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对部队军训伤员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

2019-11-28李晓倩

医药前沿 2019年30期
关键词:战斗力伤员情况

李晓倩

(北部战区空军保障部卫生处 辽宁 沈阳 110015)

心理应激反应是军事训练伤伤病员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导致伤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身体及战斗力的康复。因此必须要改善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及战斗力较快康复[1]。本次就认知行为干预对部队军事训练伤伤员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9 月—2018年9月某部队医院收治部队军事训练伤伤员共计70例,均为男性,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35例,年龄18~31岁,平均(28.12±2.36)岁,义务兵20例,士官10例,干部5例;研究组患者35例,年龄19~32岁,平均(29.33±1.85)岁,义务兵18例,士官12例,干部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内容如下:①患者入院后,由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接触,针对患者的情况开展相应的宣教工作,告知其目前的疾病情况以及治疗流程,使得患者能够对之后的治疗有所心理准备;②医护人员要做好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工作,拉近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③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伤者配合治疗的意义;④向伤员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增强伤员的信心,削弱其不良情绪;⑤加强对家属等陪护人员的宣教工作,使其能够给予伤员相应的支持[2]。

1.2.2 研究组 研究组则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认为行为干预,详细内容如下。

(1)认知干预

对伤员的认知干预采用会谈法进行,每次会谈控制在30-35分钟,通过会谈了解伤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包括其致伤原因、精神状态、行为特点、情绪、思维活动及信念等,使其认识到错误认知并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和积极姿态[3]。

采取多次会谈的方式来实现心理治疗目的,①第一次采用摄入性会谈:在尊重、热情、积极关注的基础上与伤员沟通,一方面和伤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其信任,鼓励积极参与治疗,使其充分了解认知行为干预的相关内容及意义,做好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通过会谈了解伤员的致伤原因、错误认知及目前的心理应激表现,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会谈结束后总结会谈内容;②后续采用治疗性会谈:该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医患关系,逐渐消除患者错误的认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梳理患者的问题以及主次关系[4]。

通过会谈了解到伤员的不良认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伤员对自身情况较为悲观,过度担忧自己遗留残疾或其他后遗症,失去战斗力而退伍,影响其婚姻和生活;②对军事训练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并因此影响单位集体荣誉和个人进步。

针对性措施:①为增强伤员的康复信心,通过播放视频、讲座等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并且向其介绍成功的治疗案例,使伤员对治疗工作建立信心;②对伤员每周的康复情况进行记录,并且将其展示给伤员,通过对自身康复进步的了解,提高伤员的信心;③做好家属及朋友的宣教工作,使得其对伤员进行有效的关怀,提高社会支持度,使得伤员的不良心理得到削除。

(2)行为干预

临床中伤员的行为干预主要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每天保持15~20分钟的训练方法如下:协助伤员采取舒适放松体位,指导其进行呼吸频率的调节,使其身心能够处于放松的状态,依照“上肢→肩部→颈部→头面部→胸部→腹部→背部→下肢”的顺序让伤员的各部位体验肌肉收紧和放松的状态,以缓解其紧张程度。

1.3 观察指标

由同一名医师在相同状态下,对伤员干预后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价,采用早期心理他评量表(EPRS)对其心理应激反应进行评估。量表内容包括焦虑、抑郁以及退缩三个行为维度,共计18个条目,每条目将患者的情况分为无、轻度、中度以及偏重和严重Likert5级评分,记为1~5分。伤员总分在60~70视为轻度异常,超过70分视为中重度异常。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从评分中可以看出,进行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伤员的各项E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进行干预后,研究组伤员的各项EPR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显示研究组伤员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研究组和对照组伤员干预前后EPRS评分比较(±s,分)

表 研究组和对照组伤员干预前后EPRS评分比较(±s,分)

项目时间研究组对照组tP总分干预前36.74±13.5836.45±14.360.0870.931干预后三周25.74±12.3633.45±5.853.3360.001干预后六周20.11±10.8528.13±4.334.0620.000焦虑干预前14.02±5.1114.23±6.230.1540.878干预后三周10.74±5.4513.77±3.222.8320.006干预后六周8.36±4.1111.45±5.742.5890.012抑郁干预前16.23±7.1216.32±8.110.0490.961干预后三周10.12±7.0814.21±7.112.4120.019干预后六周8.13±6.1112.13±6.775.5950.012退缩行为干预前5.75±2.125.65±2.110.1980.844干预后三周4.10±1.525.03±2.232.0390.045干预后六周3.12±1.254.74±2.363.5890.001

3.讨论

军事训练强度大、难度高,较易出现训练伤,导致伤员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出现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治疗和康复,影响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相应的心理学方法,改变或者影响个体错误认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临床中长期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在心理应激反应治疗方面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与常规心理疏导的对照组相比,增加使用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组EPRS评分改善情况更佳。

综上所述,在军事训练伤伤员心理应激反应的治疗中,常规心理疏导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伤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及战斗力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战斗力伤员情况
伤员呵护队
“和”文化激发偏远井站战斗力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动物军团的战斗力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战斗力大PK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