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景语和情语探微

2019-11-26梁丽娜

文学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秋景北国

梁丽娜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这篇抒情美文。美在郁达夫从对景物的细微之处入手,选取故都之秋独特的景物,又似乎是在不轻易间描摹眼中之景,底蕴之深厚,令人折服;美在词语的运用,恰似没有经过“炉火”却达到了“纯青”的地步,辞藻清新,意味隽永;美在把"秋色、秋声、秋姿、秋味"写得精彩细腻,活灵活现,给读者构建一个美的意境。在那个时代,个人际遇、个性、思想感情和社会风云给作者带来深远的影响,全文内容的抒写随着心走,将生活中的平凡之物跃然纸上,在不经意间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深沉、孤独和落寞的情愫。

一.景语——独特的故都秋味

文章开头和结尾以南国之秋的色淡、味浅和北国之秋的色浓、味深进行比较,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作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主观感受,选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从多个角度对故都秋景进行了精彩细腻地描写,这是客观色彩,将独特的故都秋味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文章结尾没有过多的语言雕琢,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秋的情真意切。

情深境美是本文的最大的魅力。郁达夫去寻找独特的故都秋味,没有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也没有写西山、玉泉、潭柘寺等这些极具北京特色的景点,而是选择"租一椽破屋",悠闲地当院一坐,时间是清晨,惬意地"泡一碗浓茶",欣赏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来感受秋“来得清,来得静”,自然而然的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秋味。主体是"破壁腰中",大环境是落寞的,屋的背景是“皇城人海”,画面的主体是"细数"静对的牵牛花,作者喜欢幽深的蓝色或者淡然的白色,喜欢"冷清"的色调,与作者的悠闲自在相吻合。在牵牛花底下,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秋草,乃是枯黄衰败之物,用它来陪衬牵牛花,自然是恰到好处这样的画面不必渲染,不必刻意,便使人们沉浸在这独特的秋味之中了。也就是说,郁达夫没有对景物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几笔勾勒,信手拈来,秋景便跃然纸上,重点凸显在作者对色彩的选配上颇具匠心,这样的一幅晨院秋景图大多选用的是融灰、白、青、蓝、黑等多种冷色调于一体,处处表现秋的悲凉。故都的秋天无处不在,寻常地方也能欣赏到,都能让人感觉到独特的秋意和秋韵。

写北国的槐树,郁达夫的趣味足够让人吃惊,画面竟是"像花又不像花的落蕊",有种"秋槐满地花"的联想。脚踏花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从触觉感受槐树的落蕊,细微柔软而又悄无声息,表现"秋槐满地花"的诗意美,作者将触觉描写继续伸展,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生活的常见的落蕊,被作者形象化,仿佛“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无形中,沉浸在悄然无声的意境中。这些细微之处传神地描绘出景物的清幽和寂寥,感受到浓浓的秋意和伤感,也许是欣喜,也许是寂寞的。不由感慨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一句一景,这些都寄寓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愫和美的追求。

故都的自然风物,作者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浓妆艳抹的装饰,只是在寻常的事物中稍加点染,却恰到好处地把故都之秋的种种独特的秋韵和盘托出。的确,息列索落的秋风,忽来忽去的清秋之雨,伴着衰弱的秋蝉残鸣声,寥寥数语,信手拈来。就连最细微的扫帚声,也描绘地真真切切。在郁达夫看来,这是对"自古逢秋悲寂寥"最美的诠释。

二.情语:细腻深沉,情思绵邈

着意绘秋景,闲笔诉真情。从郁达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感伤极重的作者。梁启超说过:" 境者,心造也。"可以说,一景一物就是抒内心之情,是真实的主观世界感受。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眼中的秋天,更是郁达夫心中的秋天。或浓或淡的伤感,沉浸寡淡的心境,深远的忧愁和孤独感。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在他的作品中有所承载。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毫无保留、开门见山道出自己对北国之秋的独特感悟。"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是客观色彩,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更多的传达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感情内敛而又伤感。作者将客观色彩和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两种色彩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在郁达夫的笔下相得益彰。把心底的浓情寄托在几幅清净淡雅的画面里,以景显情。

晨院秋景图,"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凸显境的宁静,细数日光、静对蓝朵的牵牛花体现作者心的宁静,特别是牵牛花的花色,稀稀落落的几根秋草,清净闲暇中隐隐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清冷和寂寞,一椽破屋、破壁腰抒写了境的悲凉。一庭院落、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点画出故都市井的情韵,几声鸽鸣,几朵牵牛花的蓝朵,几颗秋草,这样冷清的氛围自然而然的传递出几许悲凉,几许落寞,不必渲染,不必刻意,这些情感都隐藏在这个小院里,人们也便浸在这故都的秋味中了。

秋槐落蕊图,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秋的"清"。"落蕊轻扫",细腻而又独特的景物描写,突出了秋的“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句描写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除了体现环境之静,更体现了心境之"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用了“落寞”一词,从槐树的落蕊和扫帚的丝纹中,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平添了作者内心悲秋之情愫,感悟到“深沉”的人生感悟,自然觉得落寞和悲凉,紧扣了"悲凉"的心境。诗人寻寻觅觅也掩饰不了内心的感伤与孤独。

秋蝉残鸣图,把秋的悲凉渲染得淋漓尽致,连用“啼唱”、“嘶叫”、" 衰弱"、"残声"四个词语,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情景。

秋雨话凉图,"息列索落"、风凉雨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突出沉重、凄凉。"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淡绿微黄枣子颗儿”,颜色上的冷暗、单纯、清淡都能表现秋的"清",与作者低沉、落寞的感受有关。"息列索落"的下雨声,都市闲人慨叹着天凉了的话雨声,都能体现秋的"静"。客观景物里闪烁着作者浓郁的淡泊、忧思、悲凉的主观意味,主观之情驾驭着客观之景,客观之景凝滞着主观之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苦闷期和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憎恶现实,不愿意同流合污,致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在抗战中的中国,他的生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他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饱受人生的悲苦与忧愁。落寞的人生,孤寂的郁达夫将情感融入到故都的秋景中,孤独的秋是他心中是最温柔、最美好的秋天,可见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

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用他的忧郁而优美的情怀勾勒出独特的悲凉之美,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情感细腻深沉,情思绵邈,使人心生凄凉。看到的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是寂寞的秋声,而这冷清的秋色和寂寞的秋声,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这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也正是因为郁达夫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用整个生命去爱秋,饱蘸着自己的情和忧去书写秋,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细腻而又深沉的情感。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秋景北国
摄影·美好安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江渡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带有磁性的诗——肖复兴《北国记忆》读后
自古逢秋悲寂寥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