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治疗胃肠穿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9-11-28刘勇

医药前沿 2019年30期
关键词:病患穿孔胃肠

刘勇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1520)

伴随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腹腔镜的研发及使用让胃肠道穿孔的微创治疗成为可能,临床使用中也受到很多国内外专家的青睐。本文以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6例胃肠穿孔病患作为对象,分析探讨胃肠穿孔病患使用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6例胃肠穿孔病患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结果均符合胃肠道穿孔的临床诊断标准,无重大脏器及系统的严重疾病,且知情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为46~59岁,平均年龄为(54.92±4.21)岁;观察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为45~61岁,平均年龄为(54.01±3.99)岁。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所有病患开展腹部彩超检查,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在术前开展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为病患进行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放置胃管。

为对照组病患进行传统开腹修补治疗:于病患右上腹部做一过腹直肌切口,然后进行开腹修补手术,剖腹探查后修补缝合胃肠穿孔位置,修补完毕后置入引流管,将伤口缝合。为观察组病患进行腹腔镜修补手术治疗:于病患肚脐下方将10mm套管穿刺置入,然后建立气腹,利用腹腔镜,将5mm及10mm套管置于病患右侧腋下、右侧锁骨中线和肚脐水平线交点位置,视情况将一5mm套管穿刺置于病患左侧锁骨中线肋下。利用腹腔镜观察腹腔情况,明确穿孔位置,对周围渗液及脓液清理,对穿孔用3-0人体可吸收线缝合,用大网膜覆盖,将病患腹腔用温生理盐水冲洗,洗净腹液,术后为病患留置尿管,术后禁食,进行抗感染及胃肠减压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病患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活动时间、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手术时间等计量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发症发病率等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当P<0.05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病患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活动时间、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对比(±s)

住院时间(d)组别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第一次活动时间(h)术后肠道通气时间(h)观察组5364.3±7.121.3±7.115.4±5.025.1±7.15.3±1.2对照组5373.4±8.366.1±9.235.1±7.250.5±8.38.2±2.1 P-<0.05<0.05<0.05<0.05<0.05

2.2 观察组病患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5%,低于对照组的22.64%(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讨论

近年来,伴随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消化道疾病,其中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最高。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发生在前壁,且穿孔直径通常为0.5cm。在胃肠道出现穿孔时,胃及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和气体会进入腹腔,导致急性腹膜炎及气腹。慢性胃肠道穿孔多在后壁,浆膜在穿透前会和周围的组织器官发生粘连,因而会出现溃疡很深但胃肠道内容物没有进入腹腔的情况。小肠发生穿孔后会出现纤维蛋白沉着,由于小肠相互紧靠,小肠会相互粘连而封闭穿孔,同时小肠气体少,内容物较少流出,一般不会发生气腹。胃肠穿孔作为溃疡病患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穿孔后易出现胃肠液进入腹腔的情况,易导致细菌性或者化学性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危及病患生命。胃肠穿孔作为最为典型的急腹症,病情进展快,一旦确诊通常必须立即予以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为开腹治疗,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腹腔镜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病患恢复快等优点。

本文对53例胃肠穿孔病患进行腹腔镜下微创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患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活动时间、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接受传统开腹修补治疗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患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为7.55%,较对照组的22.64%相比(P<0.05)。传统开腹手术修补治疗中手术会给病患带来较大切口,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且难以清除彻底盆腔及肠间的积液,术后愈合时间较长,且增加了术后创口感染的可能,术后长时间下床活动,易引发肠粘连,有更多并发症,同时术后病患会有剧烈的疼痛,对病患术后的生活质量也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当今时代,微创治疗已经是临床外科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于胃肠穿孔,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可以利用腹腔镜对穿孔位置进行精准确定,且探查范围比开腹手术要大,对病变的观察更为全面,利于治愈的彻底性;同时,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创口小,出血及创伤均小,术后病患的疼痛程度也低,病患术后恢复更快,减少病患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此外,避免了开腹手术导致的脏器在空气中直接暴露的情况,降低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出现率,气腹下视野更大,有利于腹腔内渗出物的彻底清除,减少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对胃肠穿孔病患的手术治疗中使用胃腔镜微创术式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提高术后恢复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病患穿孔胃肠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