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2+1”特色人才培养新路径探析

2019-11-27

体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色人才体育

赵 旭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主要以国家阶段性发展方向和社会人才需求为办学思路、特色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来培养社会地方需要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特色人才。地方高校肩负地区人才培养的重任,能对我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地方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重创新驱动,改进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探索与构建高规格的特色人才培育模式。

体育人才培养也不例外,需要完善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创新驱动化的培养路径,在教育层面,是吸引优质生源的关键,在服务地方层面,为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体育教育事业的稳固发展,对服务地方体育产业和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体育专业“2+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顺应市场经济,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与发展,培养探索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校能否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探究。

1 体育专业“2+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1 “2+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2+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特有的教育模式,将学生三年的时间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划分,分为“2”和“1”两个阶段,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及岗位内容的学习,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为双师指导,兼顾学生与社会岗位人员双重身份。“2+1”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两个不同的教育平台共同培育学生实现岗位技能的目的,使一些地方高校与社会需求同步,也使学生真正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2 体育专业“2+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体育专业“2+1”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服务、教育培训岗位,如:体育项目俱乐部、健身中心、培训机构等,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明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以及明确的标准。校企共同成立合作团队,在校企两个环境下共同培育学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兼管学生,按照岗位要求,对教育教学知识体系进行专业化培养。黑龙江工业学院体育系现有两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和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区别于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重视学生健身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而体育教育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2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2+1”特色人才培养特点

2.1 毕业后从事体育专业相关工作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认知,学生对体育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毕业后,大批体育专业学生已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体育公司在选拔人才时都从原有的“用人所学有所用”变为“不求所学,但求所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已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转向实践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社会、有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2.2 专业理论知识及专项技能学习

在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冲击下,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已经形成资源共享的新局面,导致学生求知欲下降,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氛围不浓、浮躁等现象,在这种现象的驱使下,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和专项技能学习不熟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学习基础。

2.3 人才培养体系与结构调整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矛盾,培养输出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少和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高校暂时培养不出,这种矛盾还需存在一段时间。因而,要想实现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特色人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地方体育部门、当地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建立基本完善可创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2.4 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高校体育专业对课程设置做了部分调整,理论课减少实践课增多,每学年假期都有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了各类培训技能的课程,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地方高校体育专业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量分别约为10%和90%,而日本体育大学必修课只占总课程量的 50%,可以看出我国体育院校和地方高校的必修课程相比国外一些高校依然过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高素质培养的需要,非体育类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少,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5 教学观念和方法

目前体育专业教学模式还处于传统化教学,教师任然采用运动员式的教学和训练,沿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大学老师不占少数。这种传统教学方法限制地方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越来越局限,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应该了解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做好每节课的教学总结,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等。

3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2+1”特色人才培养新路径

3.1 开设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

“体育强国”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体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体育人才质量就要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高质量创新创业体育人才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地方高校应该努力培养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体育人才,为国家、地方的体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地活力和血液。地方经济建设要想紧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创新创业经济快速发展,快速实现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人才来实现。所以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考虑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

3.2 构建科学有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采用科学高效的培养模式,有效的培养模式对准备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找到自己理想满意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缓解就业创业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现阶段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以体育教师、幼儿体育特长培训机构、体育用品销售、健身会所等行业,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居多问题。因此,体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优化设置,制定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

3.3 设置优质课程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特色人才培养的重点,而设置的培养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课程质量是关键,院系应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保证培养出的学生能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培养出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甚至是能选择自己热爱并擅长的工作。设置优质课程体系首先要建立课程框架结构,梳理专业课程体系,选择体育类优质教材,添加少量非体育类专业课程。其次开设培训类课程,重视课程与体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

3.4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现阶段高校体育专业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人才培养的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体育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意识教育,更要重视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沟通交流及就业选择能力的培养。为此,体育专任教师应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多学习先进国家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了解专业学科和课程的发展趋势等。学习现代社会、全球体育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学习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等。体育专业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专业发展一样,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观念。

3.5 强化高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体育专业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技能。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校内与校外联合培训、校外专家进高校的方式开展进行。挑选体育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不定期地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专业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学习,解决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

3.6 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需要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遇到困难选择逃避或用消极心态解决问题。离开父母的关心照顾,娇生惯养的学生在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如何与室友、同学、老师沟通交流,遇到各种问题时,处理的方式方法都与心理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消极心理是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培养心理健康、道德素质良好的可塑人才很重要。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和集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锻炼自己,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对地方高校体育专业“2+1”特色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出可行性意见,要在不断更新理念和了解社会需求中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就业核心竞争力。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继续完善和推进。

猜你喜欢

特色人才体育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我们的“体育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毛遂自荐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