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的培养

2019-12-03万文娟

黑河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节奏感小学音乐培养

万文娟

[摘要]小学音乐节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以及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就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意义,着重研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期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这是奠定学生良好素养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有利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是基础,在掌握音乐节奏感后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规律。通过节奏训练,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具备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有利于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节奏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效果。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节奏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组成部分,学生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节奏感,就能对音乐具备更高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2.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育

小学生在音乐节奏的学习中需要对耳、眼、手、脑进行协调,通过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学生身心协调能力也得到训练,提高他们眼耳手的灵敏度和大脑的应变能力,提高想象力、理解力和学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音乐课堂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和唱,学习单调、枯燥、乏味,唱歌没有热情,缺少情感表达,节拍、节奏也不准确,没有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要用多种方式来设计教学,通过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当学习音乐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时,他们对乐理知识、节奏感、表演、演奏和创编等就能够轻松熟练地掌握。

4.有利于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名学生都能发挥出他们的特长。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只是教会学生几首歌曲,很难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标。反之,在音乐教学中强化节奏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节奏基础,有一定的音高概念,方能实现音乐启蒙教育的目标。同时,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对于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自制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培养的途径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度放在首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重进行节奏教学,通过有效的节奏训练,形成良好的节奏感,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

1.联系实际生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节拍是指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节奏、节拍让音乐有长短、强弱的变化。由于小学生的整体节奏感不是很强,缺乏相应的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习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听说节奏的训练。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时,可以先让学生多次反复地听并感受其节奏特点。学习《春天音乐会》时,“春雨唱歌春雨唱歌滴答滴答”每个滴答的后面有一个空拍子,可让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思考,节拍的有和无形象地突出了春雨滴答的频率。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内容应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多说、多听、多做,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

2.进行模拟教学,训练节奏感

音乐节奏可以进行模拟,在小学阶段可以开展模拟性节奏教学训练。在学习口风琴课吹奏《小猫圆舞曲》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聆听乐曲,说出小猫的习性,模仿小猫的特点、叫声和轻盈的舞步,再让学生回答这首乐曲的拍子和强弱规律。在学习中,可让学生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节奏来模拟不同的声音。不同节奏的快慢与强弱能模拟出许多声音,在模拟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通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力和注意力得到有效增强。

3.利用声势律动,训练节奏感

通过律动,能更好地捕获歌曲的节奏特性。教师可以使用声势律动进行节奏的训练,可以先带学生做一组简单的节奏练习,并逐渐加快速度,播放一段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让节奏感好和肢体比较协调的学生带大家一起创编动作,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充分参与到律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在实践中感知节奏。对于歌曲中出现一些特殊符号,也可采用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容易掌握歌曲的节拍特点。在学习《柳树姑娘》时,可借助声势手段训练节奏,教师把每一句歌词都变成一个简单的动作,讲好要求一個动作做几拍。学生快速记住歌曲的节奏,也能准确地演唱。教师借助声势律动进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利用打击乐器训练节奏感

用乐器进行击打训练是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有效途径,不但能使音乐课堂的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奥尔夫打击乐器去模仿不同的声音,比如,用沙槌、串铃模仿小雨“沙沙沙”的声音,用蛙鸣筒和响板模仿青蛙“呱呱呱”的叫声等。在模拟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创作欲望,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悟能力,促进他们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

5.利用节拍器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节拍器是一种能在各种速度中发出一种稳定的节拍的机械,在音乐学习中,节拍器是重要的工具。在电子琴的最初学习阶段,一些教师会使用节拍器训练节奏,开始时一听节拍器学生可能会紧张,演奏乐曲时学生可能总是忽快忽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数出一拍子中有几个音符,先大声读出来,然后再跟着节拍器用手打击出来,最后再使用电子琴演奏。经过长时间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会越来越稳定。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节奏训练需注意的问题

节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和支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关注和加强学生的节奏训练

加强节奏训练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几种常用音符、休止符的时值,掌握几种常用拍号的意义及其强弱规律,了解小节的组成与拍号的关系,灵活运用一个单位拍的各种节奏音型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应从节奏的基础训练开始,循序渐进,实现节奏训练的终极目标。

2.节奏训练形象化

结合小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的特点,节奏训练要形象化。培养和训练低年级小学生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有规律的训练。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时,不应太过复杂抽象,教师应将教育活动表现得更加形象化,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加强节奏训练

节奏教学不是简单几种节奏型和节拍的教学,节奏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时,应经常性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对节奏学习保持新鲜感,不把学音乐当成负担,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

节奏教學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音乐学习兴趣的建立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并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教师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等,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有效性,使音乐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李崇山.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J].新课程(上),2016,(02).

[2]李君.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针对性措施[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10).

[3]王蓉.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09,(34).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节奏感小学音乐培养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