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补白”,收获意外精彩

2019-11-26江苏省启东市王鲍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20期
关键词:补白云雀蔺相如

江苏省启东市王鲍小学 顾 铭

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会通过“留白”,使得作品意境在无形之中不断地延伸,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予鉴赏者留下意犹未尽之感。这种创作手法被应用至文学作品中,令文学作品呈现出“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而本文中的“补白”教学方法,恰是针对“留白”而言,将阅读文本的“留白”之处进行填补,学生由此升华思想境界,思维更加严谨,语言表述也更加清晰。

一、巧用“补白”,让情节更充实

有些文章的情节总是跳跃式地发展,彰显隽永含蓄之感,蕴涵着深刻的意味,也留下许多悬念,非常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教师应当善于挖掘文章情节的空白之处,巧牵妙引。学生顺导而思,进行深度揣测,根据文章思想内容,展开前因后果的逻辑分析,进而精准地填补情节的空白之处。在整个过程中,心灵与文章意境水乳交融,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顾茅庐》中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文章多处使用细节描写,如“半里多地”“下马步行”“恭恭敬敬”“下拜谒见”等,足以看出刘玄德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做人品德。这些细节描写集中在文章前三段,第四段直接写诸葛孔明与刘玄德分析天下的形势,在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有些情节,文章并没有详细写明,如,刘玄德与诸葛孔明见面作揖,道明来意等。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此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将文章未完成的情节故事补充完整。接下来,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小组,筛选一个最生动的情节“补白”,展开角色扮演,从而让“三顾茅庐”的故事更加生动完整,让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在情节空白之处,“补白”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度,令文章情节更加充实与完整,同时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令语文教学取得意外的收获与精彩。

二、巧用“补白”,让画面更生动

我们的教材中穿插着许多图片,这些图片色彩斑斓,趣味横生,为课文的学习注入了新鲜与活力。然而图片处于静止状态,我们要善于结合课文,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赋予这些图片生命力,让教学课堂更加活跃与灵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利用文字情境,体验作者情感,热烈探讨交流,让静止的插图无限延伸,填补意境空白,让文字充满画面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云雀的心愿》一课,第一幅插图是小云雀与妈妈翱翔天空,“交头接耳”;第二幅插图是小云雀与妈妈飞到一处浑黄河水上方,只见河水汹涌;第三幅图是小云雀与妈妈停歇在树杈上。首先,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小云雀与妈妈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体会小云雀的心理变化与感情态度,由此激发创造性思维。有的学生会说:“小云雀和妈妈在讨论为什么河水会变黄,河水为何那么汹涌。”有的学生说:“小云雀在思考大树真好!树下纳凉真舒服!”

结束讨论,学生朗读课文,填补课文的意境空白,也让图片更具由此可见,教师巧用微课凸显教学难点,将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的内容,辅助学生深度理解书本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活跃学生思维,大大提升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三、适时演示课外知识,弥补知识缺陷

新课改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关注,教师也开始给学生留有更多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以便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主人,但是他们知识有限,像古代的人和事物就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借助微课,适时演示课外知识,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提升自主学习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负荆请罪》中,有一段内容为:“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到蔺相如府门上‘负荆请罪’。”授完课以后,教师让学生主动讨论问题:“大家说一说,蔺相如的可贵精神在哪里?”因为文本内容的年代距今非常遥远,小学生的阅历浅薄,不容易理解蔺相如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适时演示廉颇和蔺相如对话的微课,在情境中让学生真正理解蔺相如以国家为重、撇开个人私仇,最终总结出蔺相如的可贵精神是公私分明、一心为国。

由此可见,微课演示能够弥补语文教材内容的不足,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教材内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总之,在新形势下采用微课教学,有助于实现高效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摈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制作优质的微课,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有效解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补白云雀蔺相如
云雀叫了一整天
负荆请罪
灵感的云雀
将相和
云雀
负荆请罪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