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

2019-11-30赵培钰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

赵培钰

摘    要: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存在设置价值理念错误、位置不正、评价功能不足、更新功能不足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完善应着眼技术技能型发展,重塑专业设置价值观;突出学生特色,回归设置原位;建立专业设置反馈机制,发挥评价功能;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完善更新功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机制完善

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完善的重要性

专业设置涉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等主体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反映了专业设置中政府、高职高专院校和社会等主体权力博弈的结果[1]。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机制里的子机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环境下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等主体的共存共生、协同进化而生成的微机制。

一个稳定的、平衡的专业设置机制应该符合这样的标准:专业设置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与院校特色相适应;专业设置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专业设置符合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能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专业设置符合企事业用人需要,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而灵活应变。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共存共生、协同进化的设置机制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高职高专院校自我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健康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失衡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价值理念错误。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片面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功能,忽视社会价值和人才培养价值,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唯一动机是如何赚钱,哪个专业生源好,就开设哪个专业;哪个专业能招来学生,就开设哪个专业。很少考虑学校有没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基础和条件、特色和优势。

2.忽视学习需求,市场位置不正。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摆正专业培养的市场位置和角色,仍然跳不出学术本位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设置上追求高、大、上的学术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选择、教学评估等方面,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选择一致的标准。这是混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错误理念,也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混乱的重要原因。个别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如专业名称、目标设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丝毫不加改动。

3.缺乏专业反馈机制,评价功能不足。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不注重市场反馈信息和社会评价意见,专业设置随意,不经过市场调研,不经过专业论证,随意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且经常改动变化。个别高职高专院校缺乏与企业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在专业设置上不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较少和企业一起设置订單式专业,企业的话语权被完全弃之一边。

4.缺乏专业预警机制,更新功能不足。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忽视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完善,看到其他院校设置了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完全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而盲目追逐潮流。个别高职高专院校觉察不到社会的变化趋势和方向,设置的专业老化、陈旧,前瞻性不足。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往往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布局不合理,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存在雷同现象,市场需求萎缩的夕阳专业数量多,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专业数量少。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的完善路径

1.着眼技术技能型发展,重塑专业设置价值观。

确立自己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专业价值,找准自己的发展模式,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明确自身的市场角色和教育使命。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各有社会价值,关键在于应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不越位、不串位、不错位。各高职高专院校应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体系。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坚持社会效应和学生利益首位原则,正确处理好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经济利益问题,绝不能只设置来钱快的专业,而不设置培养成本高、学生就业率高的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应走技术技能型发展道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逐年扩招,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的文化质量将逐渐下降。因此,各高职高专院校应改变过去的学科理论型发展道路,着眼于技术技能型发展理念,根据自身情况找准社会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深耕细作,讲究技术技能教育质量,追求社会效益。

2.突出学生特色,回归设置原位。

确立专业的培养特色,明确专业的原位,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追求理论型、学科型、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的高、大、上,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然价值取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市场应定为于培养普通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而不是科研型、理论型的高层次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更加强调面向大学生的应用型、职业型和实践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不能抄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名称、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应有自己的专业设置模式和运行机制。

重点设置应用性强的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职业进展中遇到的应用型问题,提高就业创业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解决学生工作中、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中心设置应用型专业。在专业设置取舍问题上,应优先设置、重点设置应用性强、市场结合紧密的专业。理论性强、学科逻辑性强的专业,应适当控制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评价专业设置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应看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家庭生活能力提高多少。

大力设置优势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我专、我高,是高职高专院校走出生存境界、走向发展境界的制胜法宝。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同质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能雷同。各校具体情况不一样,学科门类不一样,专业优势不一样,教学条件不一样,因此,专业设置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开设能够体现出自身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学科专业,形成符合自身校情的专业结构体系。办学优势集中在文科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应集中精力开设高等职业教育文科专业。办学优势集中在理工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应集中精力开设高等职业教育理工专业。

3.建立专业设置反馈机制,发挥评价功能。

完善的內部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和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的适应能力,关键在于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保持与外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就业机构等环境的信息互动、反馈互动。社会需求、学生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考虑因素。高职高专院校究竟设置什么专业,不设置什么专业,应在充分专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员应深入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中间,调查访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要多少数量的专业人才,需要什么层次的专业人才。然后,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条件确定设置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专业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专业方案,是保证专业设置与市场匹配的重要条件。订单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的一个方向,高职高专院校应主动和企业合作设置特定专业,开展合作育人,既解决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问题,又解决了企业招工困难的问题。

完善专业设置评估制度,发挥专业的评价功能。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完善专业设置评估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业设置内部评估工作,对高等职业教育老化专业、弱势专业、生源不足专业进行淘汰,上马一些社会急需、学生急需的新兴学科专业。必要时可以采取社会评估的方式,发挥评估机制在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建立行业组织、社会第三方结构、院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

4.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完善更新功能。

完善的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实现更新功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优胜劣汰和专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专业设置机构应及时、准确判断和评估专业设置机制面临的问题、风险和危机,并未雨绸缪地予以动态调整和更新。热门专业、冷僻专业是相对而言的一组概念。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专业的热度相应改变。各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赶时髦,今年这个专业热,两三年后这个专业可能就冷了。专业设置既要考虑生源多少问题,又要考虑市场变化问题。

专业设置不能因循守旧,克服滞后式专业设置模式。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产生一些新专业,淘汰一些旧专业[2]。专业设置者应开阔视野,敏感地觉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产业类型、企业发展的变化方向和趋势,前瞻性地设置新兴专业,避免设置一些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陈旧专业。

专业设置不能率性而为,克服随意式设置模式。某一专业招生不理想、生源不足,应主动进行原因分析、教训总结。不能今年换十个专业,明年再换十个专业,要通过周密细致的调研、分析、归因,梳理出本校有能力、有条件开设的专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2]高英楠.基于群落视角的我国高校专业调整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