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中职数学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实践研究

2019-12-05李须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能力课堂

李须君

[摘           要]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应强化连接与互动的互联网教学特征,构建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效果。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数学教学;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76-02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互联网”理论的结合

此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为课堂授课的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2014年11月6日,为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信息化深入课堂,国家颁布了教育部正式文件,将信息化和理论相结合,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教育两者的深度融合,呈现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而正是这种新形态正快速地改变着以前的传统模式。互联网的高效、便捷、多媒体等特点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推陈出新,给高校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由于与传统教育差异巨大,如何进行教学形式的改变,师生该如何相处,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变身”不等于“替代”,学校和网络是差别迥异的场域,需要在对比的权衡下慎重取舍。

三、“互联网+”教学的背景及影响

(一)互联网教学发展的大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成效显著,集中体现为各类型、各学段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学前阶段教育的覆盖面逐渐扩大,义务教育领域的免费政策全面推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步伐加快,高等阶段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在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职业教育已逐渐走出低谷并加快发展。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五年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方式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来势汹汹,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职业教育备受关注也备受质疑,机遇和挑战并存。“互联网+教育”是深层次、大幅度的重构,是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这些都是“互联网+教育”的成果,目前国内一些“985”“211”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微课和慕课视频已经比较成型,并日趋完善,为教学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时时、处处的教与学。

1.“互联网+”引发教学形式的变化

目前学校所用的基本都是纸质教材,是由静态图片和文字构成,对实践不能很直观地展现,不能与知识点对应的实际岗位相对应,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产生畏难情绪。现在“互联网+”的教学改革形势比较常见,如很多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参加数学补习课程,网络平台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测评习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答题,然后即时给出答题评分以及学生的数学能力评价信息,从而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并提供科学的补习策略建议。

2.“互联网+”带来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角色定位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师生交流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室、宿舍以及老师的办公室,交流方式是面对面。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只有在有网络的条件下,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所,同时也淡化了学习者与施教者之间的界限,虚拟的学习与交往社区,参与者共同构建一个新的网络社会文化。在课堂上一般照本宣科的老师是不太受欢迎的。

3.“互联网+”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的重要途径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资源尚需优化整合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将时间和精力主要分配在课程知识的讲授和传递上,学生忙于记忆和初级层面的理解,师生双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互动交流,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创造等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学流程尚需规范设计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更新观念,构建互联网思维,利用各大网站平台资源在日常教学中熟练、灵活地运用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一个领航人,需要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真正地使课堂丰富起来。提供良好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诊断工具,改进教学。

(三)师生交流尚需加强完善

在传统的观念中,“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老师的任务。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关系,遵循以人为本、彼此尊重、共同分享、彼此批判的原则。

(四)多种教学功能尚需互通

在网络高效、实时的特点下,教师也随着信息化时代不断地学习着,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一切的有效资源配置,平台的资源可以明确告知,上完课后的教学评价及时反馈。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学校方面

响应政府的号召,为学生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同时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发展“互联网+教育”的重要保障,要积极开展有关提升教师素养和水平的培训,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保障。对学生可以开展短期的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网络学习的接受能力。

1.加强互联网软硬件设施投入

搭建网络平台,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授课讲师主要以典型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开展教学,同时包含该教学的课件、练习以及反馈、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用不同方式呈现,营造一个多元化、多主题的资源共享平台。

2.积极组建互联网教学服务部门或团队

在网络信息技术上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核心队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及时优化网络平台资源,保证资源的共享。

3.建立适应互联网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前对教师的评价是总结性的,主要是用于管理和奖惩,而评价人一般都是领导。建立一个以领导、家长、学生、同事以及自评等多方面声音的考试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导向、激励、评价、反思以及发展等多方面作用,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不断向专业化迈进。

(二)教师方面

1.强化学生的中心意识

发扬民主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各方面的启发、点拨、设疑等一系列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强化互联互通意识

互联网在打破地区、学校之间界限的同时,也逐步打破了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师应充分利用慕课模式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加强与本学科其他教师、本校其他专业教师、其他高校教师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取长补短,将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教学经验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3.强化终身学习意识

互联网加快了知识传播的进程,改进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并不断地推进知识的创新与融合。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大趋势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教师更应具备一定的危机感,持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要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而且要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形成更坚实、深厚、前沿的知识积淀,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4.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是教师开展互联网教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互联网相关技术,既可以采用自学的形式,也可以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培训,为互联网教学夯实技术基础。

5.提升互联网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只是开展互联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互联网教学课程设计和课堂掌控能力。高校教师应认真研究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根据互联网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持续创新课程设计、教案内容、课堂结构以及具体的教学形式,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互联网教学的新办法。

(三)学生方面

1.自我管理能力

网络是实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自学能力的基础。通过全面提高自身研究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自身的知识迁移与能力发展。

2.信息处理能力

互联网既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也可能产生大量的冗余信息。高校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信息处理能力:(1)信息搜集能力,掌握学校图书馆、各种数据库、在线学习平台、各种手机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准确、快速地搜集各种相关信息;(2)信息甄别能力,在搜集到相关信息之后,能够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迅速筛选出契合度高的学习资料,剔除契合度较低、相对边缘的资料;(3)信息加工能力,能够对经过筛选之后的信息资料进行深度加工,以便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3.互动交流能力

教师创造具有一定激励作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积极引导学生,促使教学演变成探究、互动、深层思考的过程。适当缩减讲解环节,增加主动学习阶段,促使课堂转变成学堂。也应尽快培养自己的互动交流能力,能够将自己经过系统思考所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有效地传递给其他人;同时,学会倾听,能够对不同的观点做出比较和甄别,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接收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在反复的沟通、辩论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确保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的溢出效应。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进步与发展,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新型教学方式与功能也逐渐得以完善、优化,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方式研究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归根结底,无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都离不开教育的本质——育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个性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张立莹,刘春妍.“互联网+”中学数学课程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5):124-125.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互联网+能力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