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传播手段、能力建设和路径思考

2019-12-10陈科

记者摇篮 2019年10期

陈科

【摘 要】媒体是什么?媒体是新闻传播的机构,并承担社会责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追求传播价值的最大化。在此认识下,为了不断提高传播效率,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紧跟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改进传播手段、提高传播能力,探索新路径,是媒体和媒体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平台化模式   在场化体验   社交化传播

一、传统媒体传播能力面临挑战

已经过去的2018年,对于传统纸媒而言,是媒体融合的关键一年。互联网时代,传媒格局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经过近几年激烈的竞争,媒体行业分工更加细致、更加专业化,融合程度更高。但是不难看到,传统媒体在传播能力方面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传统媒体生存空间遭遇挤压,亟须转型发展;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创新力影响力虽然在不断增强,但专业素养不够、盈利能力弱。大力拓展新媒体覆盖面,加强探索新媒体盈利模式,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任务艰巨繁重。二是新媒体技术人才和经营领军人才缺乏,新兴领域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梯队建设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难题有待破解。传统媒体突破人才瓶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三是新的技术手段加速更新迭代,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多样,新兴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任务艰巨。四是传统媒体经营极速下滑,而新媒体投入加强但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做强做优主业的任务很重。

二、深度融合的路径思考

媒体融合并不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上的整合。我国媒体融合进入第五个年头,已由形式融合、内容融合升级至体制机制融合。传统媒体在扩大传播影响力上做出各种探索和努力。

1.坚持内容原创,做强知识产权收入。传统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在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后,仍然有其先天优势。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依然要坚守下去。坚持内容创新的理念,迎接用户的回归。

与此相应的,媒体的内容版权问题应该提上更为重要的位置。在版权收入越来越重要的当下,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使传统媒体遭受较大的损失。

2.平台化模式。新媒体之争,实质是入口之争。建立自主平台,有利于实现对阵地的把控,对技术的把控,对用户数据以及传播效果的把控。

媒体不仅应该继续坚持专业化道路,拥有专业的内容编辑及权威性,还应数字化,拥有面向用户的开放型的内容平台。不建立自己的平台,有很大的局限性,数据、UGC都缺乏。

在内容生产的路径上,平台型媒体应具备开放、激活、整合和服务四大特征。不仅有传统媒体组织提供的专业性新闻信息,也要激发用户(组织或个人)媒体的参与,实现内容生产的多元化,激活用户的互动能力。此外,提供的服务,既让用户参与到内容生产中来,也在与用户的双向多维互动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媒体建立的平台与入驻媒体的合作,使双方走向共赢。在平台上,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增加了用户的黏度;政务或个人自媒体入驻平台,有益于提升信息内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需要指出的是,平台化路径任重道远。起步较早的商业平台已经占据了优势,新媒体形态被少数商业平台霸占,媒体在自己建立的平台上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其影响力很小。内容的分發高度依赖大平台,要奋起直追,做好平台建设,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

3.在场化体验。在具体的内容生产方面,融合场景要素的传播,即在场化,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传播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在场化,是指用户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在场感。在场化的沉浸式的体验真实地融入场景,用户体验感更好。

在场化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的同时,产生的是更大的商业价值。除了我们已经较为熟悉的直播场景嵌入购物元素外,VR很快也将应用到电商等场景。此外,在场化的社交属性也将更为显著,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4.社交化传播。融媒体时代更加强调信息内容的互动与分享,受众使用媒体获取信息,不再仅仅是使用媒体的直接目的,还包括了实现社交的目的。人际关系渠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社交化传播提高了传播的互动性。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通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其他受众对于信息的理解与评价。

因此,符合社交化传播的内容生产应具备:一是内容能够引发分享,与受众心理建立紧密联系,引起共鸣;二是内容能引起反馈;三是内容能聚合用户,以长期可持续的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固定用户群的黏性。

三、创新媒体融合机制与组织体系

推动媒体融合转变,实行媒体行业机制创新与组织重构。

1.组织领导机制创新。媒体行业管理部门要重视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设计制定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具体办法。进一步明确媒体融合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工作重点以及监督保障措施,引导人力、物力、财力向媒体深入融合发展集聚,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媒体企业要建立媒体融合发展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媒体融合研究主题研讨会,针对最新媒体融合课题与事项进行深入探索。

2.建立共享体系。规划实行重点项目,从内容生产、传播途径、经营模式、技术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接及融合发展。打破约束融媒体发展的体系壁垒,着重改善功能重复、内容相同、力量分散等情况,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编辑平台,建立媒体信息采集、多元化传播、采编流程信息数字化改造。全面加快现代化立体传播体系建设,丰富的传播途径与形式,拓展传播渠道与平台终端,使得新媒体传播能够更快、更广泛地覆盖。

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文化专项资金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对新媒体内容创新、体系改革、技术研发等项目予以扶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媒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传统媒体企业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等,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媒体企业多渠道融资。

四、大力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全面加强传播手段和能力建设,高起点谋划、大力度推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按照“一体策划、一体运行、一体呈现、一体考核”的原则,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工作新格局。

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是传统媒体适应现代传播格局的必然要求。传统媒体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跟上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报网端微等新媒体矩阵建设,构建立体式、全覆盖、差异化的现代传播体系。

1.移动优先战略。以端微为主平台,全方位推进新媒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新媒体品牌打造工作,坚持报网微同步联动,创新运用文图音视等多种形态,创造新媒体延伸产品,培养全媒体专家型人才,提升舆论传播力。大力实施优质产品工程,在做好原创内容基础上,增加内容源信息量,丰富产品呈现形式,不断增强用户吸附能力。大力实施发展用户计划,实现核心用户群体的重点覆盖。实施媒体之间的强强合作,拓展与重量级伙伴的合作,不断扩大新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技术引领传播手段创新。要以新技术新应用为引领,抢占先机、争取主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传输、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丰富新闻传播形态,提升信息采集能力、内容制作能力和新聞传播效率。要推动产学研用紧密衔接,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商业网站的合作,把最新成果运用于媒体产品设计开发方面。此外,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面升级网络安全技术,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项目,对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管理机制全面优化升级,为媒体深度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快组织重构。要立足快速、高效、系统的原则,着力构建新的组织领导架构,大力优化采编流程,创新激励奖惩机制,真正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突出分众化、差异化、特色化。

4.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要大力实施转型提升行动,探索“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分层分类分阶段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弥补素质弱项、补齐能力短板、扫除知识盲区。要着力改进人才引进工作,探索建立专家智库,提升人才结构与事业发展的匹配度。创新各类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最大限度集聚、开发和用好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