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路风雨一路歌
——攀枝花日报社五十四年创新发展回眸

2019-11-29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日报社渡口日报

攀枝花日报社报业发展的54年,是激荡起伏的54年,是科学发展的54年,是不断创新的54年。

54年来,攀枝花日报社全体同仁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与时代同步,与英雄攀枝花发展同行,以新闻宣传特有的力量助推了攀枝花改革开放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在前进和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的政治价值。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攀枝花日报社全体员工正以勇立互联网时代潮头的昂扬姿态,向着新使命新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媒体发展与英雄攀枝花同生同行

攀枝花位于四川西南、滇西北接合部,是一座因国家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是新中国首个资源开发特区,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二十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站在调整全国工业布局、巩固国防后方的战略高度,实施了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并将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数十万大军奔赴攀枝花建设大三线。

1965年2月,攀枝花特区成立;因战备需要,4月份改名渡口市,6月份“攀枝花特区党委”对外称“中共渡口市委”。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2018年11月30日,中共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在攀枝花日报社调研“攀枝花新闻中央厨房”项目情况

紧跟攀枝花开发建设的步伐,攀枝花日报社一路风雨、一路坎坷,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走过了筚路蓝缕的探索之路。

1965年5月1日,攀枝花特区党委机关报《火线报》创刊,这是攀枝花的第一张报纸,也是《攀枝花日报》的前身。《火线报》前37期为8开油印,1965年9月3日起改8开油印为4开铅印。

1966年5月1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火线报》上发表了《水调歌头》二首,热情歌颂为攀枝花建设而战天斗地的英雄儿女。并特地为《火线报》创刊一周年题词:“渡口英雄们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在改天换地,让我们的笔杆像风镐一样,为新兴工业基地写出一部伟大的创业史。”

1967年3月24日,渡口驻军与支左联合办公室决定,将《火线报》改名《红色电讯》,只转载“两报一刊”文章,6月停刊,编采等人员一部分去“五七”干校学习,一部分留市委宣传部工作;1968年1月12日,《渡口工人报》取代《红色电讯》,由市工代会管理;1968年5月1日,渡口市革委会决定筹办的《新渡口报》正式出刊;1968年7月9日,中共渡口市委决定《新渡口报》停刊,又改出《红色电讯》;1969年11月19日,遵照中央、成都军区、四川省革委指示,恢复《新渡口报》,停发地方消息,只编发新华社电讯;1973年9月21日,渡口市委决定《新渡口报》改出《攀枝花通讯》,作为过渡性的地方党委机关报,只发地方稿;1974年10月1日,《攀枝花通讯》改出《渡口日报》,正式作为中共渡口市委机关报,在市内外公开发行,发行量由数千份增加到2万多份;1987年1月23日,《渡口日报》更名为《攀枝花日报》。

虽然数次更名,几经沉浮,但这份报纸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为攀枝花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奠定了坚实的新闻人才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攀枝花日报》这张历经坎坷的报纸,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重生。

1993年5月1日,告别“铅与火”,实现了电脑照排、胶印轮转机印刷;1995年1月1日,由4开小报扩版为对开大报;1995年2月1日起,采用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题写的报头;1996年1月1日,《攀枝花日报·星期刊》正式出刊;1997年1月,每周一、五增加出刊对开4版的《攀枝花日报·攀枝花周末》特刊和《攀枝花日报·西部经济》专刊;1998年1月1日,《攀枝花日报·攀枝花周末》和《攀枝花日报·西部经济》停刊,改为增加出刊对开4版《攀枝花日报·特刊》,成为四川地市州中首家周一至周五出对开8版的日报。《攀枝花日报·特刊》的出刊,是为晚报创刊做准备。

进入21世纪,攀枝花日报社迈向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1年3月4日,《攀枝花晚报》创刊;2005年3月4日,《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晚报》告别“红黑报”,实现彩色印刷;2005年,接手并主管主办《攀枝花广播电视报》;2007年11月,数字采编系统投入运行,记者、编辑告别“纸与笔”,三张报纸采访、编辑、出版进入“光与电”时代;2011年2月,主管主办的“攀枝花新闻网”上线,至此攀枝花市拥有了自己的官方新闻门户网站,《攀枝花日报》数字报也同步上线;2012年,在全市建成180个社区阅报栏,扩大了市委机关报的覆盖面,并依托阅报栏开发了户外屏媒。

进入新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和网上话语权,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形成了新媒体矩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写、编辑、出版、推送进入“数与网”时代。

坚持移动优先策略,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做好新媒体“加法”,开辟主流舆论新阵地。2013年至2015年,“攀枝花日报”新浪官方微博、“攀枝花日报”腾讯官方微博、“攀枝花晚报”新浪官方微博、“攀枝花日报”微信公众号、“攀枝花晚报”微信公众号、“后来如何”微信公众号、“攀枝花微报”微信公众号(现改名“下一站攀枝花”)等新媒体平台陆续上线;2019年1月6日,“非钒钛度”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2017年以来,关闭了部分内容同质化、难以为继的微博、微信,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顺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化新闻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传统媒体“减法”。多年严重亏损的《攀枝花广播电视报》于2016年停刊并注销刊号;连续3年亏损的《攀枝花晚报》于2017年1月27日停刊,后注销刊号,实现了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整体转型。同时,停止推送亏损严重的“攀枝花手机报”。

2018年9月,四川省媒体融合重点项目——“攀枝花新闻中央厨房集成系统”投入运行。这个以新闻信息、民生服务、大数据为支撑的信息系统,实现了革命性飞跃,并为智媒体时代的来临做好了技术准备;同时,加快了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实现了流程重构和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发布。

2019年1月21日,攀枝花新闻网完成重构正式上线,技术后台完全自主掌握,栏目设置、网页设计等全面优化,点击量进一步提升。

2019年2月4日,按照党报精品化战略,《攀枝花日报》实施新一轮改版:由周七刊改为周六刊,周日休刊,工作日从8块版调整为4块版;大量削减电稿,最大限度实现了新闻本土化;新闻报道精品化程度提升,文风得到进一步改进;专刊、副刊向做专做精迈进;版面设计更加灵活生动,提要、图片、图表、图示得到加强;全彩印刷。

2019年度《攀枝花日报》实现自办发行,发行量较2018年增加5800余份,达到2.23万份。在传统媒体式微的严峻形势下,这对于常驻人口仅123万的攀枝花而言,十分不易。

目前,攀枝花日报社拥有10个媒体平台,覆盖人群达50余万。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攀枝花日报社办公大楼

攀枝花新闻中央厨房集成系统

新闻宣传与时代同频共振

《攀枝花日报》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担负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全市工作大局、反映群众愿望呼声的神圣职责,不遗余力地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讴歌沧桑巨变,书写三线建设壮丽史诗。在攀枝花建设初期,围绕党中央、毛主席对三线建设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热情讴歌三线建设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和建设成就,忠实地见证、记录、推动了三线建设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书写了攀枝花开发建设气壮山河的人间史诗。攀枝花的“六金花”“八闯将”“十二英杰”等典型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站在解放思想前沿,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激荡,社会巨变,攀枝花日报社的媒体平台站在解放思想的前沿,深入宣传农村包产到户,个体私营经济,国企改革,攀钢二期工程,二滩水电站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典型,一次次跨越历史的突破,攀枝花改革发展的每一个脚印,都浸润着攀枝花日报社同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策划、改进文风、独立思考的墨迹。

1984年至2011年,攀枝花日报社旗下纸媒刊登的1000余件新闻作品和报纸副刊作品,分别获全国、四川省、攀枝花新闻奖(含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一、二、三等奖。其中,《攀枝花日报》刊登的本报记者采写的影响较大的获奖作品有:通讯《一个山村家庭的分裂》获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三等奖;通讯《金婚情》获1989年度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散文《砚坛灿然话苴却》获1991年度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报告文学《山乡女儿红——女兽医蒋兴琼纪事》获1998年度全国报纸副刊赛金奖。“全国模范法官”唐汉华和“全国模范检察干部”“中国杰出青年卫士”陈军等光彩照人的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高举旗帜,当好主流舆论主力军,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党的十八大以来,攀枝花日报社浓墨重彩地开展了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发出了嘹亮的主流舆论声音,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攀枝花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一是坚持在高处谋。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做大做强新闻报道主业,体现党媒权威。二是坚持往精品做。以《攀枝花日报》新一轮改版为契机,把攀枝花市委机关报做成精品报纸,用更权威的信息发布、更准确的政策解读、更深刻的新闻分析、更及时的舆论引导、更清新的亲民文风,提高党媒的核心竞争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三是坚持向深处走。坚持新闻宣传既接“天线”,也接“地气”,既讲好“普通话”,又讲好“地方话”,让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入耳更入心,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实践,让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走进生活、滋润群众。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攀枝花日报社推送的357件新闻作品(含报纸副刊作品)获市级、省级、全国性新闻奖(含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一等奖60件、二等奖124件、三等奖173件。其中,《迎庆党的十九大系列重大主题报道》荣获“2018中国报业重大主题报道+服务年度双十佳案例奖”,《战略定力》等6篇综述获得中国报业十九大融合传播优秀作品奖,“沐浴阳光·攀枝花行”大型采风活动被中国报业协会评为2018年度中国报业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此外,部分经验材料和论文在全国、全省交流并获奖,《四川日报》对办好党报一版的经验作了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攀枝花日报社和攀枝花市总工会共同策划的公益助学活动“圆梦行动”,连续开展14年(《攀枝花晚报》连续开展12年,《攀枝花日报》接续开展2年),截止到2018年累计收到捐款1574.43万元,共资助1368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成为媒体新闻策划的典型经验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知名品牌,受到四川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和四川省总工会的通报表彰。

守正创新向未来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还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面对新闻舆论工作新的挑战,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不移纵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守正创新,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一是提升党报精品化程度,精心策划、攻创精品,提高办报质量和水平,稳定《攀枝花日报》发行量。二是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及时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发展各类新媒体和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开发短视频等融媒产品,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三是加大采编“主力军”向互联网“主战场”转移的力度,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支队伍打天下”。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传播格局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五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练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培养全媒体记者、编辑和全能型经营人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猜你喜欢

日报社渡口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每一个彷徨的人生渡口,唯有自渡
渡口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