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文本解读,提高教学实效的策略

2019-11-27许安宁

读与写 2019年14期
关键词:纳谏教参齐王

许安宁

(福建省泉州第十中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1.解读课题,理解文本的核心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是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既是对教材文本内容高度的概括、凝练的的归纳,同时又蕴涵丰富的思想性与逻辑性。抓住文本标题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有利于教师把握住重点,理清思路,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1:八年级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从标题上看,我们首先要抓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纳谏"两个词,我们在解读时,应扣紧"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 齐王纳谏后采取哪些做法?""成效如何?"等。在本文中,只要我们把标题分析透了,我们就抓住了教材文本的核心,抓住了核心就为我们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2.自我真读,探寻文本真意

在语文教学备课中,教师们往往依赖现成的教参、教案、教学资源库里"公认"的观点做为文本的理解依据, "看似处处精细却扼杀自己的心得",忽略了自我真读,从而窄化文本、歪解文本。李安全在《名作欣赏》一文中提出:所谓"裸眼读书",就是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前人的定论作为自己的心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不抱成见,不戴有色眼镜,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曲解作品;要求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去感受。

案例2:九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

教参对于课文《与朱元思书》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理解,教参的说法甚是牵强让人颇为费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有位学生在探究性小论文《多乎哉?不多也!--诗文《与朱元思书》尾句探析》中提到:"鸢飞戾天者……窥欲忘反",从内容上来看,这句话已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文章到此似乎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通过对课文仔细、反复地品读后,她首先从方位角度然后从环境方面进行细致阐述,从而得出:从方位角度上给文章建起了一个完美的山林终点站,在环境方面添上了最浪漫的一笔。最后从创作背景和相关作品挖掘隐喻: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武帝恶其录,焚其稿,免其职,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萌生了隐居的志趣,作者将混乱的官场比喻成这山间密林,高大的树犹如黑暗的高官,只手遮天,使光明得不到重现,极有可能是作者对浑浊官场的批判与讽刺,如作者写的"明哲遂天赏,文华空见,沉石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吴均《发湘州故别三首》)……

立足文本,将思维的触角达到隐含在文本中的疑点上,激活文本中蛰伏的对话因子,直接与作者、文本进行精神对话。让自己在一种敞开的状态,一种活生生的对文本的敏感状态,边读边悟,让身心完全投入到文本中,探寻文本的真意。

3.划清边界,理顺文本的外延

我们强调以文本为中心,但我们不能忽视文本外围的"泛文本"的价值。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与作品相关的文史资料、同题材或同体裁的类似文本、与文本相似的情况下的现实生活等这类的"泛文本"和文本共同构成了整篇课文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泛文本"不但可以印证对文本把握的精确度,而且可以作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入门途径。

任何教材文本都有其内涵和外延,认清内涵,扩展外延是课堂教学所必须的。从文本解读的角度上分析,这是由于没有科学理清教材文本的边界,对文本知识的外延缺乏精析。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对文本的外延进行必要的拓展,那就是不彻底和不丰满的。反之,如果对文本外延的拓展超过了教材的内涵,那就是画蛇添足,更会造成核心的却失。所以,在解读教材文本时,我们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准确找准文本边界,该引导学生的必须引导,不必涉足的必须止步。

案例4:八年级上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本课教材内容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灾难。在众多教学中,教师对于这些灾难分析的比较透,学生感性认识也比较强,也确实感受到了保护雨林的重要性。但对本教材的外延却涉足不深,或根本没有触及。而本人认为,既然已意识到雨林的重要性,不妨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造成雨林恶化的主要因素和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措施。这样就拓展了文本的外延,丰富了教材的内涵。

"推进有效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是一个大范畴,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文本,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容与意图,才能为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能,才能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可见,加强教材文本解读是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修的一项基本功。

猜你喜欢

纳谏教参齐王
邹忌劝齐王纳谏
齐王立后
呆若木鸡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画鬼容易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