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中国供销社博物馆

2019-12-04达公

中国化肥信息 2019年10期
关键词:溧水供销供销社

达公

“三世修得粮管所,七世修到供销社”,这句乡村俚语通俗易懂,而没有一定岁数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份供销情结的,也无法想象供销系统曾经“唯我独尊、一统江湖”的地位。现在的供销社系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有些地方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可它依然顽强而奇迹般地存在着。据说全国供销社尚存数十万个网点,而那些远离农村的同学、朋友都无法理解供销社,无法理解供销社的那份社会意义,近年终于有了一些改观。

几位制作人,穿云贵山水,绕黄河平原,折返八百里秦川,过徽商故里,经晋商腹地,接丝绸之路,访伊犁河谷……采写乡村故事,追寻供销事迹,寻访曾经的供销人,于是就有了部连续剧,同学、朋友都对供销社有了新的认识,每有微信探讨时,都会将好句子一转再转:“供销社的那份情缘,承载的不仅是千万供销人的情怀和梦想,不仅是40 年农村改革开放的创新和实践,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自豪感油然而生。

日前有幸被邀参加中国供销社博物馆红色之旅,干净整洁的大巴车缓缓驶入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中国供销社博物馆停车场。来到第一层展示区,展出的合作渊源、发展印记、改革前行、砥砺奋进、再铸辉煌5 个部分,特别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恢复成立后供销系统展现出来的全新面貌,给大家了解供销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博物馆里的文物展览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其体验性、互动性,一起坐着看露天电影,小黄狗吐着舌头趴在电影幕布下;一起在教室里认真听讲,踊跃举手回答老师提问;自觉扮演起了供销社营业员与顾客的角色……煤油灯、暖水瓶、雪花膏、散装白酒、手电筒、收音机、肥皂、布匹、粮票、布票、油票、交的钱款和售货单据在头顶的铁丝上飞来飞去等,让很多人亲切感倍增,找回了童年那份美好的记忆,也让年轻人品味并体验着供销文化。

作为全国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供销社曾经垄断了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你是否能够想象得到?你尽管大胆想象---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几亿农民的买与卖被一个商家包揽,只有一个商家统购统销呢?多么牛的存在。

1965 年,有一部叫做《红色背篓》的电影很受欢迎,主人公原型就是北京市某基层供销社分销店负责人,他与5 位同事一改过去坐等人来的做法,轮流用背篓送货上山,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这种不怕吃苦、全心服务、一心为农民的精神就是供销社人的背篓精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供销人的背篓精神一直没有丢。

很多人停留在一张嘉奖令前,这是1979 年11 月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亲笔签署,嘉奖给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1963年8 月30 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出《关于认真推广和学习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勤俭办社经验的决定》。《人民日报》同年8 月13 日,发表了题为《克勤克俭办好供销社》的社论。1974 年10 月14 日,《人 民 日报》以《他们继续发扬“扁担精神”》为题,报道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为发展山区经济所作出的新贡献。石板岩乡地处太行山东麓大峡谷之中,境内沟壑纵横、四面环山,“抬头一线天,低头乱石滩,抬脚就上山,落脚尽沟坎”,“路在崖上挂,人在云中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口居住分散,几千口人分布在17 个行政村326 个自然村。半个多世纪前,林县(现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在极其艰难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一副铁肩膀,挑起了连接城乡的重担;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道,“扁担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供销人,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精神财富,并被一代代供销人传承、发展和创新。

三层参观完毕,给人的印象是博物馆基本反映了供销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供销文化一览无余。但大家共同的疑惑也产生了,作为国内供销系统最大的博物馆为何会落户南京溧水某村子里?毫无疑问的是全国第一个供销合作社,哪怕是供销社的前身,也没听说过在溧水啊。随行者介绍,这是将供销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道理。

3600 平方米的展厅,又要口无遮拦不怕得罪人地说,没有镇馆之宝啊,见到了一些社员股票、旧报纸、供销社老书籍,基层社有些沧桑味道的那块大匾额也颇引人注目,全国总社、外省的藏品少之又少,总感觉藏品有些单薄、显得单调、少点震撼,与“国家级”似乎有些距离。博物馆,顾名思义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也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以教育推广为重要目标,努力于社区民众的公共关系。在展示的目标上,除了介绍知识,并引发观众美感经验,进而认知真善美,既然宣称为“中国供销社博物馆”,潜意识里感觉需要丰富藏品,完善藏品,就得有镇馆之宝,方能名副其实。

白马狮子头、东屏烧鱼、孔镇大肠......周边的社员食堂多多少少还原了一些老供销味儿,能吃辣的小伙伴们可以大快朵颐、大饱口福了。不管是溧水八大碗的味道,还是蛤蜊油的味道;不管是小人书的味道,还是散装醋的味道,都有股浓浓的怀旧气息,中国供销社博物馆红色之旅不虚此行。

猜你喜欢

溧水供销供销社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库存化肥51万吨
挖掘化工企业超额收益:如何利用智能决策实现采供销协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供销社要办成真正农业合作组织
心手相连克难关,在溧水台胞台企助力抗疫在行动
南京溧水虎头鞋:“四根针”里有文章
溧水区小麦不同施肥模式效果试验
小镇供销社
禅意新中式建筑设计初探——以南京溧水2019G15地块示范区为例
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兴衰
浅谈供销合作社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