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环境层面的乡村教师流失问题探查

2019-12-10吕天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乡村教师

吕天

摘要:优秀乡村教师大量流失将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无法保证。乡村教师流失主要是由物质和文化两重因素影响造成的。文化层面上乡村教师流失主要源于精神文化资源的短缺、文化身份认同的匮乏、个人价值实现机遇的匮乏、理想环境与乡村现实对比后遭遇的文化震荡。因此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措施,来解决乡村教师流失问题:依据地缘特点、文化特点划分教师的群体;降低教师对乡村学校的预期;依据政策要求打开教师晋升通路;构建教师管理讨论制度。

关键词:文化环境 乡村教师 教师流失 教师流动

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而言,缺少稳定的教育渠道、缺少有力的教育师资、缺少多样化的文化培养环境造成了个人发展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也导致了一部分地区贫困的代际传递。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首先就需要保证乡村地区学校教师力量的充足,保障学生在校获取教学资源的均衡。乡村教师除了福利待遇较低、居住条件较差之外,还面临着文化层面的资源短缺等现状,也正是这种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匮乏,导致乡村教师长期保持高流动率。因此,只有正视文化环境层面乡村教师流动的成因,正视乡村教师在精神层面难以取得职业认同的现状,才有可能降低乡村教师的流动率,真正地解决眼下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问题。

一、我国乡村教师在文化层面的失落境遇

1.精神文化资源的短缺

乡村地区相比城镇,在资源的获取上相对匮乏。在前互联网阶段,乡村地区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电视和报纸,在移动互联网阶段,这种信息获取渠道的匮乏和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灭,但从信息的传播和讨论来说,仍旧存在一定的滞后。由于乡村地区的资源限制,文化消费如文娱活动等也比较匮乏。这些现实的物质因素导致很多城镇成长的青年教师无法适应乡村生活。

2.文化身份认同的匮乏

除了文化物质的客观局限之外,不少教师在文化身份上也缺少对乡村教师的认同。目前乡村教师有将近四成以上来自于城市,许多教师经由特岗教师等国家项目来到乡村地区支援地方教育建设,这些青年教师固然对教学有着比较浓厚的热情,但他们都表示常年担当乡村教师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对自己乡村教师身份的不认同。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出身城市,做一名乡村教师“不体面”,收入低,物质生活条件差,长期在乡村执教是一种“不上进”和“退步”。另一部分青年教师则比较看重社会评价,同学与亲戚对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负面评价也导致他们考虑改换职业。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家庭在城市,由于路途遥远,他们被迫与家庭长期分离,只有在寒暑假时才有机会与家人团聚,这也是目前农村青年教师流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个人价值实现机遇的匮乏

一部分青年教师相比那些将乡村执教当成职业跳板的教师更专注和精研,但在询问他们是否考虑过回城市教书时,他们都表示“有考虑过”。其考虑回城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其一,在乡村地区教师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类教师有奉献精神,但由于农村的生源质量比较差,他们經常有“挫败感”,而且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实力较差,经常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高年级学生辍学,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对这种情况感到失望。其二,乡村学校的结构性特点导致教师感到不便。乡村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管理层“一言堂”的现象,有的学校经常制定与现实不符的目标,并对教师进行严格监督,有的学校常常朝令夕改,导致教师感到无力配合。其三,对职业前景的悲观。一些乡村地区的生源越来越少,生源质量下降明显,而教师的职业前景经常与学生的升学率挂钩,因此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不抱期望,得过且过。

4.理想环境与乡村现实对比后遭遇的文化震荡

一些青年教师对乡村教育的估计不足也是导致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许多青年教师在来到农村之前,认为农村学校的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而学生普遍更为向学,在农村执教更有职业自豪感和自我实现感。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个人职业前景不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物资匮乏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外来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在执教几星期后便想办法请辞,留下来的教师也对未来发展感到悲观,对乡村教学环境不切实际的预期间接导致了乡村教师流动性的增强。

二、影响乡村教师流动的深层文化机制论析

1.来自城市的支教教师身份与乡村地域接洽的不均衡性

城市来到乡村执教的教师的身份很难在农村获得一定的安置与认同。这种情况是由两方面原因构成的,其一在于教师有“城里人”的优越感,当他们在面对相对落后的农村时,本能地会产生身份认同的动摇;其二在于农村地区也无意从身份认同角度接纳城镇教师。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将在未来一两年内离开农村,关于他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老师、是否理解他们的老师做的选择、是否能够接纳教师的价值观,学生大多不置可否。有学生坦言,一位女老师“太讲究了”,佐证其观点的理由是“上课还化妆”;而有的学生则承袭了家长的观念,比较功利地认为“他们(教师)也能捞到好处”。两方互相不理解导致了城镇教师融人农村的困难,将原本应该团结一心的师生双方完全分裂为两个阵营。

2.乡村地区教育观念的迭代产生了乡村教师的身份评估谬误

部分从事了一段时间乡村教学工作的教师认为“教书没有意义”。形成这样的观念主要有几个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比较显著的下降,教师从事教学的成就感比较低;其次是家长的过度依赖或不配合,也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之外感到挫败。此外比较微薄的收入也导致了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社会地位的低评价。一位教师反映曾经被学生私下蔑称为“穷鬼”,乡村地区地缘性组成的人际关系与人群的低评价,导致教师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层级降低,教师因职业产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被消解,进一步造成乡村教师的流失。

3.文化娱乐消费的发展滞后导致教师寻求放松与提升的空间受阻

农村地区的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教师群体相比较一般的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要更高,文化需求也相对较高。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互联网尚没有覆盖,教师获取外界信息比较困难,而且农村地区的基础文化保障设施建设也比较缓慢,地区的图书馆、阅览室常年关闭,这些都造成乡村教师在工作之外感到无所事事,没有价值感。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由于农村地区文化信息更新缓慢,导致个人发展遭遇阻碍,因此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感到焦虑,并且认为自己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里错失了很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文化层面乡村教师流失的解决路径

根据前文论述的结果可以看到,文化层面上,教师的实际需求没有获得满足;精神层面,他们所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心理层面,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认同也比较匮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向度的,因此,在尝试探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也必须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特别是依据农村当下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根源出发,尝试探索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路径。

1.依据地缘特点、文化特点划分教师的群体

前文提到,目前很大一部分青年乡村教师都来自于城镇,对于乡村地区的文化环境既感到不适应,又没有归属感,而他们在融入乡村教师群体时,也经常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感到隔膜。从这一角度出发,学校可以尝试将从城镇地区来的教师集体编组,让这些教师能够在邻近区域工作和生活,这种地缘上分配的考虑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因缺乏归属产生的焦虑感。学校也可以尝试将有相同爱好、相同文化品位的青年教师同类分组,使其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以此补足乡村地区文化建设滞后带来的文化信息滞后的不足。

2.降低教师对乡村学校的预期

许多乡村学校在对外招收教师时,经常会制作美化学校、美化乡村环境的宣传材料,这些宣传材料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乡村地区学校的吸引力,但这些夸张的宣传材料更多的造成了城镇青年教师对乡村学校的误判。学校应当放弃“人海战术”,不再只是一味地吸引青年人才来到农村,而是应该从能不能留住人才的角度评估当年招收教师策略是否成功。学校也应该从能够实现的角度,对青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福利做出承诺,而不是一味地“画大饼”,也只有立足實际,实事求是,乡村学校才可能真正地招收到愿意来乡村服务的青年教师。

3.依据政策要求和农村现实,打开教师晋升与向上发展的通路

在主要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大环境下,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差、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因素几乎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拦路虎。目前已经有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关注到了这一问题,江西、山东等省教育部门专门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降低了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因此,地处相关政策覆盖的地区的学校应该及时向本校教师告知、宣传这一类福利政策。而对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应该在学校正常运作尚有余力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向教师提供符合个人发展的必需物资,并且以政策和奖金等形式,鼓励教师不断地向更高水平的教师看齐。只有在这种职业上升渠道畅通的环境下,乡村学校才有可能培养出能够扎根乡土的优秀教师。

4.开放学校管理格局,构建教师管理讨论制度

许多教师不适应乡村学校的管理模式,认为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缺少表达和发言的权利,特别是面对一些可能存在问题的政策,没有办法积极反馈给学校做出调整,如某校规定学生要在七点半到校进行“经典诵读”,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居住地远离学校,七点半开始经典诵读就必须牺牲学生的睡眠时间,导致他们在一天的大半时间内因缺少睡眠而昏昏欲睡,教师授课的转化率极低。教师对此规定曾委婉地表示不支持,然而学校却极不重视,该校教师普遍对学校的此类做法感到无力和无奈。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考虑向教师群体开放决策讨论的权利,在做出某项规定前,首先应该召集校内的教师公开对决策进行商讨,特别是涉及教学工作的决策应该取得教师的建议与论证后再发布,让教师参与校内决策,以利于提高校内教师的身份认同感与校园建设的参与感,减少他们因不适应校园管理而产生的无力感。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乡村教师
浅析文化环境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
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文化对行动的影响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