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探索重大主题融媒产品创新
——以苏州日报国庆主题H5等系列沉浸式融媒产品为例

2019-11-29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脚力笔力脑力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推进,沉浸式融媒产品成为当前新闻学报道创新发展中的重要趋势。作为主流媒体,如何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干部提出不断增强“四力”的要求:“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加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这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更是指明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同时要求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1]

媒体融合的探索实践非常重要,任务艰巨。而“四力”恰是给予了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强有力的实际支撑。

2017年9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启动融媒改革,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其中之一就是努力探索在现有媒体技术下的“沉浸式报道”融媒产品,做好“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在践行“四力”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中,融媒产品创新,并将积累的经验集中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际,推出大型“沉浸式”融媒产品H5——《我的苏州70年》,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一、增强脚力,深入了解,打下坚实基础

增强脚力,就是要深入基层,走得远,走得多,目的就是要知道得多,了解得多,对事件得发展有客观全面的把握。对于我们媒体融合创意部门来说,就是要把握目前传媒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态势,了解目前融媒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水平,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另一方面要寻求创新。每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新闻业的革命性发展。[2]现代传媒科技不断突破,5G已经到来,手机等接收设备不断更新,各种小程序层出不穷,各种融媒应用五花八门。对于报社的融媒创意部门,要把握当前的融媒产品发展趋势,要知道别人在做什么,要知道我们能做什么,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合适的创意点上,要在这日新月异的传媒环境中做出最佳效果的融媒产品,对创意部门的“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融媒文创中心关注主流H5的发展态势,并积极尝试运用新的表现手法,通过“脚力、眼力、脑力、脚力”的轮回主动实践,并收集反馈意见,以了解各种模式的H5的传播效果,不断为重大主题策划积累经验。自2017年9月融媒改革后,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文创融媒中心在“沉浸式”报道H5的创作中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做了不少案例。融媒创意中心在“脚力”的基础上,多走多看,发现 “沉浸式”报道是一个趋势。当读者阅读时,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

融媒文创中心加强“脚力”还体现在积极与其他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的需求。首先是要对收集的新闻主题进行删选,一些小主题可以简单做,碰到大主题,就要整合力量来做;其次就是讨论研究,确定最适合的创作方案。实践了大量案例,如《扔垃圾的正确姿势,你GET到了吗?》《探秘苏州地下管廊!太壮观了》《江南文化艺术节》《热烈庆祝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周年!》《苏州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等等。通过不厌其烦、发挥脚力作用,广泛深入地沟通,丰富新闻主题、能得更好关注、获得不少建议。

不断调查、研究、学习、尝试、探索,辛苦一点多用用“脚力”,积累大量信息和依据,多做准备工作,走得多,走得深,就是为这次国庆70周年大型“沉浸式报道”H5《我的苏州70年》打下了坚实的脚力基础。

二、提高眼力,广看多识,看出融媒优势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沉浸式报道”逐渐被越来越重视。目前大家讨论的沉浸式报道,主要是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建立新闻现场的模型来实现。但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制作成本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生产过程相当漫长,难以大规模的铺开”及“用户端设备不够普及”这两点,就已经限制了VR“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际运用。但是我们的“眼力”发挥了作用。

首先,“沉浸式报道”是融媒产品值得研究实践的一个方向,积聚了融媒概念的多种功能和优势,是只有在现代传媒环境下才能达到的一个效果。

其次, 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可以突破“VR”的技术瓶颈。只要有一定的“代入感”,或者有一定的“沉浸感”的报道方式都可以。我们看到了H5的强大融媒功能:包容性大,可以承载多种信息,在编码的过程中可融合文字、图表图片、音视频、动效、交互、程序等多种元素。H5适应性强,是图文、漫画、视频的延伸和优化,适合在现有所有固定或移动设备上传播。融媒体有很多优势,其中之一就是“沉浸感”。采用H5的形式来营造沉浸式报道在目前是行之有效的。

再次,我们运用“眼力”看到,国庆70周年这样的重大主题,同样可以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尝试媒体融合表现方式,采用“沉浸式报道”来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增强读者感受,从而加强国庆70周年这样的重大主题的宣传力度。

三、强化脑力,聚焦大事,构思多维创意

创作融媒产品,需要强化“脑力”进行创意。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考验“脑力”的时刻,考研“脑力”的积累,考研“脑力”的创新。

新闻“策划力”训练,需提升把握报道时机的能力。[3]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如何做好这个宣传,经过编辑部“脑力”风暴:地方上的媒体要发挥地方优势,小中见大来体现建国70年的变化。所以讨论决定以苏州的城市面貌变化为主线,并带出苏州各个时期时代特征的人、物、事。形式上一定要有新意,要体现融媒改革的成果,要体现移动优先的特点,要突出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要在阅读上有全新的体验。“脑力”决定通过采用3D等多媒体融合技术制作“沉浸式报道”H5《我的苏州70年》来展示苏州解放70年来波澜壮阔的巨变。

运用“脑力”,策划整个H5结构为3+1:“3”,是指用3D建模设计了三个时代场景,分别是苏州解放时的《万众一心向前进》、改革开放时的《团结一致向前看》、新时代的《焕然一新向前闯》,由此反映了包括苏州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1”,为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员工共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视频短片。

《万众一心向前进》以左右平移为主,内容为苏州解放:解放军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铁岭关”,路边的油菜花田暗示了解放的时间4月份,两边夹道欢迎的市民和独具苏州特色的拥军粮米船,展现了军民鱼水情和一片欢腾喜庆的景象。

《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前后纵移为主,同时可左右26度镜头转动,内容体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从有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标语的乡镇企业大门中进入,通过三条大街,依次展现了各类元素,其中既有代表苏州的古典园林、明清建筑、传统老字号,又有改革开放初期著名的苏州四大名旦: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机、长城电扇、春花吸尘器,还有苏州图书馆、苏州体育中心等各个年代各个行业的地标。既有老百姓们围坐看黑白电视机、排队用粮票、恢复高考、去网吧打游戏等这样接地气的内容,也通过袁伟民、孙晋芳、费俊龙、贝聿铭等苏州名人,展示了中国女排、航天、苏州博物馆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建设成就。

《焕然一新向前闯》以左右平移为主,内容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入新时代的苏州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画面依次经过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国金中心、文化博览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其间既有纳米、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代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三大新兴产业的元素,又有5G、电动微巴、垃圾分类、全民健身等新科技新时尚。整个画面的终点是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大楼“苏州新闻大厦”,这里有一个醒目的视频播放按钮。

点击这个按钮,从H5转入视频播放状态,也就是“3+1”中的“1”——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快闪短视频《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这个短视频,再一次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州城市风采,将整个H5推向最高潮。

除了3D场景之外,在H5中还设计了很多人物语言来反映时代特征与历史事件。比如整个H5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个报童在说“《新苏州报》!《新苏州报》!苏州解放了!”在《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则有“《黑猫警长》下一集什么时候放啊?急死我了!”等等。

图片由作者提供

“脑力”策划要求在整个H5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要有置身其中的感觉,不但走过楼房绿地,还要有视角的转动,不但有与人群擦肩而过的感觉,还要让H5中的人物讲话,不但有古建园林,还要有现代的高楼林立,不但有生活的提升,还要紧密围绕国庆大主题。三部分的过渡,要达到时光飞逝的效果,最后一个视频的加入要自然……

四、落实笔力,融合资源,合力做好产品

有了“脑力”策划,最后必须要过“落实”这一关,不然就是“镜花水月”了。谁来落实?这就是“笔力”。在H5中的“笔力”,是一个综合团队的综合表达:文案、美工、建模、编程等多层面多小组立体综合表达。

《我的苏州70年》这个H5 的“笔力”任务巨大而繁琐。首先是手绘的工作量巨大:其中要画的人有500多个(仅第一部分《万众一心向前进》就有242个),建筑有苏州新闻大厦、东方之门、苏州国际金融中心等百余幢大楼,以及雕塑、绿化、桥梁、游艇、汽车等大量搭配。“脑力”要求避免版权纠纷,所以这些“人、物”都是融媒文创中心的美术编辑们自己一笔一笔画出来的,都是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原创版权作品。为了画好场景,美术编辑们还专门到金鸡湖畔现场采集素材,到过现场后就心里有数了,创作的作品不会有大问题。对于美术编辑来说,同样需要脚力基础,眼力观察,脑力提炼,最后落实到“笔力”。

手绘作品在传媒领域的运用,也需要数字技术的配合。[4]作为一个新媒体产品、一个融媒产品,“笔力”的一个关键是技术。技术行不行,确定了笔力怎么用。作为“沉浸式报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意选择向前左看,向前右看,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还能左右转头看,犹如置身于苏州城市中。看到有箭头标记的人,点击后就能看到他讲的话。这些都需要编程技术、3D技术来实现,来落实。技术人员的“笔力”决定了H5的呈现形式。

经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通力合作,经过文案、美术、技术等多工种的通力合作,大型“沉浸式报道”H5——《我的苏州70年》得以成行。这个H5报道的特点,首先是“沉浸感”,通过各种现代媒体手段和艺术表达方式,让读者沉浸其中,读者如身临其境,可以有限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场景、角度、对话;其次是体现了“融”,报纸与数媒相融,影视与H5相融,文字与图片相融、音频与视频相融、手绘与数绘相融、历史与现代相融,通过多种媒介和内容的融合,创造一种深度沉浸感的传播效果,具有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互动性,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扩大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脚力笔力脑力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脑力百分百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谈风骨
脑力对对碰
脑力对对碰
脑力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