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计划”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构建

2019-11-28锴,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应用型

王 锴,柳 成

基于“卓越计划”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构建

王 锴,柳 成

(北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吉林省 吉林市 13202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在此思路引导下,研究了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的搭建,具体内容包括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多元化教学融合运行机制以及“精准化供给”培养提升机制,以CDIO理念建设平台,以OBE理念优化升级平台,并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文化。

卓越计划;创新创业;CDIO理念;实践平台

2010年6月,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由教育部负责在天津召开,确定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等院校学生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发展方向,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2018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并指出,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计划”又一次成为工科人才培养的社会聚焦点[1]。

1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机遇

1.1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人才创新培养提供新思路

2015年10月,教育部与其他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明了未来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为配合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需要,各高校根据“十三五”计划要求,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改革方案;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高效人才培养新格局,将专业培养向生产生活方面融入和应用,加速推进“互联网+”战略向纵深发展,形成人才培养中心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移。致力于建成一批具有先进技术、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学院和大学。根据人才培养流程,围绕产业需求和创新需要调整了专业设置,新增具有应用性质的特色专业,提高实用技术性和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比重。

1.2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为应用型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新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新时期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发展思路,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高校基于政策性的优势,结合“卓越计划”,建立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融合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链与专业链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习、实训课程比重。截至目前,我校实习实训课比重已达总课时的1/3,为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并结合市场发展需要,设立订单式培养计划,参照职业教育和培养方案,建立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工程、建筑、机械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层次一线专业技术人才。

2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2.1 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

随着“卓越计划”的实施与推进,大力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工科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在开展过程中取得了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建立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是高校突破教育理念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瓶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思路。基于协同创新的多主体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当前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人才培养资源紧缺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相关难题[3]。探索建立应用型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形成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是实现现代职业化教育的创新途径。在此过程中,教育主体不再是高校自身,通过高校与对应职业院校及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统筹实习实训计划等,专业教师团队,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转,保障“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稳步提升。

2.2 多元化教学融合运行机制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完成实现,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融合运行机制是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中已经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通过建立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和创业成功案例分析课程等多样化教学课程机制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要形成教学资源融合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创新创业的发展规划,结合专业学习特点,组建创业项目团队有针对性地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过程中要以互联网为基础,丰富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式”及“参与式”等指导模式及翻转教学课堂,探索建立基于跨学科资源整合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融合运行机制[4],将创新创业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3 “精准化供给”培养提升机制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进高质量发展”。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化供给侧改革,将“发展壮大新动能”及“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作为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构建基于深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卓越计划”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机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化供给”培养核心机制是以分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从当前创业教育的供给侧与多角度需求侧的矛盾入手,统筹协调及优化教育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关系,通过高校作为供给端提供的教育质量,提升教育供给侧对需求侧适应与回应的“精准性”,满足社会和个体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教育品质的需求,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化[5-6]。

3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构建探索

3.1 基于深化CDIO理念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能力提升实践平台建设

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7],深化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我国工科高等教育发展相融合是满足建设我国创新型国家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途径,是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深化CDIO工程教育模式,建构以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工程系统能力为核心的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实践培养平台,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一方面,基于CDIO工程教育主要是以从设计到运行的全部周期作为培养过程,通过构建构思平台、设计平台、实施平台、管理平台以及运行平台,可以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同学生团队通过实践平台将构思—设计—实现—运营逐—开展运行,高效指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在建设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具有较高的仿真性,通过升级改造实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资源优势的先进性[8],实现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3.2 基于OBE理念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优化升级

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成果导向教育成为现阶段各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学习产出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质量准则[9]。1981年,美国学者斯派蒂 (Spady)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体导向的教育理念。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与OBE教育理念极为相似,都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适合科技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并以结果为导向的全新教育体系。基于OBE创新理念,在优化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方案制订过程中,要根据学校专业的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从校内及校外两个层面形成品牌特色:一方面,通过着力打造开放实验室、强化专业实验室功能服务、拓宽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等措施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平台服务能力,帮助工科学生借助实践平台锻炼解决实践操作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10],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3.3 优化课程体系

3.3.1 优化培养方案

完成2019年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降低学生的学分,使总学分控制在170学分左右,增加创新创业的学分,明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创新学分可以置换选修课;对课内外学时也有所调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实践;增加选修课比重,加强个性化培养,完善师生双向选择机制。

3.3.2 设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已开设“项目管理与创新实践”课程(见图1),完善多方位、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同时开设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以及与创业教育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课程。

图1 “项目管理与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3.3.3 基于慕课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网络化建设

2019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在首届中国慕课大会上指出,我国慕课自2013年启动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8大基本理念,慕课教学—实验拓展—反馈调试模式将互联网技术、拓展训练、校企合作等当前社会中的“流行元素”进行了整合,将成为现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发展的主导形式[11]。慕课教学与实践教学平台的融合培养主要体现在工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升方面。首先,根据工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难点问题能否解决会直接影响具体实践操作的发挥,通过慕课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图文并茂的独特教学资源优势下得到更好地掌握与理解。同时,慕课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任何时间及任何地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的巩固复习,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将慕课教学融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可以有效促进工科学生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工科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中慕课教学资源,查找到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方式可有效解决针对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专业素质。

3.4 打造创新创业培训文化体系

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体系,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立(结)项公开答辩会、创新创业校友企业家讲座、校友及在校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报告会等活动,打造创新创业文化体系,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1)创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大力扶持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结合互联网发展需求,依托专业组建一批“互联网+”学生社团组织,为学生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举办各种创意沙龙、创新作品展示、创业案例分析、创业之星座谈等一系列活动,为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营造文化氛围。

(2)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培训。邀请校企合作企业、校友创办的企业等单位的创业人员、技术人员、经纪人以及国内外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来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或作报告,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建立学院级创新创业专题网站。构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学科竞赛专栏、优秀在校生创业之星、优秀校友创业之星、创新创业师生在线交流等不同模块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搭建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

(4)坚持常态化的创新创业引导。加强院系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请专门培训机构对辅导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并进行考核,要求辅教师员必须取得创新创业结业证书,让辅导教师直接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路人,指导学生的创新性实践,帮助学生规划学生的学习生涯及职业生涯。

4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是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创新改革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国家大力推动发展高校教育背景下,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多元化教学融合运行机制及“精准化供给”培养提升机制,探索出针对当前工科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模式,是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

[1] 朱正伟,李茂国.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 46–53.

[2] 程宇,董衍美.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论[J]. 职业技术教育,2017(10): 23–26.

[3] 王智勇. 多主体人才培养:高校协同创新的应有之义[J]. 科技信息,2014(10): 28–29.

[4] 刘其龙. 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机制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18(16): 57–59.

[5] 张欣,韩晓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供给”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7, 30(15): 46–47.

[6] 张治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探析[J]. 中国高校科技,2017(11): 87–89.

[7] 吕东澔,朱佰成,崔桂梅,等. 基于CDIO理念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8(1): 183–185.

[8] 文义. 基于创业实践平台构建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17(5): 127–128.

[9] 刘强. 基于OBE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重塑[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0): 25–31.

[10] 赵健. OBE理念下理工科实践教学研究[J]. 教育评论,2019(2): 41–44, 158.

[11] 赵彦,宋昭远. 基于MOOC模式的创业教育教学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 34(11): 194–197.

[12] 刘丹. 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6, 18(8): 82–85.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platform for double-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talents based on “Excellence plan”

WANG Kai, LIU Che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21, China)

The “Educational training plan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ided by this ide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actical platform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based on the “Excellence plan”. The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agent coope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diversified teaching integr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recise supply” training and upgrading mechanism so as to build a platform with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concept,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platform with 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idea,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create a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excellence pl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DIO concept; practical platform

G642.0;N39

A

1002-4956(2019)11-0022-04

10.16791/j.cnki.sjg.2019.11.006

2019-04-22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JJKH20170094JY);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H180086)

王锴(1977—),男,吉林磐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E-mail: beihuawk@126.com

柳成(1977—),男,江苏盐城,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