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
——以广西为例

2019-11-26钟华训吕思明甘海霞陈芳芳

广西农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畜禽疫病管理体系

钟华训 吕思明 甘海霞 陈芳芳

(广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1)

畜禽标识是用于标记或承载畜禽信息的耳标、电子标签、脚环等标识物。[1]我国畜禽养殖总量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现代化、科技化水平,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畜禽标识。通过畜禽标识这个载体,将畜禽的养殖、免疫、用药等情况详细记录,实现畜禽和畜禽产品的相关信息数据可查询、可跟踪、可追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应用证明,建立起科学、完备的畜禽标识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畜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动态监管,有利于降低动物疫病流行、传播风险。加强畜禽标识管理,对于建立严密、科学、高效的可追溯体系意义重大,是切实保障动物产品安全的重要举措。

广西是畜禽养殖大省,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严格做好畜禽标识的采购、保管、发放、使用、登记、销毁等环节的管理,规范了全区畜禽养殖业生产,促进了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开展。文章以广西为例,实地调查广西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现状,深入分析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科学推进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建议,以期为科学推进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 广西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1.1 完善顶层设计

广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把畜禽标识管理作为防控动物疫病、保障养殖业发展、维护动物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抓手[1],按照“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基本原则,建立配套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在修订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畜禽标识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标识管理办法》,实行“逐级供应、专人管理、专账记录、专库贮存”制度,规范了畜禽标识采购、保管、发放等重点环节管理,进一步发挥好畜禽标识的溯源作用,促进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开展。

1.2 实行分级监管

通过长期实践管理,广西理清理顺了从自治区到乡镇的各级兽医部门关于畜禽标识的管理责任。主要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畜禽标识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畜禽标识的计划申报、保管、发放和使用管理。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畜禽标识使用的监督执法工作。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负责本行政区域畜禽标识的领取、保管、发放、使用、回收等工作。农村散养家畜禽标识的佩戴工作由乡镇畜牧兽医站可委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相关人员具体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具体负责本场畜禽标识的佩戴工作。重点要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在动物标识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四专”管理,即指派专人、落实专责、设置专库、建立专账。

1.3 建立健全机制

通过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促进畜禽标识发放、使用,明确要求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村级动物防疫员不得随意发放畜禽标识,不得向没有经过强制免疫的畜禽和没有实施强制免疫的畜禽养殖场佩戴或发放畜禽标识,不得向畜禽经纪人、畜禽运输者发放畜禽标识。规定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向村级动物防疫员和畜禽养殖场发放畜禽标识时,必须核实畜禽饲养量、需用标识数量,并查验《畜禽标识申领表》、《畜禽标识使用登记表》。动物养殖场、村级动物防疫员严格按照规定实施畜禽标识的佩挂,建立畜禽标识领用记录档案[3]。全自治区乡镇站的猪、牛、羊的二次发放率达到了114%、121%和104%。同时,完善畜禽标识管理和追溯体系建设考核办法,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畜禽标识管理工作实施考评。每年将责任制落实、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纳入的重要内容,在年度全自治区重大动物疫病绩效考核中安排分值10~15分进行考评。形成可量化、可考核、可报告的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后,逐项分解,量化考核工作。考评结果与经费投入、先进评比、绩效奖励挂钩,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对考核优秀的地方安排30~50万元,鼓励当地动物防疫工作开展。

1.4 加强经费保障

2016年,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重点实施动物防疫信息化工程。近几年,广西共投入9800多万元,用于动物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网络管理平台和广西动物防疫物资管理系统建设。2018年,广西本级财政拨出专项经费4368.84万元,共采购耳标2813万套,其中猪耳标2700万套,牛耳标55万套,羊耳标58万套。采购的耳标全部实现网上签收,网上签收率为100%。此外,通过举办一系列培训班,加强平台的操作方法以及耳标识读器等设备的使用方式培训,1162个乡镇站全部实现了标识入库和发放无纸化管理,畜禽标识等动物防疫物资管理实现了向乡镇一级延伸。

1.5 强化质量管控

严格招标采购流程监管,通过提高采购质量评价标准和标识包装要求,确保优质优价产品入围。推行标识连号包装和标签规范工作,满足基层防疫员减轻工作强度的要求,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投标过程中企业恶性低价竞标现象。强化标识台账管理,扩建广西动物防疫物资信息管理系统乡镇模块项目,推进CA认证和电子签章管理模块的扩建工作,使系统的各类报表更加规范,更方便各级使用人员进行物资的入出库流转记录[2],实现了畜禽标识等动物防疫物资入出库单据以及往来凭证的电子签章。同时,加强流通使用环节监督检查。在产地检疫环节,规定凡未按照规定配挂畜禽标识的猪、牛、羊,均不得接受其产地检疫申报,出具检疫证明。对佩戴的耳标号码不属于本县(市、区)的、与《动物检疫申报单》上填报的耳标号码不一致的或耳标属于伪造假冒的,一律不予出具检疫证明;在屠宰检疫环节,生猪须凭证凭标方能入场,宰后回收的耳标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销毁,以防二次流入市场;在公路检查站监管环节,严格检查运输的猪、牛、羊是否按照规定配挂畜禽标识。加强耳标识读器使用,使用识读器抽查部分耳标,以检测耳标的真伪及生猪来源信息。从2017年起,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当年中标企业,每家企业进行两个不同县的不同批次的标识开展实地抽检,并送样至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进行检测,共送样26批次,检测结果均合格。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每年多次派出分片联系工作组,对养殖信息登记备案、畜禽标识以及检疫证明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督查,确保实效。

1.6 创新服务手段

为解决长期以来耳标包装存在的包装大(96个)、不连号,基层防疫员使用、登记不方便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动物标识采购中明确提出猪用、牛羊用标识包装参数,要求生产企业投标产品必须满足标识连号排列的要求。从近两年的使用效果看,这种包装受到了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普遍欢迎。

2 广西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明显

截至2018年,通过推进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广西动物疫病防控形势趋好。一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形势稳定。家禽H7N9流感病原学监测全部为阴性,2017年下半年以来没有发生人感染H7N9病例。二是布鲁氏菌病流行形势稳中有降,猪布鲁氏菌病连续12年没有发生疫情,达到稳定控制标准;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个体阳性率为0.26%(2016年为0.50%),群阳性率0.75%(2016年为2.32%);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病例较上一年度下降30.41%。三是动物狂犬病疫情下降至近年最低水平。动物狂犬病免疫密度由2011年的49.18%,上升到2018年的72.6%;人间狂犬病病例数连续9年下降,每年平均降幅达到29.5%。四是畜禽疫病发病率持续降低。2018年,国家法定报告的34种猪病、28种禽病发病率分别为0.028%、0.015%,较上一年度分别下降37.8%、15.4%。

3 广西畜禽标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动物疫情风险挑战大

东南亚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疫情频发,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广西与东盟国家商品贸易频繁、人员流动量大,国外动物疫情传入风险加大。据农业农村部通报,近年我国H5N1、H5N2、H5N6高致病性禽流感、A型口蹄疫、O型口蹄疫疫情在部分省区零星发生,国家参考实验室从活禽市场和环境中监测到H7、H10亚型禽流感病毒,此外,还监测到 H2、H3、H4、H6、H9 等亚型禽流感病毒。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有A型东南亚97-G1和G2毒株、Ο型缅甸98毒株、Ο型泛亚毒株,病原多样,毒株复杂。特别是去年8月份以来,国内31个省(市、区)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病毒污染面源较大,整体呈现出点状散发态势。这些对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深入推进建设。

3.2 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实施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填报每个村屯、养殖场(户)的畜禽防疫、检疫、佩戴标识号码等方面的大量数据,是一项工作量大而要求细致的工作。以生猪佩戴标识为例,广西全区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猪场约有280万个、年出栏生猪约1970万头,这些养猪场的畜禽标识佩戴工作主要由乡镇工作人员、村级防疫员、养殖场(户)实施。据测算,全区每个乡镇兽医站平均在编人员为3.8人,市、县两级财政对每个乡镇兽医站工作经费投入平均仅8.8万元,人均不足3万元/年。由于工作经费不足和人员业务能力不高,影响了数据及时传输、录入系统,进而制约了追溯体系应用效果[4]。

3.3 畜禽标识管理不到位

当前,受到机构改革等因素影响,基层监管力量普遍缺乏,对养殖场(户)使用情况难以监督管理到位,浪费、随意丢弃标识等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广西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后,个别养殖场(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出现了私自转让、买卖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虽然畜禽标识属于财政购买的国有资产,但是缺乏明确的报废管理规定,导致基层不同程度存在畜禽标识的回收、销毁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4 关于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深入推进畜禽标识管理体系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和适合地方特点的配套规章。要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法》以及地方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调研力度,及时修订、补充、完善相关条款,为各地加强畜禽标识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有效破解、消除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从而使畜禽标识使用、发放、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科学化、规范化[5]。

4.2 实施重点建设工程

要依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建立涵盖畜禽标识基础数据信息、视频监控和智能移动终端等多功能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畜禽标识信息化管理,全面落实动物防疫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利用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地图信息系统,有效、直观的对监管场所、监管对象畜禽免疫、管理情况进行即时查看和回放,达到及时追踪溯源的目的;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管理系统,利用智能手机和无线通讯网络,达到畜禽标识管理信息的现场即时录入和实时查询的目的。

4.3 加快实现数据互通

要对现有的动物防疫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标识管理模块进行修改、升级,增加数据自动导入导出功能,重点实现省级数据库与国家动物及产品追溯系统数据对接。

4.4 加大监管抽检频次

要加强对畜禽标识定点企业产品的监督和检查,督促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工艺更新和技术改造,尽可能避免政府采购过程中低价竞标、恶意竞争,杜绝以次充好现象。

猜你喜欢

畜禽疫病管理体系
宋代疫病防治中的问责与监督*
水利水电工程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基于动物疫病检测信息的随机模型分析
辣椒疫病危害大 及时防治有办法
畜禽营养代谢病的诊断与防治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动物疫病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探索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