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山草地鉴忠诚 初心永怀写春秋
——阿坝日报社报业发展纪实

2019-11-29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阿坝阿坝州日报社

穿梭时光,岁月诉说着变迁;巍巍高原,雪山见证着忠诚。在广袤的川西北大地,有一份报纸,它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同龄,忠实地记录着阿坝故事,传播着阿坝声音。有一群使命崇高的报人,执着地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

创刊六十六载,阿坝日报社把握时代脉搏,传递主流强音,见证阿坝变迁。风雨兼程,物换星移,始终不变的是接续奋斗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感怀峥嵘岁月 感悟报人初心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央政府在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制度。1953年元旦,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人民政府设在茂县。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就是今天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前身。为及时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自治区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让广大群众全面深入了解新中国、自治区的发展建设,自治区成立之时,即1953年1月1日,中共茂县地委机关报《岷江报》(三日刊,竖排)于凤仪镇文庙街2号谭家花园正式创刊,由此翻开了川西北高原报业发展的历史。

《岷江报》汉文报创刊

《岷江报》藏文报创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光阴的锤炼中,《岷江报》先后历经两次迁址、四次更名。1954年3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首府迁至红原县刷经寺,其党委、政府所有机关也随迁,作为自治区党委的机关报,岷江报社也不例外。1958年,随着阿坝州境内平叛剿匪工作的基本结束,阿坝地区的工作重心也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生产上来,阿坝州州府再次迁址,岷江报社也随之由刷经寺镇迁往马尔康。同年,《岷江报》由周三刊改为周六日刊,名称也改为了《岷江日报》。历经凤凰涅槃,1968年10月19日,《岷江日报》在短暂停刊后得以复刊,改名《岷山报》。1981年1月1日,为了更广泛更准确地彰显我州特色,《岷山报》更名为《阿坝报》。后来,随着阿坝州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每周三期的《阿坝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闻舆论宣传的需要, 1999年7月1日,《阿坝报》实现每日出刊,正式更名为《阿坝日报》,并沿用至今。

阿坝日报社记者开展全媒体报道

阿坝日报社牵头成立“阿坝微政联盟”

回眸一段岁月,在“铅与火”的年代,难忘彼时徒步上山下乡,骑马走村进寨,记者用脚步丈量阿坝大地,用笔尖书写沧桑巨变,用黑白胶卷定格新闻瞬间,依靠电报和书信传递稿件信息;煤油灯下,字斟句酌,改稿编版,核稿校对;印刷车间,工人熔铅铸字,捡字打版,排版油印……在物资匮乏、工具落后、条件简陋的日子,艰苦岁月铸就了坚韧信念。当一张张弥散着墨香的报纸跨过大山、越过大河,送到藏寨羌乡,启民智、塑民格、正民风、惠民生……这一刻,党和政府的喉舌响亮发声,架起了党群之间的“连心桥”,党媒的责任担当得以彰显。

回望一段历史,在“光与电”的岁月,采访路上,车轮取代了马背,彩色胶卷取代了黑白胶卷;工作间里,手画笔描变键盘录入,纸稿拣选变鼠标点选;印刷车间里,电灯取代了油灯,捡字排版变照排输出,手摇印刷变晒版胶印,阿坝日报社告别了纸和笔,彻底实现了编采业务微机化,在“光与电”中一路高歌前进。我们用文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用镜头定格发展变迁的瞬息,用心灵感悟新闻事业的荣光。

回味一段光阴,在“数与网”的时代,阿坝日报社从数码拍照到实现无人机航拍,从视频录制到运动摄像全面应用,从网络传稿到“中央厨房”系统建立,从传统报纸版面报道到完成网络全媒体直播……一次次的成功探索,一次次的事业创新,记录着阿坝报业的成长,映照着阿坝报人的初心,彰显着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这一刻,阿坝新闻的形态丰富、功能拓展,不再是普通的新闻资讯,更是可看、可听、可触、可互动的一种新闻业态。

一篇篇稿件、一幅幅照片、一个个镜头,阿坝报人用辛勤和汗水让世界知道了“发展中的阿坝”“开放中的阿坝”“为全国全省作贡献的阿坝”。

唱响主流强音 彰显党媒担当

昨日,是一幅壮阔的画,历经“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淬炼,于岷江之畔铺陈而出。今时,是一首雄浑的诗,在讲述着阿坝故事,记录着阿坝变迁,于岷山之巅吟咏而成。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建强主阵地,打好主动仗。这是阿坝报业的责任担当,也是阿坝报人的职业荣光。

唱响主流强音,我们紧扣重大主题,不断提升传播力。长期以来,阿坝日报社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重要活动、战略部署组织开展重大主题报道,切实让中央、省、州精神在藏寨羌乡落地生根。在全媒体平台开设专栏,专题报道全州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在雪山草地掀起学习热潮;在历次重要会议宣传报道中,通过藏汉全媒体平台宣传和解读,直击社会关注焦点、热点,提升传播力;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通过“小故事”诠释“大变化”,采写编发反映阿坝州改革开放在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稿件,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时,以“感恩奋进这十年”为主题,通过全媒体报道的方式,对灾后重建成果进行集中呈现。同时在六个重灾县进行了13场多点位跨区域直播,全面提升报道水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开展多平台报道的同时,积极组织富有地方特色的“快闪”活动,为主题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唱响主流强音,我们把准舆论导向,有效彰显引导力。结合地区工作实际,我社强化舆论引导,全面助力社会和谐,坚持以“故事化、通俗化、人文化”的宣传方式,集中开设了《藏区新变化》《记者走基层》等栏目,采写编发系列稿件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常识,展示地区发展成果。积极组织实施大V看阿坝、藏区新变化等系列行游策划,借助互联网空间,让网友认识阿坝、了解热爱阿坝,有力引导了舆论风向。

唱响主流强音,我们打造亮点栏目,持续增强影响力。

紧紧抓住报业质量提升、传播影响扩大这两个关键词,开设了“阿坝史话”“我的青春在阿坝”“老王文艺茶谈”“微视阿坝”等一批体现时代主题,突出民族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满足读者需要的精品栏目,为推动民族文化繁荣贡献报业力量。特别是2018年新开设的“他山之石”栏目,我社派出多个采访调研组,陆续对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重点工作展开调研、报道,受到采访地党委政府高度评价。同时还将调研报告、专题报道、综述汇编成册,呈于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案端,提供参考。

唱响主流强音,我们做实应急报道,牢固树立公信力。面对突发事件,我社在确保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求先声夺人、首发定调,以权威声音占领舆论高地,为党委政府工作开展提供坚强的舆论保障。2018年阿坝州多地降水量超过历史最高值,7月15日,我社采编《全州动员:全力以赴防汛抗灾(内附最新路况、天气信息)》一文,深度报道了地方主要领导率队在一线指挥抗洪抢险工作,被新华社客户端采用并主页推送,单条阅读量达47万多次。针对阿坝州茂县自来水厂损毁的谣言,及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辟谣,各类稿件获得30余万的点击量,有力地还原了新闻事实。

重“起点”,让宣传有高度;守“质点”,让报道有温度;聚“热点”,让新闻有深度。阿坝报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努力让阿坝声音的“分贝”不断提高,阿坝形象的“颜值”不断刷新。

迈步时代征程 点亮荣光使命

一次次报道,记录时代的温度;一篇篇稿件,见证阿坝的发展。阿坝在变美、变富、变靓,阿坝日报社也在蜕变、嬗变、蝶变。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迈步新征程,谋求新跨越。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中,阿坝日报社确立了“将传统媒体做深做精,将新兴媒体做大做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报业发展思路,整合“报、网、微、屏”各种资源,将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新老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逐步“融”出新进展,“合”出正能量。目前全社已构建起包括3张报纸、2个网站、2个手机报、3个微信公众号、1个微博共11个新老传播平台的“32231”全媒体矩阵,矩阵各平台总用户数超过45万,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同向发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宣传报道新格局。

拥抱新时代,我们不仅率先在全国推出藏文语音手机报,让不懂藏汉文的农牧民群众通过收听藏文语音播报接受宣传和服务,创新了民族地区宣传模式,还不断推进藏文语音手机报升级扩容,实现使用安多语地区全覆盖、藏传佛教寺庙全覆盖、村级以上干部全覆盖、有网络的地区全覆盖。对维护地区稳定、传递主流声音起到了重要作用。

拥抱新时代,我们牵头阿坝全州14个县(市、区)、州级部门和相关企业组建“阿坝微政联盟”,让全州“两微”平台共同联手,构建行业自律,团结意见领袖,打造出了阿坝州的“宣传航母”,实现全州“两微”平台由“单兵作战”到“集团军推进”蝶变,使阿坝传媒事业在引导舆论导向、延伸传播触角、提升覆盖效率上有一个全新的起点,促成了统一发声的强大内外宣声势和影响,实现宣传叠加效果,有力地抢占境内外舆论空间和舆论的话语权。

拥抱新时代,我们完善内部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全力推动内部改革。在强化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成立信息采集、汉文信息编辑发布、藏文信息编辑发布、行政后勤服务、经营管理五大中心,将原有科室按职能并入相应中心,实行中心领导下的部室负责制;进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定岗定员定责,全社职工“全体卧倒”,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同岗同权同责同待遇”。同时,认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向四做”新要求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新内涵,深化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通过在社内举办“全媒体记者大讲堂”互助学,选送骨干人员挂职、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派出学,参与专题报道、专题片拍摄制作实践学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将全社职工培养成“提起笔来能写、拿起话筒能说、举起相机能拍、搬出无人机能飞”的全媒人才。

拥抱新时代,我们全面完成全媒体采编系统(“中央厨房”)建设,实现3张报纸和新媒体各平台在采编流程上的融合转型,以“同频共振”为新的报道理念,全面贯彻“先网后报、先短后长、先浅后深”的报道要求,实现新闻稿件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大幅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同时,全力推进“阿坝州汉藏全媒体”项目建设,逐步实现融媒体指挥调度、全媒体平台编辑、全媒体综合直播、音视频节目录制等多种采编功能,极大提升阿坝日报社的全媒体报道能力。

从“新闻纸”到“全媒体矩阵”,从“相加”到“相融”, 从“做大”到“做强”,从“单一”到“跨界”,从“纸红”到“网红”,阿坝日报社新闻理念不断更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巩固,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报业贡献。

这是一条全新的起跑线,这是一次坚定的再出发。无坚不摧的意志刻在我们的脑海,勇攀高峰的激情激荡在我们的心田。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用探索实践推动发展,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主阵地更牢固、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充沛是每个阿坝报人胸中的共识。

六十六载,迈步新长征;久久为功,聚力“融媒体”。新时代的阿坝报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倾力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以“忠诚、求实、创新、卓越”的报业理念,朝着“奏美丽阿坝嘹亮新号角,创民族地区一流全媒体”的办报目标,奋力迈进。

猜你喜欢

阿坝阿坝州日报社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大美阿坝新梦想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瓷玫瑰》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一图
阿坝/红原机场签派放行与运行控制研究——以“成都-红原”往返航线为例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