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2019-11-27

体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育人校园体育

金 安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德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建立成熟人格、启蒙职业意识等方面都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大学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其德育功能也得到充分体现。为了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通过各种路径,体育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以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层面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体育运动的育人价值,探析在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方法手段,为高等教育的德育效用提供相关理论借鉴。

1 沉溺网络对大学生品德养成的负面作用

1.1 不能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

微博、抖音等各类社交、娱乐网站的出现,使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加之这一群体判断力普遍较弱,猎奇、叛逆心理又较强,他们更容易被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吸引,继而忽略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关注,这就使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1.2 沟通能力下降

当前大学生大多拥有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这些设备在提供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学生个体之间制造了无形的隔膜,由于人对网络虚拟环境刺激的接受较现实更为强烈,导致很多大学生忽视了与身边人的实际交往,这种情形阻碍了大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养成。主要表现为:第一,人际交往意识的淡化。数字社交网络的介入,使很多大学生多采用线上交流,现实交往愈发式微。第二,社交网络交流频繁,导致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能力下降。高校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机族”,说明大学生正常沟通交往能力正在下降[1]。

2 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引导下,教育主体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中形成体育价值观念、体育行为规范、体育氛围及相应的物质基础等各种文化样态的集合体,高校体育文化由此产生[2]。它是高校育人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和教育效能。

2.1 未来规划指向功能

大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产生认同感来源于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将学生个人生涯前景指导与高等教育的目标整合,在涉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体育文化中,从促进体能发展的体育课程,到活跃身心的体育游戏;从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到多样化的健身器械,体育文化活动都能够高效地引导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过程,进而对其未来规划,职业生涯目标建设,都提供了正面的指导。

2.2 目的引导功能

体育文化是大学良好的校园氛围的有效载体,个体所处环境的成就动机氛围以及获得的正反馈程度是个体参与体育活动动机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3]成就动机氛围包括掌握定向和成就定向,体育文化建设在倡导掌握定向层面,突出指导者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重视个体学习经历,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促使其建立终身体育理念。[4]体育文化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活动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既专注于学生的内在动机,也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外在动机的调节功能。

3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3.1 原有体育文化育人观念与现实脱节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理念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而随之进化,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层面下的育人理念也有理论提升的必要。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着忽视宏观体育背景对学生的间接影响、对传统观念的直接理论与技能教学过于重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手段角度视之,在高校体育教育操作环节上,容易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同时处于被动状态,这是因为教育者在教育方式的运用上缺乏对体育教学氛围的营造,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也会出现同类问题,运动会、体育文化节、校内联赛等旧有形式的活动仍旧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载体尚未很好地开发。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环境下,体育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则必然被削弱。

3.2 校外环境存在不利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与实施的各个过程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它之所以发生效用,就是因为其处于总体环境这个背景下。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各类人群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愈发强烈,外界的信息与数据与日俱增,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将被其直接冲击。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向,使其观念与行为模式在不利信息的作用下出现摇摆与退化。

当外界负面信息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的正向信息产生冲击时,学生一般会对外界环境产生认同和追逐的心理。如社会普遍观点将交谊舞归类为中老年活动项目,此类信息的传入很容易抵消学生参与交谊舞课程的积极性。

3.3 校内体育运动缺位

主体因素对客体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将直接影响后者的效用,因此,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就非常重要[5]。高校体育文化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课程设置、项目安排等的取舍与认同程度,将直接影响校内各类体育运动的效用。

在传统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框架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被忽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教师有可能产生盲目追随的情况时有发生。若体育教学方法选用不当,会使学生对教师容易形成盲目信任,缺少对教育过程的反思和质疑,在心理上出现“羊群效应”。这就使教学相长沦为空谈,教师无法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经验。[6]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的体育公共课的整体设计,多采用统一课标和趋同的教学框架,这种操作形式非常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自然极易发生上述问题。此外,当前多数校园体育活动,系学校团委、学生处等官方机构所组织,这就使学生多为被动地参与此类活动,很少从自身需求出发,自发开展体育运动的相关活动。

4 提升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

4.1 牢固树立体育文化环境的育人理念

从体育自然环境与体育社会环境出发,高校都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要平台,其目的就是以体育为载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高校体育文化实施框架进行设计,构建更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对人的特殊作用,并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的认知基础上。科学设定体育文化构建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方针指导,以及对体育文化的各种要素和实施要则进行充分理解,为更好地发挥体育文化育人功能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

4.2 深化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以教师、教学、课堂为中心来实施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为当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教学效果也以考试作为主要评判标准。与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与设计初衷完全背道而驰的情况仍然会发生,即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体育课程的新标准与新课堂教学评价,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实施有效教学,要体现提升受教育者的品行与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目标的同时,应尽可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4.3 扩充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装备

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都要具备物质条件基础,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属性即是实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要了解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即是有效率、有前瞻性的体育基础设施构想与实施方案。高校体育文化的最终效果与高效的课堂教学和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息息相关,而这一切都是需要以良好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装备作为前提的。场馆设施与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师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园体育硬件设施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校园体育活动的成果。以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为标的,合理规划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装备的配置,让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继而实现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智育、德育、美育的基础是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文化是高等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的,从构建新理念、重新确立主体、探索新方法、加大设施投入等方面入手,充分彰显体育文化环境的育人价值,从而使体育文化真正走入校园、走入学生内心,使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竟争力。

猜你喜欢

育人校园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