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懂得共情才能更好地觉察学生的期待

2019-12-02许侨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共情班主任

许侨亚

〔摘要〕2014年9月,我有幸进入了福建省泉州市心理教师工作坊这个大集体。在工作坊的影响下,长年驻扎在班主任阵营的我,在处理学生们的各类“挑战”时,除了关心事件本身,也会有意识地从心理层面去思考,觉察事件中学生“未被满足的期待”,与他们一起从容地跨越成长的烦恼。

〔关键词〕班主任;共情;觉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8-0071-02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简而言之,是一种通过换位思考、倾听、表达尊重等方式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可称为同理心[1]。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学生成长的教育者。班集体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班主任们首当其冲,成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灭火大队”先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缺乏共情能力的班主任,觉察不出学生行为背后未被满足的期待,就可能会对学生进行无效说教,比如,“上课要认真听讲”“与同学相处要互相谦让”“作业要独立完成”等,也可能权力压服,“你不仅在课堂上影响同学,连老师说的话都敢不听了,胆子这么大……”,直至学生屈服认错为止。如果权力镇压失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还可能发生辱骂、拖拽、请家长到学校等偏离原始事件的大冲突,这是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极力避免的。

一、觉察期待,合理共情

共情從哪些方面入手比较合理呢?接下来我以平时接触过的事件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换位思考——起立事件

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民主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班主任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就应该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2]。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是合理共情的催化剂。

班会课上,我看见小阳同学拿起笔往后排另一个同学身上扔去,便要求他起立,问话了解情况。但面对“起立”这个要求,小阳坐在位置上低头不语,沉默应对。在我逐渐走近他并再一次重复起立的要求后,他的表情虽然变得越来越紧张,但依然不为所动。全班同学的目光在我和他之间扫动着,一股烈火在我心中悄然燃起。但理智告诉我,这场纷争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最后下不了台阶的很可能是我。

想到这里,我转身对全班同学说:“你们觉得我请他起立后会对他做什么呢?”话音刚落,就有不少同学说出了我的想法:“老师可能是要批评他。”“可能要问他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刚刚同学们站在老师的角度说了自己的想法,是的,我确实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那现在老师也站在小阳的角度,想一想他不起立的原因吧。”我在班级慢慢踱着步,平复自己的心情。“也许是因为他觉得事出有因,自己没有错,但不知道要如何为自己辩解;也可能是因为知道自己错了,又怕被批评;又或者确实是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选择了回避。他像一只受惊的小刺猬,把自己的身体蜷起来保护自己,却不小心向我露出了它的尖刺。但尖刺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不能,反而会伤到自己和别人。”“还会让事情变得更严重,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到时候就变成大事了。”学生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我走近小阳,对他说道:“小阳,老师只是想和你好好说话,了解情况而已。希望下次我们不要再把事情复杂化了,好吗?”小阳看着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大部分班主任能做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而懂得共情的班主任,不仅自己能做到换位思考,还会引导学生体验老师的感受,培养他们共情的能力,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心尊重——喝墨事件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成长历程,会有种不顾一切要获得关爱的情结。学生表现出不好的一面时,有时也是在提醒我们,他需要被关注,渴望被关心,他还有期待未被满足。小明就是这样一个学生。

“老师,不好了,小明刚上课和小红说他敢吃笔芯给她看,小红没理他,结果一转头,他真把笔芯里的墨吸起来了,科学老师让你快去看看。”上课没多久,班长就跑来办公室求助了。在跑去班级的路上,我思绪横飞,走上台阶,一眼就看到了在水池边漱口的小明。六年级的学生了,个子都和我一般高了,到底在想什么,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我走到小明身后,不知该先和他说什么。但我的怒气应该已经弥漫了整个空间,以至于漱完口的他头都不敢抬一下。他一直站在那里,像是在等待我的审判。

看着他狼狈的样子,我回想起五年级我刚接班时发生的事。由于小明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爷爷奶奶虽然对他万般宠爱,可还是弥补不了父母之爱的缺口。有一回,他妈妈答应他放学来学校接他,那一天排队做早操时,他就显得异常兴奋,到处和同学们分享这件事,恨不得公告天下。他那眉飞色舞的模样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他是渴望得到爱与关注,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表现自己的孩子。

想到这里,我有点于心不忍:“笔墨有被吞进肚子里吗?现在身体有哪里不舒服吗?”原本以为是要被劈头盖脸骂一顿的他,对于这样的关心显然有所触动。他抬起头和我对视着,眼神里没了平日里的无所谓,在接下来的对话中他有问必答。我也和他强调了以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方式换取到的关注,是得不到长久的爱与关心的。

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明白了班主任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需要有平和的心态和宽阔的胸襟。因为唯有如此,你才能静下心来觉察、把握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到学生而不是错误。特别是当学生已经意识到了错误时,与其生气,不如关心;与其说教,不如提醒。能走进学生心里的关心与尊重,帮助他们正视自己未被满足的期待,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反省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正确表达自己的期待。

二、对待期待,多管齐下

“共情”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学生虽小,但也是如此。如以上两个事件所展示的,共情有时候只是加深了彼此的信任,拉近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班主任走进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为班主任更准确了解学生、觉察他们的期待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但要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时间的作用。被关注是一种幸福,但有时过度的关注,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是一种负面的强化。

每个人都有自我净化能力,许多问题随着心智的成熟、阅历的增多、知识的积累会自然消失。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非常棘手的难题只能靠一样东西解决,即饱含耐心的时间,而对于教育,那就是永远要对学生怀着无限的期待[3]!

三、静待花开,与君共勉

回顾自己的班主任生涯,我有时很有成就感,有时也很受挫。成就感更多时候源于当下,可能是学生行为发生改变的那一瞬间,可能是我终于觉察到了他们未满足的期待的时刻,但当我发现下一次向我发起挑战的还是那个“他”时,那种挫败感有时能磨灭掉所有的成就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这样的状态中游离着。

直到有一次,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没发现他一直有在进步吗?虽然犯错的还是他,但次数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多了。”确实,他虽然还是不断犯错,但并不是一点也没改。改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时间视角上看,随着班主任工作的介入,他的不好的行为出现的频率整体呈现越来越低的状态。俗话说,静待花开。虽然不知道他的花期是什么时候,但我愿意耐心期待。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陈吉松.换位思考与班主任工作[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6(22):72-73.

[3]郑立平.我们变,学生才会变[EB/OL]. http://www.sohu.com/a/656583_100934,2015-01-02.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灵秀镇古洋小学,石狮,3627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共情班主任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你为何总被“共情”搞得心累
共情,没那么简单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