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思维的培养

2019-11-22高临花

甘肃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

高临花

【关键词】 数学教学;猜想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79—01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明与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引领我们前进的就是猜想这一广泛的思想。实践证明,猜想在数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猜想就是对问题进行分析、类比、判断等,然后再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测性结论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大胆假设与判断。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通过猜想,促进学生探求问题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证明一个定理的前提就是要猜想到这个定理。因此,在完成证明的各个细节之前,还应该先猜想证明的主导思想。基本上每节课都有合作学习的内容,其实就是让我们在观察、实验等活动中猜想并探求问题的结果。一般来说,数学的不变性问题、求解问题等等,都是由于没有直接给出结论,因此还需要我们去尋找题目中隐含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科学合理的猜想。

比如,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B,AD=CD,求证∠A=∠C。解这道题首先要做的猜想就是△ABD≌△CBD,之后才有∠A=∠C。通过科学的猜想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求问题的结果,之后可以这样求证:连接BD,在△ABD和△CBD中,已知AB=C,AD=CD,BD=BD,所以△ABD≌△CBD,所以就有∠A=∠C。

二、通过猜想,促进学生探索解题的方向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学生猜想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不断猜想,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到解题的方向,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比如,教学“用列举法求概率”这节课的内容时,假设口袋中有一个红球、三个黑球,那么一次从中取出两个小球,那么能够取出的小黑球的概率是多少?在这道题中,一次取出两个小球,猜想可能会出现这几种结果:(红,黑1)(红,黑2)(黑1,黑2)(黑1,黑3)(黑2,黑3),并且这几种可能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通过猜想,就可以求出取出的小球都是黑球的概率P(A)=[3/6]=[1/2]。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出相应的能够运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猜想找到解题的方向,从而让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通过猜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抑制学生的发展,还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猜想。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沉浸在猜想成功的状态时,教师还应该抓住时机给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并且引导他们学会运用猜想的结论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调动学生思维的作用。

比如,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当学生遇到一个方程,应该猜想这道题应该运用哪一种解题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在遇到一个方程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猜想应该运用哪一种方法解题,然后用猜想的这种方法解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无形之中就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猜想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猜想,我们的思维才能插上飞翔的翅膀,从而才有了创新的动力与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猜想思维的培养,并且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猜想的规律与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猜想。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活跃性,从而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培养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