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1—2016年中国苎麻生产格局变化与产量差研究

2019-11-25陈继康熊和平

农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苎麻单产面积

陈继康,熊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长沙410205)

0 引言

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和农业资源环境恶化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遥感数据表明,2010—2015年中国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1]。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尽管产量只是农作系统输出的一系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一部分,但在有限土地资源条件下,高产仍被广泛认同为可持续农业的核心[2-3]。因此,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压力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苎麻(Boehmeria nivea)是中国传统特色经济作物,也是长江流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2001年以来,苎麻科研投入加大,在基础研究[4]、品种与资源[5]、肥料与栽培[6]、病虫草害防控[7]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在苎麻试验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实际产量徘徊不前,加之种植面积萎缩,苎麻原料供给严重不足。科技进步和生产萎缩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资源的损失。因此,消减产量差(Yield gap)是当前苎麻生产发展的重要课题。前期研究从苎麻栽培技术、生理生态和耕作制度入手,分析了苎麻产量差形成的主要因素[8],但并未给出具体的路径。消减产量差有多种途径[9],苎麻种植面积小,通过品种更新、调整施肥和灌溉管理等可能有较大的增产空间。针对当前相关研究匮乏的问题,本研究定量分析了苎麻产量潜力和产量差,进而为其区域布局、品种选择及养分管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01—2016 年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省市的年度统计年鉴。文献报道最高产量数据来源于已发表的论文和专著。示范区品种、施肥和面积等数据来源于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苎麻相关研发团队调研,其中每个调研县区不少于2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不少于1 hm2。调研区域及执行团队如表1所示。

1.2 数据分析

本研究中产量差按照2个等级计算,如式(1)~(2)。

其中,潜在农田产量为示范田产量,试验站潜在产量为文献报道最高产量,农田实际产量为统计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分布变化

2001—2016 年国内主产省(市)苎麻种植面积整体先增后降,并在2007 年达到峰值,其中2016 年较2001、2007 年分别降低了53.6%、62.8%(图1)。分析各省(市)的变化情况可知,相对于2001 年,四川省苎麻种植面积增加17.3%,而其他各地均大幅减少(≥50.0%)。各产区苎麻种植面积变化幅度不同,导致产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与2001 年相比,2016 年四川、重庆苎麻种植面积占比分别增加152.8%、48.6%,而湖北、湖南、江西分别降低20.1%、72.9%、19.5%。从种植面积占比的趋势可以看出,国内苎麻主产省(区)由长江中游流域向长江上游流域转移,其中2001年四川和重庆的苎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8.3%,至2016 年提升至65.5%。同时,由表1调研的主产县(区)情况可以得出,苎麻种植由平原向山坡转移。

2.2 总产量结构变化

2001—2016 年国内主产省(市)苎麻产量变化趋势与种植分布基本一致,整体先增后降,并在2007 年达到峰值(图2)。从各产区的变化分析可知,相对于2001年,仅有四川省苎麻产量增加32.5%,其他各地产量均降低。2001—2016 年国内苎麻平均产量为19.40 万 t,而 2016 年仅产出 9.89 万 t,仅为多年平均的51.0%。随着种植区域转移,苎麻产出结构也明显变化,其中长江上游的占比由2001 年的24.7%提升至2016年的60.2%,占比增长1.44倍。

由表2 可以看出,2005 年湖南省苎麻产出高度集中,其中排名前2 位的益阳和常德占全省总产量的85.3%。从趋势看,自2005年以来,益阳苎麻产量占全省产量的比重持续下降,常德呈先增后减,岳阳、张家界、株洲和邵阳均逐年增加。从增幅来看,2016 年较2005 年,益阳和常德苎麻产量分别减少80.7%和37.4%,株洲、邵阳、岳阳和张家界苎麻产量分别增加11.43、9.00、5.27、1.34 倍。从各产区产量的占比看,6个主产区的占比变化范围由0.7%~68.1%缩小至7.2%~36.4%,变化范围缩小到原来的43.3%。

表1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苎麻生产示范调研区域与执行团队

图1 2001—2016年国内主产省(市)苎麻种植分布变化情况

图2 2001—2016年国内主产省(市)苎麻产量结构变化情况

表2 2005—2016年湖南省苎麻各产区占全省总产量比例变化情况 %

2006年,达州市苎麻产量占四川全省93.2%,2016年上升至95.0%,但其他产区仅南充市、绵阳市超过1.0%,因此整体格局没有太大变化。湖北咸宁、黄石、黄冈、武汉等地苎麻产量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9年的 48.1%、20.5%、14.9%、11.2%变化为 2015 年的33.5%、38.5%、25.2%、0.9%。江西九江、新余、宜春、抚州、上饶等地苎麻产量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3年的30.1%、24.5%、38.9%、4.4%和1.6%变化为2016 年的18.7%、32.5%、41.9%、1.2%、4.8%。可见,各省(市)苎麻产出的格局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地区级变化表现并不一致。

2.3 单位面积产量变化

2001—2004 年国内主产省(市)苎麻平均单产由1756.5 kg/hm2提升至 2107.5 kg/hm2,提升了 20.0%(图3)。然而自2005 年开始持续下滑,至2011 年降至11884.0 kg/hm2,较2004年降低了10.6%。2011年以来则处于徘徊期,维持在1920.0 kg/hm2上下。2001—2005 年,湖南苎麻单产最高,也是唯一一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之后依次为湖北、四川、江西和重庆。2009年之后,湖北省苎麻单产稳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自2011年开始稳步、快速提升,至2016年提升至2572.5 kg/hm2,跃居全国首位,年平均增幅达5.5%。其他省(市)较2001年均有增长。

图3 2001—2016年国内主产省(市)苎麻单位面积产量变化情况

分析2001—2015年3个“五年计划”的苎麻单产变化情况可知,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四川、重庆差距迅速缩小,江西缓慢缩小,湖北迅速超越,湖南维持较高水平(表3)。从变化的速率看,在“十五”(2001—2005 年)苎麻单产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十二五”(2011—2015年)较“十一五”(2006—2010年)苎麻单产增幅进一步提高1.7个百分点。可见全国苎麻单产稳步提高,但各地区苎麻生产发展水平不均衡。

2.4 产量差

由表4可知,YI由大到小依次为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和重庆,YI占实际单产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江西(43.4%)、四川(34.3%)、湖南(29.9%)、重庆(19.3)和湖北(15.1%)。YII由大到小依次为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和重庆,YII占示范田单产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江西(123.4%)、四川(115.5%)、湖南(81.8%)、湖北(79.6%)和重庆(61.6%)。YI和YII的排序不一致,但两者占比的顺序基本一致,可见各地生产水平不一致,但产量提升潜力基本一致。按照2016年全国苎麻种植面积5.12万hm2核算,完全消除YI,可新增苎麻产量2.88 万t,占总产的29.1%,增产潜力巨大,而这与试验站潜在产量的差距仍然非常大。

3 讨论

3.1 国内苎麻生产格局的变化

2007 年水利部确定苎麻为水土保持作物[15],2009年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苎麻水土保持与麻菜套种观摩交流会在四川、重庆两地召开,确立了包括苎麻种植向山坡地转移的“三地”战略[16],以期逐步形成麻类区域特色。2011年以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的资助下,设置了非耕地麻类作物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苎麻剑麻固土保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麻类作物抗逆机理与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等重点研发任务。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可见,产区向长江上游、丘陵山坡地转移趋势明显,产业布局得到优化,这与麻类科研的战略规划一致。推动这种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良田的需要[16],在当前国家农村土地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新政策及苎麻饲料化等新技术[17-20]的影响下,苎麻企业自建基地发展规模生产、苎麻生态功能挖掘与应用、苎麻多用途产业及区域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可能对未来苎麻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苎麻种植随企业的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区域特色经济模式创新等将会发生进一步变化,科研工作应及时响应和支撑。

政策驱动一直是苎麻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放初期的农业“十二字”方针(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奠定了国内苎麻生产恢复的基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发展苎麻主要目的在于创造外汇,提供工业化建设资金,因而从国家到县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成为促进苎麻发展的重要因素,1955年湖南省苎麻种植面积超过湖北成为全国首位。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的开放对苎麻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1987年国内苎麻收获面积达到历史峰值(51.6万hm2)。之后苎麻种植随着创汇作用弱化、补贴政策缺失、金融风暴等影响而大幅缩减。近年来,各主产区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需求的推动下,相继出台政策,促进苎麻发展。自2012年四川大竹县委设立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苎麻基地建设。2013年湖南省将苎麻纳入《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实施方案》,并于2018年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湘政发〔2018〕3号),推动包括苎麻在内的六大产业打造千亿产业。2016 年江西省启动分宜麻纺特色小镇建设。2017年起湖北阳新、咸宁等地先后实施苎麻种植补贴,并配套了区、乡(镇)政府补贴机制。可见,各产地实施不同对策促进苎麻发展,这些政策的落实,将进一步影响生产布局。

表3 2001—2015年3个“五年计划”中国主产省(市)苎麻单位面积产量变化情况

表4 国内苎麻产量差数据比较kg/hm2

3.2 苎麻种植面积下降应对策略

保证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是苎麻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苎麻种植面积持续下滑,对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苎麻企业“无麻可纺”的问题日益凸显。作为规模较小的边缘产业,苎麻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21]。国内学者系统分析了苎麻生产模式、技术工艺、产品结构、市场体制现状,将其主要挑战归结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业的冲击、生产投入不足、脱胶污染、依赖国际市场、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市场监督与调控机制不健全等[22]。可见,苎麻种植不仅受农作环节的直接影响,还对初加工(剥制等)、加工(脱胶、纺织等)和市场的变化有较强响应。因而应对苎麻种植面积下降,需要统筹全产业链要素。

国内学者曾提出“大纤维”观点[23],旨在从作物结构和布局入手,将棉、麻、丝、毛组合为“农产品群”,按照“南麻北棉”进行布局,进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苎麻由边缘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然而各类天然纤维的产业规模、战略地位、生产模式等要素差别大,资源与信息不对称,其统筹布局途径需要深入研究。自2008年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以来,在苎麻单产提高、多用途技术研发、产业链延伸与完善、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24],标志着国内苎麻产业的内生技术储备已达到一定水平。随着苎麻饲用[25]、生物质用[26]、生态修复[27-28]、医用[29]等多用途产业的拓展,依靠科技链进步带动产业链提升的基础基本具备。以苎麻多用途为核心,集成纺织、畜牧、能源、生态等各行业的资源,创新多产业联动机制,利用产业融合,规避单一产品的市场风险,将是应对苎麻种植面积下降的有效途径。

3.3 消除苎麻产量差的途径

根据De Datta对产量差的定义和主要产量差因素的阐述,YI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品种、病虫草害、土壤水肥等生物限制及制度、知识、市场、资金等社会经济限制,YII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不可能应用到田间的技术和环境因子[30]。从文献内容看,由于品种、栽培模式、市场基本一致,苎麻YI的产生主要源于麻园的精细管理和更高的农资投入。文献最高产量对人工和农资投入的依赖则表现更明显。例如,江西宜春示范田年施氮量达到405 kg/hm2,并补施尿素或叶面肥(不含冬培施肥)[14],氮农学效率为12.1;湖南浏阳示范田施用3000 kg/hm2菜饼肥和适当猪牛栏粪改良土壤,年施氮量约690 kg/hm2(含冬培施肥,按施用1500 kg/hm2尿素,尿素含氮量46%折算)[12],氮农学效率不足7.5;2个地点的氮农学效率远小于实际生产水平[31],加之应对秋旱、涝渍等自然灾害及精细耕作等,人工成本高昂。这些研究对探索苎麻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具体技术难以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因此,消除苎麻产量差,应着力实施轻简化种植技术,大幅度减少人工与农资投入。

从区域的差异看,湖北、重庆产量差YI较小,且两地可分别代表高产区域和中陡坡区域的生产状况,两地的种植模式是否可为全国借鉴,尤其是湖北省自“十二五”以来表现出单产持续、快速增长趋势,驱动因素值得深入研究。湖南省苎麻向山坡地转移的趋势明显,而单产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产区转移的战略布局与维持单产水平的技术贡献也值得深入分析。

实际生产中应对环境因子变化是消减产量产YII的主要途径。在当前苎麻生产向山坡地等非宜粮田转移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消减产量差YII对苎麻生产环境因子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学者通过基因改良[32]、品种选择[33]、使用生长调节物质[34]、施肥方式[6,35]、遮阴处理[36]、收获方式[37]等途径,探讨了环境因子的调控方法对苎麻种植技术的影响,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集成与简化。

4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01—2016年中国苎麻生产整体呈如下特征:面积下降、格局优化;单产提高、产量差加大;区域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政策仍为重要驱动力。苎麻生产由长江中游区域向上游区域转移、由平原湖区向丘陵山地转移。国内苎麻单产经历了2001—2005年的快速增长期,2005—2010年的回落期和2011—2015 年的缓慢增长期。科技进步和产区转移是近年苎麻单产缓慢增长的主要因素。苎麻单产显著提高,但依赖人工和农资投入的问题依然严重。消除产量差YI可提升全国苎麻产量29.1%。优质原料基地建设与补贴、种植结构调整、苎麻特色小镇建设等政策落实,是近期苎麻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促进多用途产业发展是应对苎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链进步带动产业链提升的基础基本具备。

猜你喜欢

苎麻单产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达州市改制成功6BM280G型移动式苎麻剥麻机
最大的面积
苎麻副产物复配育苗基质对番茄育苗的影响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品种苎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苎麻剥麻机应用调查与建议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