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初探

2019-12-10刘烜赫苏腾卓璇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公园绿色

刘烜赫 苏腾 卓璇

摘要:通过全面评估区域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明确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划定北部生态涵养区、南部生态保护区、中部都市发展区,明确差别化城市生态建设策略,提出“生态融城”理念下的主城区生态体系优化提升方案。

關键字:呼和浩特市;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11-0071-75 收稿日期:2019-10-25

生态文明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生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略,是严格自然环境管理和实施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性理念,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是连接西北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与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草原丝绸之路”战略节点城市、呼包鄂榆核心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劣对地区乃至全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并作出重要指示,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找准呼和浩特的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城市发展面临机遇

1.1“—带一路”

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内蒙古全方位扩大开放的重要基石。呼和浩特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着力创新与俄蒙合作机制,完善口岸、跨境运输等开放基础设施,建设若干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努力打造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城市。

1.2京津冀协同发展

呼和浩特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北京为中心向西北地区辐射的重要门户城市。首都圈处于功能外溢阶段,工业制造及服务业重组和外迁,为自治区及呼包鄂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在冬奥周期加快京蒙合作创新,积极培育北京一张家口一呼和浩特科技创新走廊,有助于区域合作的全面提升。

1.3呼包鄂城市群发展

2017年底,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占全自治区总量的56.4%,比2001年占比上升26个百分点。呼包鄂三市人均GDP超23000美元,比2007年增长3倍,是全国人均GDP的近3倍。2015年《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呼包鄂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地区,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自治区参与区域竞争中坚力量。集包铁路、包西客专、呼准鄂铁路等交通线路的开通,以及呼和浩特未来高铁网将形成“呼包鄂客专+京兰通道+呼南通道+包(银)海通道”的铁路网,将加快呼包鄂区域交通一体化,城市之间产业联系也会不断加强。

1.4国家大数据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近年来,内蒙古依托大数据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实践基础,将大数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已陆续引进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浪潮、京东、曙光、搜狗、中国华录、IBM等一批信息服务商入驻。目前,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基地。作为国家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内蒙古今后将在更广、更深的领域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经济常态下,随着能源经济的下行,去产能、去库存,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呼和浩特受到较大冲击,GDP增速跌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呼和浩特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抓住发展机遇,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物流、云计算数据中心、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首府经济,修复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城市,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辐射带动作用。

2新时代区域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进入新常态,内蒙古作为国家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对自治区生态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呼和浩特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共筑生态屏障、共治环境污染、共促绿色发展”为使命,与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共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合作共建区,既是必要,也是可行。

2.1生态建设定位

生态发展强调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循环利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以生态永续为指导,以生态及人文景观为依托,以科技技术为特色,以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生态城市为定位,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广使用绿色产品。合理利用水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推进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2.2生态发展目标

以往呼和浩特市主要以“保护”“保护+建设”“创新”“建设+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产业结构亟需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要以“保护+开发”为核心,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生态产业”“城市生态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呼和浩特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试点城市。

2.2.1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积极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协同发展,共筑生态安全屏障。落实主体功能定位,严格保护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大青山南麓生态保护区、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以及荒漠化草原修复区建设。

2.2.2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建设要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使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有机结合,使老百姓致富、产业得到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治理。结合呼和浩特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符合发展特色农业的各项基本要求。建设集研发创新、生产加工、储备交易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基地,成为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示范区。

2.2.3城市生态建设

根据呼和浩特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强,未来呼和浩特将全面形成生态制度完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3生态发展时序

2.3.1近期目标

发挥本底资源优势,建设最佳“绿色生态城市”,积极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创新、科技技术为引擎,整体驱动绿色产业链条,围绕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以大青山为天然屏障和绿色背景,以河流和道路为骨架,以城市组团空隙和城市公园为依托,打造城市网状绿色生态体系。

2.3.2远期目标

建设独具呼和浩特特色的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城市,建立高韧性永续发展模式,实现呼包鄂榆城镇群的生态发展要求,打造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示范城市。在水平衡基础上,落实进行生态空间的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畜,重点研究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在保障水约束导向下,维护水—林一粮一农一草一畜的系统平衡,实现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区域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策略的优化设计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本文对区域空间继续进行区域划分见图1,从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方面制定区域化、差别化相应策略,力争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严格监管和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

3.1北部生态涵养区

此区域以首府绿色安全屏障+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为功能定位,明确以下发展策略:采取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方式,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持续推进大青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沟系治理。并对每条沟打造生态景观,体现一沟一特色。对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进行恢复,筑牢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推进农业生态化。依托大青山自然资源优势,采取生态旅游的方式发展休闲旅游业,有效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3.2南部生态保护区

以修复生态+涵养水源+建设特色农牧场基地为功能定位,采取以下发展策略:以黄河中上游地区环境综合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重点,对现状天然原生林、防护林、进行修复,打造生态景观林;开展清水河县浑河湿地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在清水河县浑河湿地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建设力度;建设特色农牧场基地,以林果、牧场为导向,在防沙固沙的同时撬动乡村旅游;开展保护黄河绿色行动,实施沿黄生态走廊工程,构建黄河护岸林。

3.3中部都市发展区

以生态商务+生态休闲+生态旅游+生态产业为功能定位,具体发展策略见表1。

4核心主城区生态建设策略的微觀考量

4.1“生态融城”理念

“生态融城”提出了一种关于未来城市的构想,即以生态来溶解城市,打破城——绿两分格局,建立一种新的空间生态秩序。通过以“生态”为视角、以“网络”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塑造“安全、宜人、连续”的生态网络,不断促进两者空间关系的生长与演进,同步推动两者在效益机制上的互促与联动,以此化解人地僵局,实现城市与生态的包容发展见图2。

4.2生态建设发展策略

4.2.1公园体系优化提升

构建高标准的绿地公园系统,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1)建设目标

将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公园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游园)和专类公园四大类。“综合公园”进一步分为市级综合公园、区级综合公园;“口袋公园(游园)”则明确老城区范围内的称为口袋公园,主要指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老城区以外的称为游园;“专类公园”按照现行规范进一步分类,分为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力争实现开车10分钟可到市级综合公园、骑车10分钟可到区级综合公园、步行lO分钟可到社区公园。

(2)发展策略

根据生态优先原则,立足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条件,打造主城区“依山伴城、多水成廊、三区三轴、生态宜居”的绿地系统结构,充分形象展示呼和浩特市“山城相拥、水城相映、绿城相依”的特点。一方面,重点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建设“沿河沿沟”生态廊道,构建以古城风光环、区块拉接环、城市公园环、郊野生态环及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绿色空间体系,形成园林遍及、绿树成荫、历史名城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景观面貌。另一方面,着重强调绿色共享、公众参与。重点将构建特色城市公园系统,持续建设大型绿地,不断促进各类绿地免费开放。提出突出遗产品质、古今融合,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特色。

4.2.2共享、低碳、生态建设

(1)发展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

在各层次规划体系中落实“公交优先”理念,强化城市内部大中运量公交廊道建设,协同优化沿线居住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紧凑布局,提高出行直达性。持续营造步行友好、骑行友善、接驳公交便利、生态低影响的设施环境。结合地铁、公交站点、邻里中心、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共享单车租赁,提升共享交通的水平。

(2)倡导城市低碳发展,建设宜居城市

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发挥城市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在土地出让前明确绿色建筑的控制引导,在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融人低碳生态理念,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为核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海绵城市、低碳生活方式等强调绿色城市运行管理。

(3)智慧创新、充满生机活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融合“生态化、人性化、智能化”理念,打造生态友好、智慧运营的新一代建设的标杆。推行环境感知化保护、加强景观可视化监测、促进交通低碳化运行、提升能源网络化管理、引导产业信息化发展等手段实现智慧呼和浩特。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既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更是一个具体实践。不但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标准引导,更需要结合区域实际的地方有效探索。以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的呼和浩特为例,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结束不久的短期内,重新勾勒区域城市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定位和中远期具体方略,具有重大时代意义。诚然,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差异性,无论学界还是管理界对此的理解和认识均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具体化的实践探索分析,能够很好地弥补宏观研究的微观不足,期望通过这种实践案例全景解析和生动展现的方式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典型借鉴。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公园绿色
呼和浩特之旅
在公园里玩
开车去公园
追踪绿色的秘密
一见如故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