戏曲类型,就是有“中国古典戏曲活化石”之称的目连戏。目连戏的参与是书中人物性格特点形成原因,一些重要情节发展的推动力,还起到特定环境下渲染氛围的作用,在“目连大戏”一章中,作者集中笔力描绘了盛大的节日图景,目连戏的艺术表现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一章彰显得尤其突出,这些对我国传统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传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三,古老神秘的巫儺文化。古老神秘的巫傩文化是湘西独特地域性文化形成的基础,几千年的岁月中,巫傩文化的盛行形成了湘西土著居民独特的生死观念,这里既包含着对生的感念,也有对死的敬畏。湘西巫傩文化的盛行一个间接反映是在毛泽东同志的诗句中,湖南出身的毛泽东在《送瘟神》一诗中“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诗句描绘了湘西人民以船送瘟神的习俗。在《湘西秘史》中,“草船送瘟”一节对这一习俗中特定的流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展示了丰富的巫傩文化,也间接刻画了当地人们对千年传承下的巫傩民俗的敬畏。

总之,《湘西秘史》根植于独特的湘西文化背景中,字里行间反映了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文化画卷,其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描写特定地域,特定年代背景下人性之间纠葛的小说,还在于作品本身的民俗以及社会价值,其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追本溯源,以及湘西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广是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周福雄,张彬莹.小说《湘西秘史》中的民俗风情写作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8,37(08):106-109.

[2]陈集亮.一幅清末湘西的全景风情画——漫评李怀荪长篇小说新作《湘西秘史》[J].艺海,2018(01):25-26.

猜你喜欢

秘史民俗风情刻画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掌门人秘史
贝锦三夫《武陵王》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蕴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
UFO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