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2019-12-05鲍晨丁雪华申向东胡文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鲍晨 丁雪华 申向东 胡文利

[摘           要]  以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工程硕士在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学位论文选题、校企合作以及与“双导师制”实施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成功的经验,提出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    键   词]  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34-03

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始于1997年,初期只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目前,工程硕士在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已成为培养单位最多、领域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类型。从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指导教师在培养工程硕士的同时,对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总结和探讨,本文对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一、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原则的探讨

课程设置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应遵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设置,培养方案是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它既是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又是科学制订课程学习和研究计划以及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1]。从设置工程硕士学位以来,各培养单位根据工程时间要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但还存在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够、实践性课程弱等问题。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因此,课程设置要兼顾基础与前沿双重标准,针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加大授课信息量,重视学术性强的科技讲座,加强工程硕士政策水平的教育[3]。除此之外,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实践、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等亲自动手感受的机会,使他们将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经验返回课堂,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4]。因此,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需要。

课程设置的原则除应遵循一般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外,还应针对其特点,既要“知识和能力并重”,还要宽口径、复合型、新颖性、实用性以及适应性的原则[5]。曾砥平等[6]以加强工程硕士课程学习为出发点,认为课程设置的原则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前沿性原则、宽广性原则”,最终使工程硕士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工程硕士的专业基础课应该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设置,不同模块之间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根据实际需求不同,教授的数量和内容可以不同[7]。由于工程硕士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本着支持培养目标达成,符合毕业要求,课程内容还应该覆盖工程硕士知识点和专业培训考试的部分内容[4]。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将工程技术与管理、商务、领导力等课程相融合,开展跨学科教育,并及时参与学术研讨会和工程项目,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8]。在课程教学外,跨学科工作室也是常见的方式,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运用各种研究的方法推进项目的进程。法国大学教育为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多面性培养,法国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技知识,而且要具有敏捷的推理能力,还必须懂得有关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社会、环境、工业生态等方面的知识[9]。

二、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方式的探索

2009年,全国高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为了更好地让工程硕士适应社会的要求,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道:“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0]。”

专业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应该有技术能力,也应该有科学研究能力以及面向职业的许多非技术能力。通过专業实践,工程硕士所获得的应用能力不仅要使工程硕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一定的组织或协调能力,还应该具有构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整合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做出高于普通人的贡献,并能为新技术、新理论的生成提供有效需求信息的能力[11,12]。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展之初,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秘书处就强调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性[13]。有学者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也就是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以及社会实践,将实践教学的理念体现到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中,充分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要通过制度保障专业实践的实施,明确各方的职责,推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项目[14],以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以工程硕士为例):(1)由院系安排到实践基地完成;(2)导师通过私人关系推荐学生到企业完成;(3)学生跟导师一起做研究项目(在校内或在项目委托企业进行);(4)学生自己找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王钰[15]等在总结清华大学十年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有侧重点,侧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要以学校为主,侧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以企业为主。同济大学建立职业实践基地的经验表明,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开展专业实践的广阔平台,为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而且增强了企业的人才意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共赢[16]。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三个要素:培养者、培养对象和培养环境。

孟安波、张文晋[9]和陈家庆[17]等人都在其各自的研究中表明,法国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一般有2~3次时间为半年的企业实习,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参加企业的日常工作[18];台红蕊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法国的实习规定每个学生要完成28个周的实习,其中至少有14个周是在企业里实习[19]。英国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三明治”式的教育,学生先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再到企业开展45周的实习,将理论与实践互相融合,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了解行业前沿的发展动态,提高綜合能力,然后再接受专业课程和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20]。

三、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内容质量的研究

学位论文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工作,关于论文的选题方式,刘润进等提出了可以从观察显现中挖掘课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明确目标下有意识地进行)、从生产程序中发现课题,从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地提出各种问题,还有就是从文献研究中提炼课题,将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得出新的研究设想[21]。除此之外,应科学把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内涵,确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建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开题论证制度,为了保证选题的应用性和效益性,除了要有校内的导师和专家以外,还应该包括校外具有工程技术职称的高级工程专家[22]。

四、关于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2014)》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接受实践训练,但很多学校由于学校场地、设备等原因的限制,以及在校教师缺乏相关的工程实践指导经验,这项工作很难在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根据校企合作的程度与方向不同,学校和企业也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大体可以分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站、专业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单位[23]。对和学校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可以有较为稳定的合作,由相关课题负责人与企业直接联系建立工作站,可以将企业的需求变为课题,让导师带学生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的性能和效益[24]。校企合作企业人员的待遇也很重要。企事业单位不仅仅是高校研究生的实践基地,而是要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25]。同时,要激发校外导师的积极性,如高校应该为校外导师设立专门的专业学位副教授、教授职称,并提高校外导师的待遇,严格导师考核制度,增强校外导师责任感[26]。同时,企业也应当获得部分培养经费。

国外的工程硕士教育大多开始于和企业的合作,是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而开设的工程硕士专业。美国的工科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美国大学与企业界在研究方面进行的合作多种多样,如签订合同、基金资助、建立科学园、大学与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等[27]。通过这些校企合作方式或者联合体的建立,使学校的研究工作更加活跃,企业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对法国大学教育的研究发现法国大学校与工业、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大学在确定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有企业界和经济界人士参与,共同协商,为的是双方能找到较好的结合点。法国高等工程院校的联合培养形式多样,有学校与学校间的合作办学,培养双学位跨学科的人才,还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这样的联合培养能让在校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这样企业与学校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既让学生早些了解企业,也能让企业对未来工程技术人才进行培养。英国的大学也非常重视校企合作,英国政府也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成立了全国性教育公司,负责组织高校和企业的各种科技合作[28]。

五、“双导师”制实施的研究

指导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根本因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对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工程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与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高级技术工程管理人员联合指导。”[29]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校基本都采用了“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但是,通过对“双导师”落实情况的调查,学者发现“双导师”制在落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实施“双导师”制过程中存在导师工作任务繁重,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校、企导师没能体现出合作的优势,对研究生论文的指导大都停留在电话、邮件等形式上,管理制度缺失,学生与校外导师、校内外导师沟通较少等问题[30]。

六、结语

自199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我国的工程硕士已经涉及40个领域,累计招生已经达到261万人,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已进入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新阶段,相比国外工程硕士教育,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在满足工程行业要求方面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不管是课程设置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工程硕士特点还是校企合作与“双导师”制难以落实等问题,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进一步了解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适合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景乐萍.大陆与台湾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2]李延希,张伟伟,张芬,等.材料工程领域转日至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R].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理科工作研讨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

[3]毛保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演技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C].刘惠琴,沈岩,雍翠菊.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惠琴,沈岩,雍翠菊.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谢发勤,吴向清,田薇,等.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6):34-37.

[6]曾砥平,黄楠,邓鹏图,等.强化课程学习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C].刘惠琴,沈岩,雍翠菊.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實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李春杰,赵会茹,王青霞.抓好实践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16-19.

[8]庄丽君.美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4):49-53.

[9]张文晋,张彦通.法国大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启示:兼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人才培养[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2):6-10.

[10]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11]侯军岐,卢东宁.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1):1-2.

[12]王应密,张乐平,朱敏.试论研究性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6-10.

[13]沈岩,秦颖超,康妮,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特色分析研究[C].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4]刘志刚,绳丽惠,冯继欣,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C].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硕士教育研究成果选编(2009—201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5]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16]李晔,王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83-87.

[17]陈家庆,韩占生,郭亨平.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27-32.

[18]孟安波.法国工程师的教育模式对我国工科专业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6,7(116):213-214.

[19]台红蕊.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6(6):215-216.

[20]鲁正,刘传名,武贵.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3):41-45.

[21]刘润进,陈玉珍,宋希云.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8-31.

[22]张林林,罗尧成,孙跃东.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73-76.

[23]刘惠琴,王钰,康妮.专业实践环节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开展对策研究[C].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硕士教育研究成果选编(2009—201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4]陆音,宋建新.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实践[J].科技信息,2010(35):650-654.

[25]王丽根.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角色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26]辛德树,熊伟,李敬锁,等.对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思考[J].教育教学管理,2012(6):33-35.

[27]周庚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鉴定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8]顾秉林,陈皓明,赵伟.在提高中发展:理工科博士生教育现状剖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9]魏银霞,彭英.英德美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评论,2011(6):151-153.

[30]国务院学位委员办公室.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www.moe.gov.cn.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孙思扬作品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导论》教学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实践优化体系构建
笑笑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一道等比数列习题的拓展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