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甜糯玉米新品种“蜜香甜糯265”的选育与应用

2019-11-26方勇王家堂何章飞于琴芝韩娟凤王正颖谢光华蓝景邬崇

广西农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父本母本果穗

方勇 王家堂 何章飞 于琴芝 韩娟凤 王正颖 谢光华 蓝景 邬崇

(1.广西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5;2.广西先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5;3.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4.桂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广西 桂林 541001)

玉米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目前种植面积在我国粮食作物中排行第一[1],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新能源产业日益发展成熟,国家对玉米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对玉米产量、品种及抗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广西作为我国糯玉米种质资源最丰富多样的地区[2],为了充分利用好本地优质材料资源,2009年起由本育种团队对原始材料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通过广泛配组、测试,育成了综合表现较好的甜糯玉米新品种“蜜香甜糯265”。

“蜜香甜糯265”是以母本SD125与父本SD292杂交育成的超甜糯玉米新品种,春播生育期85d,秋播73d,株型平展,株高203cm;穗位高91cm,果穗筒型,穗粗4.95cm,穗长18.2cm,籽粒白色,穗行数12~18行,行粒数37粒,千粒鲜重407g,鲜果穗平均产量13.86t/hm2,品质性状评分综合均分87.2,达国家区试鲜食玉米感官二等,中抗锈病,中抗茎腐病,2018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在广西各玉米种植区种植。且符合当前甜糯玉米消费的需求,推广前景广阔。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

1.1.1 母本SD125来源及特征 母本SD125是2010年春以万糯1号、桂糯518与中糯2号为基础材料,在隔离条件下经过自然混合授粉后得到选系基础群体材料,然后采用系谱法连续筛选优良单株进行自交6代,于2013年秋育成的玉米自交系。母本SD125春播生育期114d,秋播96d;株型平展,株高198cm;花药饱满、紫褐色,花丝为淡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2cm,穗粗4.3cm、穗行数12~16行,籽粒白色、角质多,属硬粒型,穗轴白色;出籽率73.1%,千粒鲜重268g。综合抗性好,中抗大、小斑病、茎腐病和青枯病。

1.1.2 父本SD292来源及特征 父本SD292是2009年春以苏玉糯2号、京科糯2000和京科糯928为基础选育材料,在隔离条件下自然混合授粉后得到材料作为选系基础群体,然后以综合性状优良且含超甜糯双隐性基因的筛选标准进行单株选择,再经自交6代、姐妹交2代,于2013年秋育成的超甜糯双隐自交系。父本SD292春播生育期107d,秋播88d;幼苗长势中,株型半紧凑;雄花发达,花药饱满、黄色,花粉量大,花丝淡绿色;果穗筒型,籽粒白色,甜质型,穗轴白色,保绿性较强;抗性较好,中抗大小斑病、纹枯病。

1.2 “蜜香甜糯265”的选育

“蜜香甜糯265”是2014年秋以母本SD125与父本SD292杂交而选育得到的超甜糯玉米组合。该组合春播生育期为85d,秋播73d;株型平展,株高203cm;花药紫红色,花粉量大,花丝淡绿色,雌雄花协调;穗位高91cm,果穗筒型,穗粗4.95cm,穗长18.2cm,籽粒白色,穗行数12~18行,行粒数37粒,千粒鲜重407g,出籽率74.9%。2015推荐参与产比试验、多点异地试验、抗性鉴定、区域等试验,2018年5月通过广西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玉2018060号。

2 综合性状表现

2.1 产量

参加鲜食玉米区试,“蜜香甜糯265”2017年春季平均产量14.35t/hm2,比对照(桂糯519)增产8.2%,居第1位;2017年秋季平均产量13.36t/hm2,比对照(桂糯519)增产12.3%,居第2位。两季鲜果穗平均产量13.86t/hm2,比对照增产10.25%,14个参试点次均比对照增产,占比100%。

2.2 品质

“蜜香甜糯265”感观品质好,饱满度和柔嫩度好,蒸煮食味甜、口感好、糯性好。2017年两季品质评价平均87.2分,较对照高2.2分,居参试糯玉米品种第2位,达国家区试鲜食玉米感官等级二级。其中,春季综合评价87.7分,较对照高2.7分;秋季综合评价86.6分,较对照高1.6分。

2.3 抗性

2017年经广西农业科学植保所抗性鉴定,“蜜香甜糯265”感小斑病,病级7级;感纹枯病,病情指数为64.8;中抗锈病,病级5级;中抗茎腐病,发病率为28.6%。多点多年产比试验和异地试验和观察,品种综合抗性较好、适应性种植区域广。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选地整地

甜糯玉米种子拱土能力较差,选择土层厚、较为肥沃、疏松的地块种植,更利于种子破土萌发,土壤耕层深度需达15cm以上,能排能灌的沙壤土和壤土为宜,以利于齐苗、壮苗。播前应进行深翻,精细整地。

3.2 选种晒种

播前进行选用饱满度、外观色泽好的籽粒作为种子,并剔除坏种,在晴天置于阳光下摊晒2~3d,消除种子表皮的病菌;播种前按用种量使用种衣剂进行拌种,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治,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

3.3 适时播种,隔离种植

当气温稳定在12℃以上即可进行播种,春季播种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上旬,秋季播种则为7月中旬到8月上旬,播种深度以4cm左右为宜,穴播1~2粒种子,尽可能做到深浅一致,细土覆盖均匀,利于实现齐、全、壮苗。采用空间隔离(间隔300m以上)或时间隔离(花期与其他玉米间隔30d以上)种植,以控制好纯度,保证品质。

3.4 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根据水肥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种植密度,高温、低地势、旱薄地选择稀植,反之可密植。“蜜香甜糯265”适宜种植密度为4.95万~5.25万株/hm2,双行单株或单行单株种植均可,在高水肥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最高可提高到6.0万株/hm2。

3.5 科学运筹水肥

保证水分供应,雨季防涝,底墒不足或天气干旱,种植后2~3d应浇一次水,并及时进行查苗补苗。甜糯玉米需肥量较大,根据苗架结合中耕培土进行追肥,苗期—攻杆肥追施,宜早不宜迟;做好玉米拔节期至抽穗期追施肥量,构建大苗架促大穗,可追施尿素230~300kg/hm2;攻粒肥用量不宜过大、宜早施,以免贪青晚熟,可以在玉米授粉后追施,施肥量一般占总施肥量10%。

3.6 辅助人工授粉

甜糯玉米为风媒作物,为提高结实率、减少突尖度、改善食用品质,在盛花期散粉后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一般选择在上午9∶00~11∶00,逐行进行,持续进行3~5d。

3.7 综合防控病虫害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选择农业、物理、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以化学农药防控技术为辅,病虫害的防治上应慎重选药。甜糯玉米易受螟虫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一是鲜穗采收后应及时处理茎秆,二是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和性诱剂进行诱杀,在产卵盛期释放天敌赤眼蜂;三是螟卵孵化期用Bt乳剂,心叶期则用杀虫双。同时注意蚜虫、叶斑病、丝黑穗等病虫害的防治。

3.8 适时采收

授粉21~24d根据当地天气,在果穗苞叶淡绿色,籽粒饱满,呈现出品种的固有光泽可进行采收,采收时应保留有4片叶子包裹以保持果穗的鲜嫩度,采收的果穗要及时上市或冷藏保鲜或加工,不能超过10d。

4 制种技术要点

4.1 地块选择

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旱涝保收、较集中连片的地块,尽量避开薄地、盐碱地、低洼积水地块和小斑病、纹枯病高发地区。

4.2 安全隔离

保证制种纯度和品质,防止品种间发生串粉,制种田与其它品种类型的玉米要做好隔离措施。一是空间隔离,与其他玉米品种地块空间间隔需要达300m及以上[3];二是时间隔离,与其他玉米品种花期在时间上相差20d以上;三是障碍物隔离,借用高山、树林、房屋等自然屏障作为有效障碍物[4],避免其他玉米品种的花粉传入。

4.3 种植密度

父母本种植行比按1∶5,每公顷种植母本5.25万株,父本1.05万株。根据父母本的花期合理安排种植时间,以期实现父母本花期适时相遇,如果父母本花期没有相遇,则及时通过喷施叶面肥和激素进行有效地调节。父本播种分2期,母本播种1期,母本顶土出苗后播第1期父本,母本2叶1心时再播第2期父本。

4.4 田间管理

4.4.1 定苗除杂 在苗具有2叶1心时及时进行移栽定苗。移栽时精心选择,去除病苗和杂株,保证齐苗壮苗。以父母本的特征特性作为除杂的标准,父本除杂必须在散粉前完成,及时、干净去雄,保证种子纯度。

4.4.2 科学运筹水肥 根据制种地肥力水平、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及时灌水和足量施用肥料,重施基肥和大喇叭肥,结合每次追肥进行灌水、中耕培土。在灌浆期,确保水分充足,及时浇水

避免遇旱,增施适量浓度的叶面肥,提高种子饱满度,实现优质增产。

4.4.3 辅助授粉 在盛花期采用竹竿拨动父本进行人工授粉,选择在上午9∶00~11∶00进行,在母本吐丝2/3时进行第一次,全部吐丝后再连续进行2次[5],共进行2~3次;在授粉完成后,及时割除父本,提高制种田的通透性,保证种子质量。

4.4.4 病虫害防治 优先选择生物、物理、农业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方法,少用、慎用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提前做好地下害虫、蚜虫和玉米螟虫等多种害虫的防治,以及大小斑病、锈病和纹枯病的防治;结合中耕除草,改善空气流通,利于培育壮苗,增强抗虫、抗病能力,降低病虫为害。

猜你喜欢

父本母本果穗
玉米新品系合17-7003的组配及表现
多管闲事的邻居
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
杂交粳稻常优2号母本机插制种技术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鹦鹉鱼品系对不同亲本和繁殖技术的响应
糯玉米保鲜三法
玉米杂交制种中父本的管理技术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