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品”古代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2019-11-28刘志平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古诗

刘志平

【摘要】随着统编版教材使用,古代经典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多了,这次教材编写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古诗文教学为切入点,以课本中的古诗为例,通过读、悟、画、改四个步骤,逐步开展品内容、品艺术、品诗境、品诗情等“四品”活动,探寻古诗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古诗;语文素养;品内容;品艺术;品诗境;品诗情

【中圖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文学经典的学习一直都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为学习古代经典,不但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文化知识,提高品德修养,还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增加他们的智力。而小学古代诗歌是小学生学习经典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好好引导学生,利用古代诗歌这样的经典学习,从“四品”做起,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读——品内容

小学诗歌的学习首要的工作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可见读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内容,粗略了解基本知识,所以我们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要好好让小学生读诗,如齐读、分组读、默读、美读,有初读、熟读、诵读,或按照阅读的进程来读,不一而足。不过不论如何诵读古诗,只要是在读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小学生结合重点词语的意义品味到诗歌中的美妙,帮助小学生理解每个诗句的内容,基本了解古诗的大意,就是做好阅读诗歌的第一步,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可以好好利用“读”来实现对内容的解读。笔者让小学生先初读古诗,把这里面的难懂的词句画下来,结合诗句或字典,来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尤其是“绝、灭、蓑笠”等词语意思要搞清楚。然后再结合诗歌的语句,让小学生在读中想象诗歌的意义,也可以结合课本的插图来理解古诗的意义。笔者又布置了学生分组读,让学生根据小组的理解进行讨论,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统一语气、语调,进行分组朗读,以促进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所有的山都没有了鸟儿的身影,所有的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足迹。一个老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一条孤独的小舟上,冒着寒冷的风雪,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理解了诗歌的意义,最后熟读成诵,为下面品味诗歌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悟——品艺术

读古诗是阅读诗歌的第一步,是鉴赏诗歌的初步工作,也是重要的一步。新课标指出,“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而品味古诗,初步领悟诗歌的表达艺术,也是鉴赏古诗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它是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品味,从而初步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小学期间对古诗歌的鉴赏主要看简单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其他一般不做鉴赏要求。

如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这首诗把李白的浪漫主义非常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当然这里我们不让小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毕竟太抽象,难度系数大,不是小学生这种阅读水平可以达到的。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品味诗歌的夸张和李白奇特的想象力,这也是小学生读诗时更喜欢的。由于小学生已经知道夸张的手法,所以引导学生找出诗句并品味这种手法的效果。奇特的想象可以让小学生试着想象“三千尺的瀑布”从哪里流下的,然后再引导学生看诗歌,小学生就能品味到诗人奇特的想象力了。再比如学习《古朗月行》一诗,笔者让学生思考,这里的“白玉盘”和“瑶台镜”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共同之处?弄清了这些问题,不但理解了“盘”“镜”作比的原因,也理解了“白玉”“瑶台”作为修饰词的意义,更好地领悟了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三、画——品诗境

从小学心理学来看,小学生形象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更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而古诗学习不但不具体形象,而且内容上也和他们的生活体验相去甚远,他们阅读时很难能有多大的兴趣。基于此,笔者经常会让小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古诗的语言转化为图画,把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或记述的情景画下来。因为笔者发现小学生非常喜欢在课本的图案上或空白处偷着画自己喜欢的图画,既然他们这么喜欢画,何不给他们制造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呢?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利用观察图画来实现了解古诗内容,从而理解古诗的意境了。

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这首诗描写了蓬勃的春景,但“红杏出墙来”让人知道其实园里的风光诗人并没有看到,“春色满园”的景色是诗人想象的,而这些景色就需要小学生自己按照合理的想象补充。为了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幽美、蓬勃的意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开绘画,这首诗的前两句绘画出的是“苍苔”“园门”“小径”和失落的诗人,可能传达最多的是不能到园中欣赏的失落、幽静;而下面两句的“院墙”“出墙的一枝红杏”让小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红杏的美,可能会想到更多的如柳树、桃花、迎春、油菜花等春意盎然的美丽春光,这里表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春色,意境是蓬勃的。这样从具体形象的绘画中,就可以让学生品味到诗歌中的美妙意境。

四、改——品诗情

要想让小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情感,还有一个很好的措施,这就是诗改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古诗的语言改成现代汉语,这样小学生就可以通过改过的现代语言来领会古诗的情感主旨了。古诗的语言非常简洁精悍,跳跃性很强,改成现代汉语还是有点难度的。古诗转换成现代汉语,需要小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古诗中需要添加的合理内容添上,有些东西可以加上小学生合理的创造,在细节处理上、修辞手法的运用上、结构安排上等,都需要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来处理。在这些问题处理上,需要首先理解整首古诗的主旨情感,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整首诗歌的改写方向。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好好领悟古诗的主旨情感,在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完成古诗改成现代文的转变。

如学习《清平乐·村居》一诗,这首诗歌特别富有生活气息,如果把它改写成现代汉语,小学生一定会更加深刻地品味到诗歌的情感。小学生最初诗改文不能放开手脚,怕出现问题,但当从诗歌的情感中细细品味时,结合诗歌的季节、意境等,就可以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了。如有的小学生这样开头,“一个夏日的午后,诗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耳边传来了一声声南方软语,原来是一对老夫妻在一座茅屋下快乐地边喝酒边聊天。茅屋虽小,但收拾利落,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你看“快乐”“茅屋、小溪”等意象,很明显小学生已经品味出了诗歌的闲适、喜悦,这样改写的文章就会非常准确,再加上语言表达上的修饰,小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改写任务了。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能够引导小学生运用“读、悟、画、改”等手段,来品味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而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在古诗的学习中,不断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巧亮.古诗吟诵的“三重境界”——古诗《池上》教学例谈[J].华夏教师,2018(4).

[2]杨德凤.入画  悟情  感思——小学古诗教学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7(33).

[3]阮育青.优化古诗教学  培育核心素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4).

[4]胡晓燕.“三单四步”学古诗遵循规律促传承——以《小儿垂钓》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9).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古诗
古诗中的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